分享

出发点错了,班级管理只会有“管”无“理”

 新用户47177550 2020-06-08

读到一个班级管理的案例,班主任接手新班,直接任命一个其他班主任推荐的学生当班长,后来发现这个班长竟然是个“独裁”者,甚至还有自己的小团伙。之后,班主任为了“教育”这个班长,重新在班级举行了班长的“自推自选”活动,且剥夺了原班长的参与权。再之后,班主任用施行分组而治的方式,将原班长的小团伙给“打散”。最后,班主任自认为取得了班级管理的胜利。

 班级管理的目标是什么?很多班主任将重点落在一个“管”字上,说白了就是让学生听话,营造出一派祥和安宁的班级氛围,不给教学活动添麻烦。科学的班级管理应该是以人为本,重点应落在“理”字上,就是要通过民主的、合理的方式,促进学生理清自己在集体中的角色,懂事明理,共同进步和成长。所以,案例中表现出来的一些共性问题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一、“放权”与自主管理是一回事吗

 案例中有几个细节值得注意。一是班主任第一次任命班长的方式方法和出发点:我也很高兴,毕竟找一个好班长,可以帮我省掉很多事,于是一到班里就直接任命某某为班长,虽然有一些学生好像不太乐意,但是大多数同学默认了。班主任“直接任命某某为班长”,这明显是“人治”而非“法治”,班主任一上来就以具体行动祭出了“师道尊严”的大旗,学生除了“默认”,还能做什么?“默认”就是屈从,屈从就会滋生“奴性”,某某顺理成章就成了班主任的代言人,就处在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位置,她的“独裁”也就有了“制度保障”和“群众基础”。班主任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出发点很清楚,就是“省掉很多事”。原本班主任和学生应该是一个成长共同体,班级里所有的事情不需要班主任都亲力亲为,但要积极地以伙伴的姿态参与其中。可是,这里班主任任命班长的目的竟然是为了“省掉很多事”,这说明班主任并没有把班级和学生真正放在心中,即使放了,也是居高临下。有了这样的心态,当然就会沾沾自喜于表面的“祥和安宁”;没有心思主动融入学生当中,当然就不能在第一时间了解班级动态,只能在发生不和谐的情况后被动介入。

二是班主任在事后的反思中对“放权”的认识:“班级自主管理没有错,放手让学生去做,去管,也没有错。错的是教师不应该把权力放到一个人身上。”这里,班主任虽然是在反省自己的做法,却还是认为“放权”即是“自主管理”。

 所谓“放权”,顾名思义就是这“权”的终极拥有者是那个放的人,即班主任,这仍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我愿意放就放,我想收就收。无论这权是放给了一个人还是放给了全班学生,那双握有生杀大权的无形的手始终高扬在学生心头。某某为什么能够成为呼风唤雨的“独裁者”,因为她握有高高在上的“权”,却没有为大家服务的“责”,或者说,她只需要向真正的“独裁者”——班主任负责——把同学们管得服服帖帖,让班主任“省事”就可以了。科学民主的班级管理不是“用权”,而是“明责”。班主任应该引导学生在班集体中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明确自己在班集体中的位置和责任,进而认识自己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

二、某某受到“真正的教育”了吗

 “要让某某受到真正的教育,最好的方法还是先打散她的小团伙,把她们分在不同的组里,也许她们感情还很好,但是她们这个小团伙最终会因为‘利益’关系而分散的。”案例中的确也是如此,当某某的小团伙不在时,那么某某在班级里自然而然也形不成影响力,当每个小组都产生一个‘强势人物’时,那么某某也就成了班级里‘普通’的一员。”这是班主任在这个案例反思中得到的重要启示。如果我们用心梳理一下事情的始末,就应该产生疑问:某某受到“真正的教育”了吗?

 当第一次有家长反映某某打人时,班主任只是找某某了解情况,并据某某的一面之辞认为不过是小事一桩,“轻轻批评了她一下”就算了。实际上,班主任没有把被打的孩子放在心上,他关心的还是维护某某的权威以使自己“省事”。“聪明”如某某这样的学生,从班主任这儿得到的信息就是“纵容”,只要她能把班级“管”得服帖,她就能得到班主任的信任和赏识,就可以继续施展“权威”,继续“独裁”。这也是招致“更大麻烦”——“卖官”风波的直接原因。“卖官”风波发生之后,班主任才想到“悄悄调查”,进一步证实了班主任之前的“放权”不过是图省事,的确没有沉入班级当中。

 接下来,班主任举行了“自推自选”活动,运用自认为民主的方式重新选举班长。这次“自推自选”,班主任用自己的权威,以某某还在反省期为由,直接剥夺了她的参选权。这似乎是在用具体的行动来教育某某,让她自己反思。试想,一个三年级的孩子,如果能够从这件事中学会自我反思,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前面的事情会发生吗?既没有班主任的针对性引导,也没有班级民主讨论,某某肯定认识不到自己到底错在哪里。因此,选举成为一场闹剧就是必然了。

 最后,班主任拿出了“杀手锏”——打散小团伙,分组而治,运用“利益”来制衡。这一招果然很灵验,某某不久就“威风不再”。据此,班主任认为某某受到了真正的教育。显然,班主任把表面的现象当成了事物的本质,将某某的威风不再当成了教育的成果。这是一个严重的误区。某某威风不再,不是她懂得了要怎样正确定位自己在班集体中位置,不是明白了班长应该具有服务意识,而是班主任施行了分组竞争的“统治”策略,让她失去了原有的施展权威的基础。班主任分组的目的不外乎这样两个,一是让某某失去“影响力”,这是显性目的;二是运用“利益”制衡,方便管理,照样可以“省掉很多事”,这是隐性目的。我们可以肯定,短期内,这两个目的都会达到。但是,正如杨班主任自己所说的:当每个小组都产生一个“强势人物”时,那么某某也就成了班级里“普通”的一员。某某失势成为普通一员,新的“强势人物”是不是会取而代之,成为小组内的“独裁者”,继而“扩大势力”,成为新的班级内的“独裁者”呢?不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怎样在集体中学会合作,学会自我管理,养成民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而是为了打压某一个人采取的策略措施,肯定是经不住时间考验的。

“某某事件”并非表面的“独裁”惹的祸,而是班主任错误的教育诉求惹的祸。“某某事件”需要受到教育的不仅是某某一个人,而是班级里的全体学生;不仅要使某某认识到自己错在哪里,应该怎样当一个合格的班长,还要让全体学生认识到班长的职责是什么,作为班集体中的一员,应该用怎样的姿态参与到班级管理和建设当中。班级生活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做准备的,是形成现代公民素质的重要场所,班主任应该以科学的育人理念为指导,和学生一起建设民主、合作、丰富、和谐的班级文化,使学生真正得到全面发展,成长为具有综合素养的现代公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