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读课文”到底品读什么

 新用户47177550 2020-06-08

一位教师上了一节定位为“课文品读”的课,课文是《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师上课之前,看到教学设计上的标题“课文品读课”,我马上充满了期待,但再往下读了“教学目标”,我开始产生怀疑了——这节课到底会上成什么样子呢?

先来看看“教学目标”,一共三条:1、有感情地朗读、理解重点语句。从具体的事例中领悟“跨越百年的美丽”就是居里夫人所体现的科学精神。2、通过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多种形式朗读等方法,体会居里夫人的科学精神。3、能够从居里夫人的科学精神和人生态度中有所感悟,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关于目标的表述就不再讨论了,我在《关于学习目标的表述,有人说:教师用书上就是那样写的》一文中已经做了很具体的分析。读过这三条目标,我的第一个疑惑是:这是一节语文课吗?我的第二个疑惑是:这是“三”个目标吗?

这样的目标定位,让我想起了二十多年前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当年参加军训,实弹射击训练时,我的五颗子弹竟然只在标靶上留下一个弹孔,隔壁“战友”的五颗子弹在标靶上留下了九个弹孔……尴尬!

再看看这位教师在课堂上是怎么组织教学内容和活动的。第一步,围绕“美丽”引导学生交流三个问题:对于“美丽”你怎么理解?文中的美丽怎么理解?为什么说她的美丽是跨越百年的呢?第二步,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居里夫人的“美”表现在哪里?从文中找自己印象深刻的语句,抓住关键词结合上下文做批注,梳理自己的语言准备交流。第三步,组织交流:居里夫人的“美”表现在哪里?学生读句子,说理解,教师引导学生朗读相关语句,进行朗读训练。第四步,再读课题,谈谈什么是真正的美丽,出示爱因斯坦对居里夫人的评价,齐读。第五步,一起朗读教师出示的小诗《致居里夫人》。

上述五个环节中,用时最多的是交流中品读“美丽”,即第三步。交流品读的基本操作是:学生站起来读自己品出居里夫人“美”的句子,教师追问“这属于什么美”,学生回答后,教师请学生读出“美”来……这样的操作在不同学生交流的不同句段上重复着,直到教师觉得已经“穷尽”了所有体现居里夫人“美”的句子。

一整节课,教师都在卖力地追问着,追问着,或者热情地启发着,启发着。教师很忙,学生很安静,很听话,交流自己所圈画语句和想法时,语言很流畅,很官方……

下面听课学习的我,很疑惑,很着急……而其他的听课老师,早就在窃窃私语了。

品读课文,到底品读什么?这节课给出的答案是:品读内容,品读人物精神。

这节课给出的答案对吗?不对!读懂课文内容和文本表达的思想情感,的确是阅读教学需要落实的学习目标之一,但是,语文学习的核心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只停留于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思想精神的感悟是不够的,甚至思想精神的感悟没有必要作为显性的目标,应该是融入“语言文字运用学习”当中。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在“核心素养”语境下,借用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描述,指的是“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和理解”。显然,除了“文化传承和理解”外,都指向了语言文字运用本身,即要学习的重点是文本的构思和语言表达。

那么,品读课文到底应该品读什么,答案就明了了:品构思,品语言。品构思,就是要读懂并欣赏文本的行文思路和脉络。就《跨越百年的美丽》而言,作者的构思是精巧的,先写居里夫人容貌的美丽,但是谁都知道,美丽的容颜不可能跨越百年,文本着重要表现的是居里夫人的精神之美,正如文中的一句话:“居里夫人的美名从她发现镭那一刻起就流传于世,迄今已经百年,这是她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换来的荣誉。”写居里夫人的外在美,是为突出人物的内在品格与精神作铺垫、设伏笔。一个拥有美貌的女子,不但不陶醉于骄人的容颜,甚至为了事业而不惜毁坏容貌,这哪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呀!这一艺术手法,学生是难以发现并理解的,这样的构思是品读的一个难点,也是重点。

再说品语言。仅以第五自然段为例,我们做一番解读。这一自然段最大的写作特色就是运用大量的数字凸显居里夫人淡泊名利的精神之美。“10项奖金” “16种奖章” “107个名誉头衔” “两次诺贝尔奖”与捐赠奖金、把奖章给6岁的小女儿当玩具形成鲜明反差, “埋头工作到67岁”“身后4O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等,一系列数字体现了居里夫人献身科学的人生追求和“视名利如粪土”的人生态度,层层推进地将作者对居里夫人的崇敬之情和赞美之意表达得淋漓尽致。像这样的语言表达及其表达的效果,是需要重点品味的对象。

当然,品构思,品语言,需要教师对文本做细致的教学解读,考验的是教师的专业素养,与分析内容本身和进行思想教育相比,也更考验教师的教学内容选择和课堂活动设计的能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