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统编版备课】挑挑刺,说建议 ——《繁星》文本解读与教学建议 (四上一单元)

 新用户47177550 2020-06-08

挑挑刺,说建议
——《繁星》文本解读与教学建议
 
文本解读
1-文学解读
巴金的《繁星》是一篇篇幅短小但情感浓郁的写景抒情散文。1927年1月,巴金乘法国轮船“昂热号”离沪赴法,目的是学习经济学,考察欧洲的社会活动,“向西方找真理”。这次旅程,从1月15日出发,2月19日到达巴黎,在邮船航行期间,巴金撰写了《海行杂记》三十八则,《繁星》是其中的一篇,写于1927年1月。
教材文本是改编文,细细对比原文,有一处改写极其令人失望——那就是删掉了原文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至于其他两处删节(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和整个第四自然段),倒是无伤大雅,甚至最后一自然段删得很有道理。为什么删掉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是改写的败笔呢?读一读第三自然段,也就是改编文的最后一自然段的结句,就不判自明了。
 

 
 
这篇散文原文五百多字,改写后的课文三百多字,是真正的短文。文虽短,景很美,情更美,因为作者观察细致,描绘真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最真实的情感。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三个情景。细细品读,就会发现,这三次观看繁星的情景形成一条相互联系的情感线索,正是因为有在家乡看繁星、在南京住处看繁星的记忆,才使得“如今在海上”看繁星时思绪牵动,既心生亲切与热爱,又离情上心头,孤寂萦怀。
巴金写繁星,写的是斯时斯地他眼中的繁星、心中的繁星,是寄托了他心事心情的繁星,他描写繁星,不是为了描写而描写,而是借繁星来抒写自己的感受。读者阅读此文,会感到每一个写繁星的句子都被作者的情感着色了,都带给读者丰富的联想,都让读者体会到字里行间的情感美。
这篇短文,将繁星写得真切动人,让读者也觉得分外亲切。尤其是第三自然段,两次写到天上的繁星是自己早就认识和熟悉的,抒发的情感就更加真切自然了——“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睛,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这认识和熟悉,先是在“从前在家乡”时,再是在“三年前”的南京,而现在,作者是在远赴法国的邮轮上,这一路陪伴着的繁星,寄托着作者对生活的向往和热爱,还有在这海上时对祖国和亲人的思念——据说巴金写的《海行杂记》,是寄给他哥哥看的。
2-教学解读
《繁星》编排在第一单元,教材对其学习价值的主要定位,还是为了落实这一阅读训练要素:“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既然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写景的目的,就是为了抒发作者真切的情感,边读边想象作者描写的景色画面,必然是阅读时需要经历的思维过程,否则,情感的体会就失去了形象基础,就成了空中楼阁。但是,很显然的一点,与《观潮》的写作目的不同,而与《走月亮》《现代诗二首》相同,《繁星》里写的景象,都是为了抒发情感的目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并非或者不仅仅是为了表现“自然之美”。阅读《繁星》,边读边想象画面,目的是能够代入作者角色,理解和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感受字里行间的情感之真切、自然。
“边读边想象画面”是一种需要常用的阅读策略,但读懂一篇文章,还需要“连接”“推断”等很多策略的参与。要能够真正读懂巴金的《繁星》所表达的,“边读边想象画面”只是基础,更需要的是“连接”和“推断”:作者为什么在写“如今在海上”之前,先写到“从前在家乡”和“三年前,在南京我住的地方”?没有这样的追问和思考,单单去做“边读边想象画面”的功课,仿佛阅读此文,所有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操练一下“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检验一下此项阅读的能力而已。如果这样,就是一件很无聊的事情,课堂学习必然枯燥无味,学生的兴趣就会受到大伤害。得不偿失的事,一定要避免。
我觉得,真要让学生感受到“边读边想象画面”的诸多益处,学习《繁星》,要补充做两件事,一是将第一自然段原文中的句子补上,二是补充巴金写此文的背景资料。这样一来,文章对繁星的三次描写,三个不同的景象画面,就能建立联系,就能成为整体,就有了特定的情感抒发的意义。“边读边想象画面”,一个个画面的联系,让读者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自然之美”,而是寄托于自然之美的情感之美。课堂阅读,不是为了操练,而是为了引导学生发现,不断有新的发现,才能帮助学生自主建构阅读学习的积极意义。
教学建议
上面呈现的从“文学解读”到“教学解读”,大抵已经给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指出了方向。结合课文题目下方的阅读提示(阅读提示编写得很有问题,谁也没理由要求学生一打开文本就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可以设计如下几项学习活动。
活动一:学生在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圈画出每个自然段描述繁星的词句,想一想或批注自己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再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说一说。然后,组织班级对话分享,读读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说说自己想象到的画面和初步体会到的情感,再练习读出画面感和初步体会到的情感。
活动二:学生找出三个自然段中分别表示时间的词语,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三个不同时间观看到的繁星景象呢?在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后,补充原文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让学生再次思考这个问题,交流看法。第二次补充材料,即巴金写作此文的背景,第三次思考这个问题,交流看法。学生深入理解了作者借助繁星抒发的情感,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对繁星的热爱和在海上时对亲人的思念。
活动三:连接学生的生活经验,说一说自己在什么样的夜晚见过的繁星或者零落的星星,描述自己观看到的景象,说出自己当时的感受。描述景象、表达感受时,可以借鉴课文的词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