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锡义 : 上杜村庙会

 故乡万荣 2020-06-08

上杜村庙会

◇  王锡义

每年农历六月初十,杜村都有古庙会,非常热闹。我不多在家,杜村又没有亲戚,无从知晓,去年知道后去了一次。


我是听高中同学牛志勤说的,他是杜村人,村民意识极强,常常以杜村人自豪,如数家珍地述说着村里的如今和过往。去年他说起庙会,我应邀去了,和几位同学尽兴玩了一回。今年志勤早早地就在群里发邀请,前二十多天孤山摘杏时又当面叮咛,我这个人“识敬,再忙、再热(正好头伏)也不可了同学的心,很积极地又去了。

我是从青谷(我村)直接去的,先把车停在村西头他家门口,再步行过去。志勤正陪朋友在庙上看戏,我们说好在那儿会面。

庙会自有庙会的特色,从来都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杜村也不例外,通往村东头高庙的巷道两边,摆满了各种卖东西的,农村生产、生活的必需品应有尽有,都在这儿了。朝拜的、赶集的、看热闹的人很多,远远望去,人头攒动,熙熙攘攘,一眼看不到头。听父辈们说,六七十年前贾村庙的大会轰动周边几省,舟船车马,商贾云集,那叫一个热闹,眼前的景象应该相似吧!好多年了,没有来过乡村的大集,不由得想起我小时候上王显大会(集)的情景。

小时候集市上是热闹的,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而今的集市有过之无不及。为了吸引顾客,有的高声播放着蒲剧、眉户,氛围非常好;有的用电喇叭录制了普通话的广告词,似乎提高了货物的档次;还有的本色出演,用纯正的土话推介自家的产品,效果不亚于电喇叭。一主儿卖西瓜,朗声吆喝:“夏宝西瓜,皮薄、籽小、甜头大,见刀就开花!”说得直白生动,句句落在实处。你不能不佩服,高手在民间!

我发现一个现象,杜村虽然不经常逢集,但管理有序,别看满巷都在卖东西,并不乱摆,有点划行归市的意思。我大致数了一下,可分为五类商品:生产用具、生活日杂、各类服装、各色小吃、科普知识及花卉苗木。

从西往东走,最先摆放的是镢头、镰刀、锨把、缆绳。看到这些,我就能想到以前在生产队割麦、碾场、锄地的情景。接下来是厨房的锅碗瓢盆,还有居家的各种用具,烟火气十足。我对那边一溜儿摆着的、木匠手工做的小凳、小椅很有好感。街市上蔚为壮观的还是服装,彩棚搭建,琳琅满目,从脚底到头顶无所不包,摊位跟前妇女最多,也最热闹。对此我没有兴趣,我感兴趣的是前面的小吃:油糕、煎馍,凉粉饸饹。油糕酥脆香甜,趁热吃最好,连落在手心的渣儿都有特殊的香味。煎馍应该称煎馍馍,这么一叫味道就出来了。过去兴走麦罢,这是丈母娘待女婿的佳肴,用麦秸火煎摊,如今多用电炉,摊不薄,不好吃。吃煎馍馍有讲究,得摊在手上扯着吃,蘸一点蒜汁更佳,卷着吃外行,吃不出滋味。凉粉饸饹是我的最爱,年轻时一顿吃过五碗,现在只是一碗,再多胃受不了。坐在小吃摊前,我一样吃了一点,意思一下,过一过嘴瘾罢了。

 改革开放这些年,农村面貌改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也提高了。人们衣食无忧之后,正在追求更高层次的享受,房前屋后开始种花,农闲生活也丰富了,跳舞的、唱戏的、结伴旅游的、吟诗弄文的比比皆是。如今的乡村,除了农忙时节,和城里没有两样。过去对美国富人远离城市居住不可理解,现在看“美丽乡村”,一点不比县城差,车少,空气好,生活舒适,幸福指数挺高。衡量一个社会的好坏,关键看老百姓是否安居乐业,各得其所,百姓安,天下安。为政之要,也就在这里。从眼前的情景看社会,祥和热闹,欣欣向荣,应该是满意的,但中央提出“脱贫”目标,任重而道远,非下大力气不可为,还需要当政者切切在心,夙夜在公!

 齐仙姑庙就在高坡之上,从远处看还是巍峨的。我去年来的时候未能谒庙,留下了遗憾,这次前来,夙愿得偿。 

齐仙姑是一个人,姓齐名鲜菇。她长得不好看,十八岁了都没人提亲,跟着父母给人锄田度日。也是老天眷顾,她锄田一锄一个小水洼,禾苗长势好,周围的人都抢着雇她,从此方圆村都过上了好光景。老天爷可能要派她周济更多的穷人,就一阵旋风把她刮到稷王山那边,变作了神仙,专门兴云播雨,惠及天下苍生。杜村是她的老家,娘家人当然不会忘记她,就在她当年被旋风刮走的地方立祠建庙。多少年过去了,当年那个给人锄地的小姑娘已经变成杜村人的老姑了,也早就成神仙了,由此起名“齐仙姑庙”,村里人也有叫旋风庙的,都是一回事。仙姑的生日是六月初十,杜村人就在这一天纪念她,已经成为风俗,是全村的一件盛事。这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寄托着庄稼人的心愿,祈盼年年风调雨顺。

志勤已在庙里等我了,他引我来到大殿前面。如果说庙门那儿的建筑有点时新的话,这儿就透出沧桑来了。三间正殿坐东朝西,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盘龙飞其上,明柱立两旁,彰显出庙宇的轩昂,给人以历史久远的感觉。正殿两边还连着偏殿,五大间一字排开,更显出庙宇的气势。殿前摆着七八张供桌,堆满了灿灿的元宝金山。善男信女们正在烧香跪拜,烟云缭绕,虚幻缥渺,演绎着千古不变的神圣之事。志勤说就在刚才,全村的前社、后社、西社敲锣打鼓前来大祭,还专门念了祭文。可惜我来迟了,没有赶上祭祀的文化大餐。   

走进正殿,迎面供奉着仙姑的塑像,我双手合十,在心中默默祷告。世间的灵异之事你不能不信,杜村还有一位当代“神仙”,双目失明人称“没眼”,名气非常大,许多外地人都前来问卜。我二十多年前曾经来过一次,五年前又来,她听声音竟然能说出我上次问的什么事,你说神奇不神奇,不服不行!人上了岁数,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借助外力寻求心理平衡是很自然的事。以前不信的如今信了,以前不屑的如今做了,“抬头三尺有神明,”从此有了敬畏之心。应该说这是一件好事,凡事谨慎,心理安慰,有时比吃药还强。

正殿的三面墙上全是壁画。志勤请来一位瘦瘦的李姓老者给我讲壁画,原来这是他四十年前画的《祈雨图》,传情达意,栩栩如生。老者说,遇到久旱不雨时,村民们就会自发组织求雨,有神灵附体者手执麻丝制成的长鞭,光脚在村里转悠,性情暴戾,行为乖张,这便是人们说的“马脚”(我从接神时燃黄表称“调马”,认为“马脚”是上达天意的神马,能把民间的愿望尽快送达天庭)。祈雨启动之后,一般会持续好多天,直到下雨为止,这期间会在马脚的腮间插进去铁棒,两边用铁绳系牢(有的在锁骨穿入铁丝),被人牵到祈雨的地方。那儿摆好了七星状的火鏊,燃起的木炭火昼夜不灭。火鏊烧得通红,往上铺一黄表,马脚会一连踩过七张火鏊,脚起脚落,黄表瞬间化为灰烬。这种酷虐的做法令人费解,大概是想通过心诚打动上苍吧!是否炫技亦未可知,但功夫了得,据说神仙附体无疼痛感,有点不可思议的神秘。壁上还有一幅先辈绘传的《祈雨天坛图》,用天干、地支和易经推算有雨的日子,以便开坛祈雨。由此看来,民间的祈雨仪式并非心血来潮,空穴来风,还是有一定依据的。

正殿的前庭塑着几位峨冠博带的神仙,有的握铁笔,有的荷长戟,想必是仙姑的护法神了。其中一位赤上体、扬剑眉、执长鞭、披黑袍的壮汉让人敬慕,志勤说此人就是当年的“马脚”,有名有姓,在村里还有后代。他为求雨立了大功,村民不忘记他,让他陪在仙姑身边,永受配飨。杜村的祈雨“文革”初还有过,有没有“扎马脚”不得而知,但六月初十的庙会一直延续至今。   

正殿对面是庙里的舞台,正在上演万荣蒲剧团的《义烈女》,想必齐仙姑也喜欢敢爱敢恨、一身正气的王宝钏吧!

和志勤参观南北两边配殿时,竟然遇见了范学文。他也是杜村人,三十五年前和我在乡政府待过两年,称兄道弟,关系不一般。去年我来时给他打电话,他在太原看孙子,不想今天碰见了。学文很热情,没说两句话就拉我去吃饭,我刚才已经垫过底了,哪来的食欲?他知道我爱吃肥肉,又邀我去贾村街上吃甜肘子。实在盛情难却,又时已过午,我们就在庙门口的面食摊前坐定,一人要了一碗扯面。

人们经常说“民以食为天,”这话看在什么时候讲,如今生活变好,吃喝不愁,该说民以“乐”为天了。大家碰在一起,总要找饭局,不单是为了吃,更主要是为了乐。有些快乐不是家庭能给予的,有这么一个场合,大家在一起说一些没轻没重,不咸不淡的话,可以互相取笑,可以放浪形骸,这种真性情的活法也是人生必须的。我和学文吃饭时,忽然想起他当年的一个笑话:公社大师傅知道学文吃嘴,用煮饼盒包了一盒驴粪蛋,说是别人送他的,学文就想吃,急着要拆,大师傅故作大度地相送,还叮嘱别让人看见,结果可想而知。事情过去几十年了,学文早已淡定,还做了补充说明,笑得志勤都吃不成饭。学文在村里当过几年村支书,办了许多实事,志勤说杜村从东到西二、三里长,巷道硬化就是学文任内完成的。

去志勤家的路上,迎面走來一位微微驼背的老人,满脸堆笑地和志勤说话,很谦卑的样子,不由人肃然起敬。临別时,他侧过一旁,上身前倾,双手伸向前方,示意我俩先走,简单的几个动作让我有仰视的感觉。转身我问志勤:此人当过教员或者做过生意吧!志勤笑說,老人82岁了,下苦人,不识字,过事给人当过陪客,我有点释然了。往前走到拐弯的地方,一户人家非常整洁,门口坐着一位89岁的老太太,志勤说老人家勤谨,一早上不停气。我想起《朱子治家格言》中的话来,“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老人家不一定会说这些话,但她至少这样做了七十年,难能可贵!还有刚才那位儒者之风的老者,虽然不识字,谁又敢说他没有“文化”呢?我忽然就觉得,杜村民风淳朴,古风犹存!

志勤家在村子的西南角,我一进门就被满院绿色吸引,先用手机拍了一圈。院心辟作菜畦,分成九块,有甜苣、韭菜、茄子、西红柿,豆角正在扯蔓,黄瓜已经搭架,一畦铺地的瓜叶长得茂盛,不知道是甜瓜还是什么瓜。院里有两株枣树、两棵石榴、一树花椒、一架葡萄。石榴已经满枝,葡萄在叶间掩映,青果累累,一树的葳蕤。房前和菜地之间用半米高的短墙隔开,既去了芜杂,又添了景致,一看就知道主人是热爱生活的人。屋里的陈设也简单实用,脚地是砖铺的,宜人,接地气;家具是老式的,入眼,也耐用。志勤爱人把家收拾得挺利索,窗明几净的,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哪儿哪儿看着都感觉舒服。

活到这个年龄,该是什么都看明白的时候了,不再想吃山珍海味,觉着家常饭最香;不再爱凑热闹,有三五知己就好;不再把上衣扎进裤腰里,怎么舒服怎么来;不再在意别人说什么,而是在乎自己做什么。“从心所欲不逾矩,”应该是我等追求的目标。

上杜村庙会让我收获多多,我看了许多,也想了许多,想明白了一些事理。从学文身上我看到了豁达,千帆过尽,万事都是浮云。从志勤的小院我看到了归宿,我喜爱农村景物,好想拥有他那样的一方小院。晚上八点,此文正要收尾时,学文和我通一电话,邀我和志勤去宝井吃大刀面,看来又要万荣之行了。

王锡义,男,19567月生,

汉族,大学学历,万荣县青谷村人。

19822月工作,19833月入党,

先后在万荣县乡镇、运城地委组织部、河津市委工作,

2016年从河津政协退休。

点击图片 回家吃碗饺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