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 兵役制度发展史 【名词解释】 兵役制度作为国家军事力量的基础,也面临着根本性的变革。考查古代兵役制度的发展有利于总结历史经验,开创军事改革新局面。 中国古代的兵役制度五花八门,历代都有不同,但究其根本,不外乎三种形式。 一是征兵制。这是中国历代兵役制度的基础,也是当前我国和世界大多数国家所实行的兵役制度。它的兵源对象是全国符合条件的所有公民,我们俗称“全民皆兵”。征兵制是人类社会早期各国普遍使用的兵役制度,因为那时人口基数小,而战争主要依靠人力,对兵员的消耗大。中国从上古时代一直到秦汉魏晋,国家兵役制度的主体都是征兵制。至于怎么征、比例多少、免征或缓征条件怎么订,则要根据军队需要而灵活实行。一般当国家人口少和兵源不足时,就会是严格的全民皆兵。当国家兵源充足时,它就是一项基础制度,可灵活变通,也可变通为加强民间军事力量如民兵等。普遍兵役制度使民众负担过重,不利于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质量的提高。秦末陈胜李广起义就是兵役制度过于严苛引起的,汉武帝时期反击匈奴,大规模使用兵力,也对国家经济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二是募兵制。就是雇佣兵制度,就是政府出钱,雇人去打仗,所谓“竖起招兵旗,便有吃粮人”,宋代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时代,兵役制度就是募兵制。实行募兵制的优点是解除人民兵役负担,使民众专心生产,国家还可以把募兵当做经济手段,在灾荒年间收揽流民灾民,消弭隐患。雇佣兵都是成熟兵员,军事技术过硬,善于战斗。缺点是雇佣兵没有责任心,战斗意志薄弱,战斗力打折扣,还容易形成军阀集团,尾大不掉,威胁政权的生存。有宋一代,国家经济繁荣,而军事积贫积弱,鲜有上佳表现,应该与此有关。古罗马统治者成建制地雇佣一些蛮族军事集团,最终危及自身,使古罗马后期君主变成了“野兽手里的玩物”。 三是专兵制。就是政府按一定优待政策把一部分人转化为专业士兵,政府和人民卸下了全民皆兵的经济负担,又能保证兵员的军事训练,使之具备较高的军事素养和技术。这种制度介于征兵制和募兵制之间,且往往由征兵制转化而来,如周朝的国兵制、西魏至唐代的府兵制、元明的军户制、明代的卫所制、清代的八旗兵制(入关前是全面皆兵制,入关后是专兵制)。这些兵员平时享受国家提供的优惠政策,如免费免租的土地等,战时则为国作战。我国历代的胡骑、番兵也属此范围。这种兵役制度综合了前两者的优点,也综合了前两者的缺点。优点是保证了军队的专业化和降低了人民的负担。最大的隐患是促成利益集团,形成军阀割据的局面。 这三种兵制历史上的应用往往是复杂的,要根据具体形势灵活运用,相互配合,各取所长。就历史规律而言,从征兵到专兵再到募兵是历史大趋势,但征兵和专兵作为国家兵役的基础,作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的手段,作为培养尚武精神的精神土壤,也受到历代政府足够的重视。 就我国当前的形势看,应以征兵制为基础,以募兵制为辅助,大力发展专兵制为军队骨干力量。募兵要以技术人才为主,专兵则要全部经过军校培训以适应军事技术的飞速发展,专兵要终身服役,可从现役转为预备役,但不能脱离军事工作,并要以此为基础发展出现代荣誉精神。 中国古代很是重视国防建设,不仅仅是从理论方面有所建树,在具体实践上也是很有可观之处。 我国古代的国防是指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到1840年鸦片战争,共经历了近四千年的漫长历史。其间,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次战争的锤炼,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培育出了自强不息、前仆后继、不畏强暴、卫国御敌的尚武精神,最终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大疆域国家。 【知识梳理】 兵役制度发展史 1、商周时期的征兵与甲士制度 我国在商、周时已经有征兵制度。当时规定,每个部落成员在战争期间,都有当兵作战的义务。军队的核心是王家与贵族子弟,即“三族”与“多子族”所组成。 基干力量是由平民组成的甲士。那时作战用战车,每辆车上有驾车、持干、戈和拿弓矢的作战人员三名.俗称“三甲士”。在每辆战车的两侧与车后,随有步兵(徒兵)几十名,由奴隶充当。他们既是战斗员,又是侍候奴隶主的杂役。 2、战国时期的常备兵与常备兵考核制度 战国时期,各国相继变法,封建经济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开始建立了郡县制,兵役制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当时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常备兵是军队的基干,他们都是应把经过考选而来。选时相当严格。 以魏国为例:选拔武卒要求参加考选的人穿“三层之甲”,拿一张要用上百斤力才能拉开的硬弓和装有五十支箭的箭囊,扛着文,头戴铁盔,腰佩剑,带三天粮食,在半天之内走完百里路。凡是中选的人,免除全家的赋税、徭役。 3、秦汉时期的征兵制度 秦统一中国后,便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征兵以郡县为单位,郡守有征发一郡壮丁作战的权力。当时农民既是主要生产力,也是兵员的主要来源。秦朝兵役和劳役极为繁重:当时全国大约有两千多万人口,而经常被征发服兵役、劳役的就有二、三百万人。 汉承秦制,当时规定不省贵贱,男子二十岁就要在官府登记。并且根据三年耕一年储的原则,从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在适龄期间,除每年农闲受训外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每次一年。一次在地方上,称“正卒”;一次在边疆或京城,称“戍卒”或“卫士”。 汉武帝时,出现了招募熟悉北方少数民族情况的人组成“胡骑”,招募熟悉南方越事的人组成“越骑”。 4、三国时代的世兵制度 东汉后期,由于军阀割据,坞堡林立,大批农民为军阀豪强所霸占,成为依附于他们的部曲(近于奴隶的私人部队)。很多壮丁成了地主家兵,全国征兵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世兵”就是父子世代为兵。这种兵家户籍不属郡县,而由军府管理,称为“士家”、“军户”。他们的社会地位低下,只有得到放免才能取得平民的身份。 5、世兵制度的进化体:北魏隋唐的府兵制度 南北朝后期,北朝出现了“府兵制”。西魏的字文泰在大统九年(公元543年),广泛招募各地汉族豪强地主从军,通过他们的从属关系,带来了大量家兵、部曲等私人武装。西魏政权根据他们所带军队的众寡,授予各种不同爵位。这种使地方割据的私人武装中央化的办法,不但增强了朝廷军力,同时使鲜卑部落兵与汉族封建兵制逐渐结合,创置了“府兵制”。 西魏末年,府兵由六个柱国大将军率领,每柱国下设两个大将军,一个大将军下又有两个开府将军,共有二十四军。当时府兵与民籍分开,不属郡县管辖,他们只管打仗,不负担其它赋税。 府兵制到了隋朝起了很大变化。军府名称为骠骑府,以骠骑将军为长官。军士开始编入户籍,从事生产。隋炀帝时,府兵直接从民间征调,男子年满二十一岁即可参加府兵。全国府兵由十二卫分领。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骠骑将军府为鹰扬府。长官为鹰扬郎将。军人称“卫士”。卫府制度趋于完善,中央集权在军制上得到加强。 唐初全国共有六百三十四个府,均由十二卫和东宫六率分领。一改隋朝鹰扬府为折冲府,每府府兵归折冲都尉管辖。并规定在设府的地方,人民有充府兵的义务。服役年龄是二十至六十岁.应征充当府兵的人,平日务农,农闲教练,征发时自备兵器、资粮。这实际上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兵役制度。证调服役的人,定期宿卫京师或戍边;战时出征,战事完毕,即“兵散于府,将归于朝”。 6、唐中后期、宋的募兵制 唐代中期,府兵因负担过重而大量逃亡,折冲府名存实亡,府兵制受到严重破坏。为了补充兵员,就采取了招募的办法。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招募蒲、同、歧、华、京兆等州逃亡的府兵和白丁充当宿卫,称“长从宿卫”,以代替府兵定期轮流宿卫的旧制度。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27年)下令各军镇招募长驻边疆的军防健儿,其家口愿同去的,各给田地屋宅。后来组成边兵,由方镇操纵。这样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府兵制度基本结束。 募兵制是宋朝的主要兵制。当时有四种不同军队——禁军、厢兵、蕃兵、乡兵。禁军是皇帝的亲兵,驻守京师,兼备征伐,是北宋的正规军。它来源于全国招募与选自厢兵、乡兵中的健壮兵丁。厢兵是各州募集的地方军,不进行军事训练,所以不能作战,只给地方政府服亲没。蕃兵是招募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充当过境屯戍守军。乡兵,于招募之外,也有当地征发的,经过训练作为地方防守部队。 7、元的部落兵制 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本部落的男子十五岁以上、七十岁以下全部当兵,下马牧畜,上马攻战。其本族人建立的‘蒙古军”与后来吞并各部落建立的‘探马赤军”为主力军。进入中原后,抽调二十岁以上的汉人壮丁建立“汉军”,作为戍守当地的地方军。 8、明的卫所制 明朝实行“卫所制”。军队组织有卫、所两级。一府设所,几府设卫。卫设指挥使,统兵士五千六百人。卫下有千户所(一千士兵),千户所下设百户所(一百士兵)。兵士有军籍,世袭为军,平时屯田或驻防。遇有战争,朝廷命将,率领调自卫、所的士兵征战。 卫所制有些象世兵制,又与唐代的府兵制相似。 9、清的部落兵制:旗兵制 清朝实行“旗兵制”。起兵伊始,以部落为单位组成“旗”,旗是军政合一的组织,旗民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因此,旗兵制就是部落兵制。 公元1615年,努尔哈赤将满、蒙、汉族力量编成八个旗,分别用正黄、正自、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种色旗作标志。这就是八旗军”的由来。 清统一全国后,又以汉人为基础组成了“绿旗军”(以绿旗为标志,又名‘绿营兵”)。兵员时有增减,最多时达到六十多万人。 10、新中国兵役制度的四次调整 1.1955年,由志愿兵役制改为义务兵役制 2.1984年,实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的兵役制 3.1998年, 扩大士官的选取范围 4.2008-2011年,调整兵员征集主体 【名师点拨】 中国历史上的国防建设1、古代的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 大约公元前21世纪,中国古代社会开始由原始氏族公社制社会进入奴隶制社会,出现了国家。从此,作为抵御外来侵犯和征伐别国的武备——国防的雏形便函产生了。随后的几千年征战中,为保家卫国,逐渐形成了我国古代的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各诸候国之间连年征战,使国防观念迅速得到强化,虽然当时的诸子百家在政治和哲学主张方面各放异彩,但在国防方面却甚至一致。形成了诸如“义战却不非战”、“非攻兼爱却不非诛”“足食足兵”、“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富国强兵”“文武相济”、“尚战、善战、慎战”、“不战而屈人之兵”等思想,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对武备和国防的重视,而且国防思想已经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全面奠定古代军事思想的基础,标志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在这个时期已经基本成熟。主要表现体现在:军事学术极为活跃。现存最早、影响最深的奠基之作《孙子兵法》,就是这个时期的杰出代表作。其他影响较大的还有《吴子》、《孙膑兵法》、《司马法》、《尉缭子》、《六韬》等十多部。在几千年的军事历史中一直被视为兵学经典的7部著作中,就有5部产生在这个时期。诸子百家的大量的军事论述,共同形成了我国军事学术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为我国国防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也形成较为完整的战争观,并提出了普遍的战争指导原则。如孙子的“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示战先算”、“伐谋伐交,不战而胜”、“以智使力”等指导原则。这些指导原则概括精辟,到现在仍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总结出一整套治军方法,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军队编制结构;重视改善武器装备,研制出种类繁多的兵器装备,明确提出把军队的教育训练当作治军的首要任务,以此来提高部队的素质。 历史进入秦、汉、隋、唐、五代时期,中国国防建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国经过10年的统一战争,先后兼并六国,结束了历史上的长期分裂局面,第一次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随后的唐、汉两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军事上也、处于开疆拓土的鼎盛时期。至公元10世纪中叶的近1300年间,中国古代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开始全面整理兵书,初步形成古代军事学术体系。通过三次大规模的整理,形成了研究军事战略的“兵权谋”,研究战役、战术的“兵形势”,研究军事天文、气象的“兵阴阳”,研究兵器、装备的制造和运用技巧的“兵技巧”,共四大类,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军事学术体系。另外,战略思想趋于成熟,战略防御思想得到进一步完善。 宋朝至清朝前期,是中国封建地主阶级没落时期,但军事上进入冷、热兵器并用时代,因此,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上也有相当的发展。武学开始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北宋初期采用了以文制武,将中从御,结果导致了重文轻武,国防衰落。宋仁宗时期,开办了“武学”,后又设武举,为军队培养、选拔了大批军事人才,同时也繁荣了军事学术。明清两朝将武举推向更深层次,甚至出现文人谈兵、武人弄文的局面,大量军事著作面世,军事思想研究向体系化发展。 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古代国防理论主要有:“以民为体”,“居安思危”的国防指导思想;“富国强兵”,“寓兵于农”的国防建设思想;“爱国教战”,“崇尚武德”的国防教育思想;“不战而胜”,“安国全军”的国防斗争策略等。在这些思想和策略的指导下,华夏大地消除了无数次外敌入侵带来的战祸,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甚至使国防曾出现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辉煌。 |
|
来自: 新用户56909953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