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中医的六淫致病——湿

 琼箫 2020-06-09

       湿邪,为长夏的主气。长夏,即夏末秋初,老百姓所说的三伏天。夏秋之交,阳热下降,水气上腾,氤氲熏蒸,潮湿弥漫。湿气,大家都挺熟悉,比如让全民祛湿的红豆薏米汤,这里指的是内湿。自然界的湿邪为外湿,多由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居处临水潮湿等外在湿邪侵袭人体所致。

       湿邪致病的特点有以下特点:

       一、湿性重浊

       人体感受湿邪,常见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沉重酸懒等症状。《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于湿,首如裹。”湿邪外袭肌表,清阳不升,营阴瘀滞,流注经络关节,则阳气布达受阻,气血运行不畅,故可见肌肤不仁、关节重着疼痛、肌肉酸痛,又称为“湿痹”或“着痹”。“浊”,即秽浊,不清爽。湿气就是粘腻、流动性差的液体,流到哪里,哪里就被滞涩住,甚至堵住了。故湿邪致病,常可见面垢、多眵、大便粘腻不爽、小便浑浊、湿疹流水等。

       二、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湿邪阻滞经络、血脉、肌腠,致使气机被遏,升降失常,常出现胸闷脘痞,小便短涩、大便不爽等症。湿为阴邪,阴胜则阳病,故易损伤阳气。脾主运化水湿,喜燥恶湿,若外感湿邪,留滞体内,常先困脾,令脾阳不振,运化失司,水湿停聚,而为水肿、腹泻等症。

       三、湿性粘滞

       湿邪的性质是粘腻、停滞。湿邪为病,症状多有粘滞不爽的特点,如口粘、粘汗、大便粘腻等。湿邪为病,病程较长且反复发作,如湿疹、风湿病、湿温病等。

       四、湿性趋下,易袭阳位。

       水往低处流,所以湿邪为病常见于人体下部的症状,如脚气、小腿及足踝肿、带下、泄痢、腹股沟湿痒、外阴瘙痒等。《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人体感受外来湿邪,常因本有内湿,或阳、气虚损,正不胜邪所致。另外,在伏天里,注意避免感受湿邪,可开空调抽湿功能或通风、开风扇,“风能胜湿”,不要直吹身体即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