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馆藏品解读红山玉器

 群鸿戏海 2020-06-10

用馆藏品解读红山玉器

【馆藏红山文化玉器】

“红山文化”玉器在中国史前玉器发展进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研究红山文化玉器的出土、种类、功用及造型等也非常重要。

‘探讨’红山文化不同类型玉器尤其是特殊类玉器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内涵,有助于我们对红山文化玉器的深入研究。

用馆藏品解读红山玉器

【馆藏红山文化玉器】

红山是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城区东北角的一座储红色山峰,红山文化首次发现于赤峰红山后,以西拉沐沦河、老哈河流域为中心。

分布面积20余万平方公里,距今约6500-5000年,红山文化‘玉器’主要集中在其晚期,距今约5500-5000年。

用馆藏品解读红山玉器

【馆藏红山文化玉器】

关于‘红山文化玉器’的研究、自1908年红山文化被发现以来,许多专家学者就从未间断过这方面的发掘和探讨。

用馆藏品解读红山玉器

【馆藏红山文化玉器】

从材质、形状、类型、制作工艺等‘多方面’深入探索分析了新石器时代人们的图腾崇拜、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审美取向、思维方式等。

在以农业为主、牧、渔、猎并存的经济形态下,相比经过磨制和打制的双孔石刀、 石耜、石磨盘棒和石镞等细石器工具。

用馆藏品解读红山玉器

【馆藏红山文化玉器】

以及以三角纹、鳞形纹、平行线纹为主要装饰的彩陶,玉器猪龙、龙形缶、玉龟、玉鸟、兽形玉、勾云形玉佩、箍形器等精雕细琢的玉器。

作为当时的“ 奢侈品” ,更能够有力地见证和再现红山文化的辉煌。

用馆藏品解读红山玉器

【馆藏红山文化玉器】

【红山文化玉器出土的地点】:红山文化玉器主要出土于‘辽宁’建平与凌源两县交界处、阜新县、喀左县;

‘内蒙古’巴林右旗、巴林左旗、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林西县、宁城县和敖汉旗境内的一些地点。

用馆藏品解读红山玉器

【馆藏红山文化玉器】

【考古学方面对红山文化玉器的记载】: 据史料记载,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曾发现红山文化勾形玉器。

用馆藏品解读红山玉器

【馆藏红山文化玉器】

陕西韩城梁代村‘西周大墓’中曾出土红山文化玉猪龙,清代黄潜所著《古玉图碌初集 》中曾著录一件红山文化玉猪龙等。

1949年前红山文化玉器在‘海外’也已经有著录,其中包括伦敦收录的玉箍形玉器、玉猪龙 、美国收藏的齿兽玉佩等。

用馆藏品解读红山玉器

【馆藏红山文化玉器】

【建国后考古专家对红山玉器的发掘】1964年在巴林左旗葛家营子发现件‘马蹄形’玉箍,这也是解放后最早发现的红山文化玉器。

1976年又发现了一件玉兽块,1971年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发现一件‘C型龙’、高26厘米、墨绿色,完整无缺。

用馆藏品解读红山玉器

引起了国内外考古界轰动和关注,1973年阜新县‘胡头沟’发现红山文化玉器墓, 收集到大量玉器。

分别为勾云形玉佩、玉鸟、玉璧、玉环各1件,玉龟两件、玉鸮两件、玉珠3枚、棒形玉4件,还有三联璧1件、鱼形坠两件。

用馆藏品解读红山玉器

【馆藏红山文化玉器】

1974年至1975年在翁牛特旗‘海金山’牧场的‘金山遗址’采集到玉佩饰3件,分别为长方形佩饰、角形佩饰和勾形佩饰各1件。

1979年在凌源县三官甸子城‘子山墓葬’遗址中发现玉雕猪头饰、勾云纹玉饰、马蹄形玉箍、玉鸟、竹节状玉饰、玉鸟小玉环各1件,另有玉钺两件、玉环3件。

用馆藏品解读红山玉器

【馆藏红山文化玉器】

1981年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共征集、采集红山文化玉器100余件,其中龙形块、勾云形玉饰、鸟形饰、鱼形饰件、三联璧形饰、勾型器各1件。

玉鸮、玉斧、纺瓜、玉管各两件,玉蚕4件、坠饰63件,成为西拉沐沦河北部出土红山文化玉器数量最多的地点。

用馆藏品解读红山玉器

【馆藏红山文化玉器】

1981年‘牛河梁遗址’被发现,这是一处规模宏大的红山文化中心祭祀遗址,经过数次挖掘,出土了大批玉器。

仅‘第三座墓’随葬品就多达20件,是目前所知红山文化墓葬中出土玉器数量最多的一例。

用馆藏品解读红山玉器

【馆藏红山文化玉器】

1982年巴林右旗查干诺尔‘苏木古墓’中出土玉器3件,分别是玉匕形器两件、玉块1件。

1991年克什克腾旗‘南台子遗址’抢救性发掘中,发现玉块两件,巴林右旗洪格力图墓葬出土玉器16件,其中玉斧、玉匕各1件,玉管5件、玉块9件等等。

用馆藏品解读红山玉器

【馆藏红山文化玉器】

【红山文化玉器出土的现实意义】:大量玉器的出现,既丰富了红山文化的内涵、也为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红山文化 。

‘了解’新石器时代的典型性特征,了解史前人类生产水平、生活环境、手工工艺等提供了大量的珍贵的考古信息。

用馆藏品解读红山玉器

【红山文化玉器制作示意图】

【红山文化玉器的功能用途】:据考古资料显示,当时玉器的使用已经比较普遍。

红山文化‘玉器’从功能用途、形态形状等方面分析,可分成装饰类玉器、工具类玉器、动物类玉器、人物类玉器和特殊类玉器等。

用馆藏品解读红山玉器

【红山文化制玉工具】

‘其中’玉斧、玉匕、玉械等都属于军事武器类,是统治者王权和军权的重要象征。

‘纺瓜’等属于生产类象,向征着当时生产力的发展;玉鸟、鱼形玉、玉管、玉块、玉锥形器等佩饰都属于人类审美的体现。

用馆藏品解读红山玉器

【线切割示意图】

玉璧、玉龙、勾云形玉佩、马蹄形玉器等一般与‘宗教和祭祀’有关。

从‘考古发现’的有关红山文化玉器的小型装饰品到大型祭祀礼器,红山文化玉器类型繁多,不同的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分类角度进行了区分。

用馆藏品解读红山玉器

【片切割示意图】

根据‘玉器’形制和使用功能的不同,将红山文化玉器的种类进行了划分,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比如有的‘学者’认为红山文化玉器可分成五大类:装饰类玉器、工具类玉器、动物类玉器、特殊类玉器、人物类玉器。

用馆藏品解读红山玉器

【片切割示意图】

此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红山文化玉器可分成三大类:装饰类玉器、工具类玉器、礼仪类玉器(包括特殊形礼仪类、动物形礼仪类、人物形礼仪类)。

用馆藏品解读红山玉器

【制玉示意图】

而后‘学术界’又有了一种新观点,认为红山文化玉器可 分为:工具类、装饰器、礼仪品、艺术品及其他五类。

由此可见,红山文化‘玉器’不仅种类繁多,而且造型独特,这些玉器往往在满足各自专门功能的同时,还要满足原始人‘一物多用’的需要。

用馆藏品解读红山玉器

【制玉示意图】

【红山文化玉器的造型】:红山文化玉器出土中、晚期较多,且造型变化丰富,雕琢工艺精良。

‘比如’装饰类玉器,玉环整体为圆形,外缘较厚,内缘略薄,横截面呈三角形。

用馆藏品解读红山玉器

【蹄型器加工示意图】

‘玉珠’形制较多,葫芦形、圆球形、半球形、扁圆薄片形。

‘工具类’或武器类玉器,压斧为长方形弧顶、斜刃,玉钺呈长方形或圆角长方形、中心部位有一个大圆孔、内外侧边缘磨薄。

用馆藏品解读红山玉器

‘动物类’玉器里,当属‘C型龙、玉猪龙’最为受人瞩目,1971年在翁牛特旗三星他拉赤峰市博物馆馆长苏赫带队开展文化普查时。

发现当地农民的孩子拉着一个“玉石雕龙”玩,非常惊奇,并把这件物品作为‘早期龙’征集回来仔细研究,后确定为远古玉雕龙。

用馆藏品解读红山玉器

【蹄型器加工示意图】

经研究此玉龙呈“c字形 ”龙的吻部略向前伸,微上翘、嘴闭合、鼻端截平,且有对称的一双圆鼻孔,脸前部很像“猪拱嘴”或者说是有“猪首”特征的龙。

而龙身刚劲有力,龙的颈部长鬓弯曲上扬,像龙脊上的“鳍”或叫“骨板”显现龙体腾云驾雾的动感,也像马鬃,显现骏马奔腾时的飘逸。

用馆藏品解读红山玉器

【红山文化玉器‘C型龙’】

目前此件‘C型龙’已经成为赤峰市的重 要标志。

‘人物类’玉器出土较少,目前所知的唯一一件红山文化玉人,是出土于巴林右旗的一件玉面人。

用馆藏品解读红山玉器

【管钻双面对钻的玉芯】

头顶较平、五官清晰双目、鼻为三角形,特殊类玉器中的勾云形器比较有特色、是很多考古学家‘争相研究’的对象。

‘勾云形器’是红山玉器中重要的器型,常出自中心性墓内,整件物品呈长方形、椭圆形,其间镂空,且有勾云状盘卷或勾角状弯曲。

用馆藏品解读红山玉器

【桯钻打孔示意图】

【红山文化玉器的制作工艺】

由于红山文化出土玉器‘晚期’较多,为此,我们见到的玉器并不是经过简单打磨制作工艺,已经相对成熟。

红山先民通过推、割、磨、钻、抛等诸多方法,将每一件玉器制作得非常精美;用手工推磨,大多用线锯切割,主要是因为线锯较精细。

用馆藏品解读红山玉器

【桯钻打孔示意图】

红山文化时期玉器虽已被广泛使用,但得到一块品质好的玉石,实属不易,而此时的切割技术还采用一面切割至一定深度再从另一面切割。

玉器切割时,如果两条锯口不能重合,就会留下切割痕迹,形成层梯状,无法成为一件好的玉器。

用馆藏品解读红山玉器

而线锯能够大大提高玉石切割的精确度,增加锯口重合的机率;红山文化玉器多磨薄边缘、中心“推磨打洼”使所勾出的形体隐隐突出于“地子之上”。

这种工艺使玉器立体感较强、造型明显、形体突出,时间越长远、玉器的边棱越模糊,整件玉器越显得浑然一体。

用馆藏品解读红山玉器

这种玉器给人以强烈的厚重感,形体浮于“底子”之上,体现着物品的神圣和尊贵。

象征着权力和地位,代表着玉器的拥有者或使用者高于“凡人”高于一切的思维理念。

‘钻孔’就现在出土的玉器看,大致可分为两种方式;

用馆藏品解读红山玉器

【一种为管钻】:可以用于玉器的定型、定位与玉器的打孔、刻画;大致方法为,将管钻置于玉石上面,反复钻后,达到大小适中,再进行雕琢成玉器。

用馆藏品解读红山玉器

【管钻打孔示意图】

这种方法也用于‘玉器孔’的定位,管钻也可以用于各种细小部位的刻画,在一件玉器,基本成型时,利用管钻钻出深浅不同的孔来点缀玉器,让玉器造型不死板,特别是微小部位充满活力。

用馆藏品解读红山玉器

【桯钻打孔示意图】

【另一种为实心钻】:即‘桯钻’主要是穿孔、打洞,一般在玉器的背面、侧面等部位,部分出土器物中的孔部位、可清楚的看到螺旋纹。

‘抛’指抛光,这是制作玉器不可或缺的环节,抛光工艺在当时被广泛应用且工艺水平很高。

用馆藏品解读红山玉器

玉器‘表面’通体光滑圆润,非常明显是被细心抛光过的、而且经过数次抛光,每次抛光过程由细节开始扩展到整体,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玉器看起来犹如自然生成。

玉璧、勾云形玉佩等玉器一般只在‘正面’抛光,这种抛光方式并不是减少玉器的制作工序或节省制作时间。

用馆藏品解读红山玉器

应该是‘有意’通过正面抛光与反面不抛光的强烈反差,对比出正面制作工艺的高超。

对于‘红山文化玉器’的研究,不仅仅包括出土、种类、工艺,现在已经涉及到红山文化玉器的材质、以及由玉器外观、用途等引发的对当时社会组织、审美艺术等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用馆藏品解读红山玉器

【馆藏红山文化玉器的打孔特征】

这些‘精美’的玉器,正引领我们逐渐深入地了解红山文化的发展历程、和中华玉文化的发展历史、深入地了解红山先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和对美的追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