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穷人不该养孩子,她偷了3000个孩子卖给好莱坞明星

 外滩TheBund 2020-06-10
    一个自以为是的偏见毁了一大批家庭
    这个心狠如麻的凶手
    让3000多个家庭在余生里天各一方
    终日不可相见

    连载了25年的《奥普拉脱口秀》,一直被誉为美国电视节目史上不可逾越的里程碑。它直击人性的阴暗面,又分享生活中最容易被忽略的苦与乐。

    在一期以重聚为主题的节目中,有3组被拐卖的家庭一同参与了节目录制。其中,一对年过半百的双胞胎兄弟的遭遇,更是震惊了北美。

    在脱口秀中,双胞胎兄弟回忆道,“我们当时正在午睡,13岁的姐姐出门去奶奶家了。没过多久,就有人进来把我们从床上抱走了。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经历了被虐打、囚禁再贩卖到富人家庭,终日浑浑噩噩,身心受尽煎熬。那幢收押着无数儿童的黑房子里,阴暗、潮湿且看不见天日,时不时传来令人绝望的尖叫声。

    为了找回生母,他们忍辱负重,承受着被寄养家庭的毒打和谩骂,终于在历经35年苦苦追寻,找回了已经年迈的生母。

    即使过了这么多时间,在节目里谈起这位向他们伸出魔爪的恶女,兄弟两依然咬牙切齿,怒目圆睁。

    她的名字叫乔治娅·坦恩。

    这位看似“慈眉善目”的中年妇女,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一共拐骗了5000个孩子,卖给上流社会和好莱坞明星。

    《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媒体,都报道过她。英国《每日邮报》曾写了篇将近一万字的长文,来控诉乔治娅·坦恩的罪行。他们称她为“一个贩童给明星们的罪恶女人。

    而她这么干的目的,仅仅是认为贫穷的家庭没有资格教育小孩。

    01

    30年来偷走5000个孩子

    被称为“收养之母”

    1891年,乔治娅·坦恩出生于密西西比州的胡桃木郡——一个标准的中产家庭。

    父亲乔治是一名当地的高级法官,母亲比尤拉则来自名门望族。
    在坦恩家里,礼仪和教养永远被摆在第一的位置。优渥的家庭环境和豪华的房子,并没有使坦恩的童年过得很快乐。反而,由于父母专治、傲慢的管教使得她的成长期过得很灰色。

    在乔治娅·坦恩5岁的时候,父亲就开始逼她弹钢琴和学习怎样成为一名上流社会的淑女。即使这并非坦恩所想,她依然学习音乐和礼仪,直到大学毕业。

    家人强烈的控制欲再加上一场车祸,使她的左脚变成了跛脚。这些不幸的事情长年压抑在她心里,导致成年后的坦恩变得冷漠且自私。

    她有着宽大的肩膀和厚实的背部,还总是剪一头短发。

    坦恩经常会穿长裤用来盖住受过伤的腿部,也是从那时候起,她迷上了法兰绒衬衫和黑框眼镜。这种中性的打扮,在上世纪的美国是很少见的。

    急于逃离家庭的控制,使得坦恩毕业后开始在社会福利院工作。

    对于做慈善,她并没有真正的兴趣。反倒是福利院的环境,使她观察到一些无法生育的中产家庭,有着十分渴望获得儿女的迫切心情。

    于是,她利用从父亲那学来的法律知识,准备开启一向轰动全美国的密谋。

    她打着替“孤儿”寻找一个完整家庭的伪善,暗地里勾结医院和警察,干着贩卖儿童的勾当。

    富人仅需支付五千至一万美金的领养费,就能从乔治娅·坦恩这里诺手可得一枚来历不明的婴儿。这比走正常流程要快多了。

    这种打着“慈善”的黑市买卖,让坦恩在短时间内名声大噪。一些误以为她正在行善事的美国公众,称她为:“收养之母”。

    为此,她从不感到愧疚,甚至还有一丝骄傲。

    乔治娅·坦恩提出了一种十分诡辩的优生逻辑,“贫穷的家庭养不好孩子,他们没有钱和资源使小孩变得有见识。”她还强调:“刚出生的孩子都像一张白纸。他们如果从小就在'高级’的家庭中成长,那么就能长成你所期望的样子。
    甚至在公开讲座里,她声称:“收养的过程是有选择性的,比出生的孩子好”。“我们选择孩子,选择家”。

    02

    噩梦一样的“田纳西儿童之家”


    在外人看来,这三十年时间里,乔治娅·坦恩一直坚持为“孤儿”寻找适合收养他们的家庭。她做了许多讲座,用华丽的辞藻来宣扬收养的重要性。

    这些经验使得埃莉诺·罗斯福就儿童福利问题征求她的意见,杜鲁门总统邀请她参加他的就职典礼。

    在乔治娅·坦恩的领养名单上,好莱坞明星(包括琼·克劳福、琼·阿利森)和上流贵族都是她的常客。

    美国大众们,都称赞她的讲座是“领养法中最重要的指导方针”。


    然而,这位看似拥有着美国“田纳西儿童之家”的“慈善家”,内心一直是臭名昭著的恶女。

    整个贩卖过程都十分残酷。她会先将拐卖来的孩子放到儿童之家,伺机寻找合适的机会进行交易。

    不听话的孩子,会遭到坦恩的虐打和猥亵。甚至为了避免吵闹,有一些儿童在被出手前,一直都在服用镇静剂。
    接着为了让交易更顺利地进行,乔治娅·坦恩会给他们换上精致的套装,装扮成婉如贵族的模样,以此招揽更多显赫的贵族进行购买。

    她会给卖出的儿童进行欢送会,尽量营造出温馨和愉悦的气氛,博取公众的同情和信任。


    有了一些威望后,她并没有准备收手,反而“收养计划”变得愈演愈烈。

    在当时的报纸上,刊登着大篇幅“收养”儿童的广告,标题用加粗的黑色字体写着:“想要一份真正的圣诞礼物吗?”,“赶快来联系我们!

    一些后来被救出的孩子在回忆起田纳西儿童之家的时候,用了“一辈子不可磨灭的噩梦”来形容这个地方。


    美国儿童局曾派出调查员来查询田纳西州孟菲斯市婴儿死亡率飙升的怪象。在当时,孟菲斯市的婴儿死亡率是全美国最高的。

    03

    穷人就不配教养自己的小孩?

    在偷小孩这方面,她专挑贫穷家庭的小孩下手,尤其是单亲妈妈。
    在1922年的春日早晨,坦恩开着车前往密西西比州贾斯珀县的一座小木屋。当时正在怀孕的罗丝·哈维,贫穷、寡居且患有糖尿病。她两岁大的儿子,此刻正在后院里自在地玩耍。

    坦恩以邀请男孩一同出游的借口将他引到车里。回到住所后,她利用一系列法律文件,宣判罗丝·哈维不是一个称职的母亲,她的孩子被抛弃了。

    她笃定贫困的罗丝,没有能力和金钱同她来打官司。没过多久,这位小男孩被一个富有的家庭收养了。母子就这样在光天化日之下,永远地分开了。
    少年时期的比利·黑尔,梦境中总会出现自己被掳走的画面。他反复向自己的养父母求证,却从未得到想要的答案。
    成年后,他按图索骥调查着自己的背景。终于被比利发现,自己确实是在小时候被两位黑衣女性带走的。
    当比利极力寻回自己的亲人时,他的舅舅告诉他,生母早在八年前便死于癌症。
    即使是在最后时刻,她也依然在呼唤着你。比利,她这一辈子都在找你。”舅舅说。

    除此之外,乔治娅·坦恩还会贿赂医院妇产科的护士和医生,联合起来一起偷小孩。
    亲生母亲由于产后镇定剂的作用还处在昏昏欲睡的状态,就会被人诱骗在各种手续上签字。护士们则伪装成专家的样子说,为了确保孩子得到良好的治疗,必须要暂时移交给她们临时看管。

    等到母亲想要寻回时,护士们立马惺惺作态地作出一副惋惜的样子:“很抱歉,由于治疗不当,孩子已经死了。”然而这些婴儿,很可能早就在被运往其他州甚至别国的路上。

    为了避免婴儿们被亲生父母所追踪,坦恩还会伪造孩子的出生证明,来混淆视线。


    在她惨绝人寰的统治之下,有500多名孩子彻底消失了,40至50名孩童因为流行性疾病而丧生。

    随着事件走向越来越诡诞,终于有相关机构认识到儿童之家背后存在着不可告人的黑幕。

    这里的孩子原来一直都是坦恩牟利的工具。


    直到1950年,这一系列惨剧才真正结束。

    田纳西儿童之家被彻底关闭了,当时黑屋子里关着的22个孩子,只有2个孩子回到了亲生父母的身边。数以千计的孩子,依然与原生家庭天各一方,永远都不知道自己的家人到底是谁。

    然而,等到这些罪行昭然若揭的时刻,乔治娅·坦恩已经因为子宫癌病死在病床上。

    恶人最终受到了惩罚,但是活着的人,再也无法向她讨回一个公道。


    令人感到讽刺的是,乔治娅·坦恩生前也和恋人一同领养了一对儿女。她的女儿June在回忆母亲的时候提到:“乔治娅·坦恩就像是一条冰冷却没有感情的鱼,冷漠到了极点。”除了给予物质上的补偿,她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分享给子女。更别提所谓富养带来的见识和远略。

    当时那个,她想要急于逃离且密不透风的原生家庭制度,最终却成为了她行骗的手段。

    她活成了最讨厌的父母的样子。

    至于穷人是否没有资格养育小孩?完全是无稽之谈。

    那些被掳走的小孩,不管出生是否贫穷,任何人都没有资格剥夺他们拥有亲生家庭的权利。

    基于这些令人心碎的真实事件,新闻记者丽萨·温盖通过实地调查与采访,将孟菲斯市田纳西儿童之家发生的故事通过改编,写成了《守护者》。

    最近《守护者》终于出了中文版,我们也可以更近距离地去接近真实事件中的至暗时刻。

    作者本人也想通过中文版新书来表达:“婴儿和幼童,不管来自世界哪个角落,他们都不是冷冰冰的商品和物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需要守护的人。 只有在亲生家庭的陪伴下,得到了爱和教育,才是最完整的。”

    文 / 冷面

    部分资料来自中信出版社、英国《每日邮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