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雨课堂|记一法 做一题 会一类 通一片—以《天 嚣》为中心,穷解小说阅读之主观题解题技巧

 老刘tdrhg 2020-06-11

【小说阅读示例】

天 嚣

赵长天

(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标题】“天嚣”指的是狂风肆虐的严酷的自然环境,用“天嚣”做题目,可以突出实验队员不惧艰难、坚韧顽强的高大形象;“天嚣”还是故事的背景,引出了下文中互相救助的故事;“天嚣”中发生的故事,更能突出互相救助的主题。

○1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1思考分析:使用比喻、拟人手法,细细刻画了风暴中钢架房的状态,生动形象;为试验队员的出场提供了背景,推动了情节发展;侧面描写了风的狂暴,点出自然环境的恶劣。

【开端】第○1段,描写狂风肆虐的情景。

○2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3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巡游。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2-○3思考分析:从人的直观感受渲染天嚣的恐怖氛围,再现了任务工作环境的恶劣和生存的困境;写粉尘,和后面的“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相关联,使得这一情节合情合理。

○4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4思考分析:通过对“他”心理描写,侧面表现钢架房外的风沙肆虐,天嚣下的恐怖。

○5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5思考分析:描写试验队员的动作细节,突出了队员们坚韧顽强、不惧困难的性格;为下文中听到敲门声埋下了伏笔;侧面写出了飓风的狂虐。

○6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7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7思考分析:恶劣自然环境,仍然挡不住他对生的希望。

○8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这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从的地位。

○8思考分析:用插叙手法,使紧张的情节暂时得到舒缓,使情节张弛有致;侧面突出了风的狂暴;给读者设置了关于试验队员命运的悬念。

○9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

○10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

○9-○10思考分析:风沙肆虐,无人救援,队员们从“进入半昏迷状态”到“无生命状态”,表明他们已经放弃了救援希望。

【发展】第○2-○10段,写科研试验队员严重缺水,濒临绝境。

○11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12“有人敲门!”他喊起来。

○13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11-○13思考分析:微弱的声音,却能让一个个“遭雷击”一般,振奋了队员们的求生之念,“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正说明了大家对生的渴望。

○14真真切切,有人敲门。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14思考分析:暗含情节转折点——是来救援还是等待救援的?“微弱的敲门声”已经告知大家是需要他们救助的弱者。情节又发生了转折。

○15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而此刻,个个都象喝足了人参汤。

○16“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

○16思考分析:这一语言描写表现了队员们高度的责任感;侧面传达出风沙的狂暴;加剧了情节的紧张感。

○17“门别开得太大!”

○18“找根棍子撑住!”

○19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20他朝后看看。“开啦!”撤掉顶门柱,他慢慢移动门闩。

○21门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当门终于脱离了销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刹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21思考分析:使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暴风中门被打开的情形,侧面突出了风的狂暴。

○22“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

○23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

○15-○23思考分析:不是救援大军,而是需要队员们救助的弱者,同样是绝境中的队员们依旧“象喝足了人参汤”,打起精神,卯足干劲儿,齐心协力,调动每一个细胞救助门外的弱者。每个人都“下死力”去帮助别人,与砂砾石块进行面对面的搏斗,化解一个又一个险境,这种从灵魂深处发出来的援助行为,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展现了人性的美好。

○24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

【高潮】第○11-○24段,科研试验队员拼尽全力援救门外的弱者。

○25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便动手解皮口袋。

○26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的,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

○27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这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饰品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

○28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嗒嗒淌,馋人极了!

○29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怎么落进肚子里去的。

○30至于送西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里。

(有删改)

○25-○30思考分析:当这支科研队清醒过来,才发现闯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并不是需要援救的弱者,而是科研支队自身的救星——蒙古同胞,他给队员们带来了西瓜,队员们由渴望一口水到吃到了“最甜美”的西瓜。

结局】第○25-○30段,科研试验队员们发现被救的弱者是给他们送瓜的蒙古同胞,队员们吃瓜解渴,并留下“美好的谜”。

【读懂文章,做对题目,贯穿考点】

(一)人物形象

【知识建构】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1.外貌描写: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身材、衣着、姿态等的描写。

2.语言描写:是小说中的对话或独白等描写。

3.动作描写:对人物富有性格特征的动作所作的生动具体的描写刻画。

4.心理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或思想变化进行具体直接描写心理,或从人物的内心独白、梦境、幻境、神态、语言、动作等间接描写人物心理。

5.细节描写:细节是塑造人物形象的细小的情节。包括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神态细节、语言细节描写等。

6.侧面描写(间接描写、侧面烘托、衬托):指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刻画其他人物、环境、物象的描绘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

7.对比描写:分为横比、纵比。横比,即正反相对或矛盾的两人物进行对比以塑造人物;纵比,即同一个人在两个不同时间段或场景中前后变化进行对比以塑造人物。

8.欲扬先抑:在小说中,想赞扬人物,却从相反的贬抑处写起,通过故事,转变了看法。这使情节多变,形成对比,造成波澜。

【思维建模】人物形象手法的分析思路

1.判定手法:人物描写手法、修辞手法——运用了……手法

2.概括内容:描写了……

3.分析作用:①内容上的作用: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品质或心理)。②结构上的作用:在结构上起(铺垫、照应、伏笔、衬托、对比、侧面)作用。

语言表述模式:运用了……手法,描写了……内容,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品质或心理),在结构上起……(铺垫、照应、伏笔、衬托、对比)作用。

简式:手法——内容——品质——结构作用

【题1】结合全文,分析文章第(5)段加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案】①运用了细节描写(动作描写)的手法,②描写试验队员竭尽全力倾听屋外声音的场景,③侧面写出了风的凶猛。④突出了队员们坚韧顽强、不惧困难的精神品质。⑤为下文中听到敲门声埋下了伏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思维建模】人物形象的分析思路

1.描写分析——从小说人物言行、外貌、心理、细节、侧面等描写分析人物性格品质、心理、身份。

2.情节分析——从具体情节事件分析人物的性格品质、心理、身份。

3.评价分析——从作者或其他人物的议论评价语来分析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

4.身份分析——从小说中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方面分析人物的性格品质。

人物形象题表述模式:

特点题:分点概述特点(性格、品质),叙述事件或描写内容。

简略形式:性格品质+叙述事件

形象题:塑造一位(性格、特点、品质)的身份称谓的形象。(概括形象)通过描写××(情节、描写)表现了××性格、特点、心理或品质。(分点分析)表现了××主旨或作者对人物的态度。(形象意义)

简略形式:性格品质+身份称谓,分点分析,形象意义(或作者对人物的态度)

作者对人物的态度:表现了作者对……(人物)的同情、赞美、赞颂或遗憾、无奈、讽刺、批判、抨击

【题2】小说中的试验队员有哪些精神品质?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不惧艰难,坚韧顽强。他们不惧“天嚣”之下恶劣的沙尘暴天气,依旧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②高度的责任感。在准备打开门援救门外的“弱者”时,首先想到的是桌上有没有资料会被大风卷出去。③不顾个人安危,勇于拯救他人。科研试验队员们自己本就处于等待救援的状态,还在沙暴肆虐的时候援救门外的“弱者”。

【思维建模】人物心理(心态、情感)的分析思路

1.根据言行、神态或事件,结合生活经验,分析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心态、情感)。

2.根据身份、情境、背景,分析人物“为什么会这样”。

【题3】请依据第(13)(14)段的文字,简要分析队员的心理活动。

【答案】①惊讶。“沉入无生命状态”的试验队员们本已对被救失去了希望,但此时的敲门声让他们“都遭雷击”般“从床上跳起”,燃起了队员们的希望。②疑惑。虽“真真切切,有人敲门”,但敲门的谁,却引起了大家的猜测。③失望。试验队员们本来以为等来了“救他们的天神”,然而等来的却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之前的希望落空。

【思维建模】人物形象的作用分析思路

1.人物描写本身的作用:表现性格品质,表现心理(精神状态),说明身份境遇。

2.情节方面的作用:推动情节的发展,伏笔照应。

3.结构方面作用:对比衬托,人物起到铺垫,引出下文或线索作用。

4.主题方面的作用:揭示(深化)主题,寄托情感。

5.形象的社会意义:表现的社会特点,揭露或讴歌思想品质,作者对人物的态度。

【题4】对于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说是试验队员,也有人说是“他”,你的看法如何?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你的看法及理由。

【答案】示例一:试验队员是主人公。①文章为试验队员设置了恶劣的自然环境,意在衬托队员们坚韧顽强、不惧困难的形象。②围绕试验队员,文章安排了三处典型情节。试验队员们忘我救人的举动,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示例二:“他”是主人公。①“他”是贯穿整编小说的人物。②小说的环境都是通过“他”的感受来描写,故事情节都是从“他”的视度来展现。③“他”集中地表现了试验队员的精神品质。

(二)情节

【知识建构】

(一)情节的叙述手法

1.叙述人称、叙述视角

(1)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2.叙述方式

(1)叙事的顺序

顺叙:按照时间(空间)的先后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就是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的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插叙内容不影响主要事件的表达。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插叙的内容是基本事件之外的,去掉它,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补叙: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补充的交代,补充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是对上文的内容作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若无补叙,就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平叙:就又叫做分叙,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2)叙事形式

以对话描写为主叙事,以回忆为主叙事,以想像为主叙事,以心理描写为主叙事,以动作描写为主叙事。

(二)情节的结构手法

悬念: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抑扬: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伏笔: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衬托: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和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突转: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思维建模】情节手法分析思路

1.情节引出方式:悬念、铺垫、物象、故事、人物。(小说由……引出……情节,有……作用。)

2.情节线索:小说由……作为线索。

3.叙述人称(视角):小说以第……人称(从……视角)来叙述故事,起到了……作用。

4.叙述方式:倒叙、插叙、补叙、对话为主、现实与想象交织。(小说采用……叙叙事或小说以……为主叙事,有……作用。)

5.情节结构手法:小说采用……手法来叙事。

【题5】文章以“他”的视角来展开故事,有什么表达效果?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①使情节更为集中,让故事只集中在叙事人的视角范围。小说只从试验队员这一方面来写,故事紧凑集中。②使故事具有神秘性与悬念感。小说始终没有交待蒙古族同胞怎样知道试验队员被困,又是怎样来到试验队等,给读者留下了悬念。③通过“他”的视角,使故事更具真实性。

【思维建模】小说情节作用的分析思路

1.情节本身的作用

(1)内容作用——叙述(描写)……

(2)结构作用——①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丰富。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引出下文。④补充交待。⑤对比衬托。⑤伏笔照应。⑥故事突转,引人入胜,增强故事的戏剧性。⑦线索作用。

2.情节在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

叙述……(情节),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侧面衬托……。使人物形象丰满。

3.情节在小说环境的作用

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暗示了社会环境的……(特点)。

4.情节在小说主题的作用

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

5.情节在读者方面的作用

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真题】【题6】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6分)

【答案】①作为线索贯穿情节始终,使情节更加集中、紧凑。全文情节围绕“渴”这一中心,从队员受困受渴,到渴望被救,最后得瓜解渴展开故事。②塑造人物形象。通过队员受困受渴这一事件,塑造出不畏艰险,认真负责,热心救人的科研工作者形象。③揭示主题。围绕受困受渴到得瓜解渴这一事件,揭示出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互助互爱的主题。

【思维建模】特殊情节的作用

1.出人意料的结局的作用

①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出……真相,②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③使故事情节陡然生波澜,震撼读者的心灵。

2.留下空白的结局(留白)的作用

①作者没有交待故事的最后结局,给读者留下想象和思考的空间,言尽而意未尽。②激发读者的再创作和阅读兴趣,使作品意境变得更深邃。

3.悲剧结局的作用

①揭示主题,深化主题——形成悲剧的原因。②表现人物性格,更好地塑造人物。③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4.倒叙(悬念)作用

表现人物的…性格;揭示小说的…主题;引出下文的…情节;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情节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5.补叙情节的作用

对上文的……内容加以补充交待,表现人物的……性格,照应上文。

6.插叙情节的作用

补充说明……,表现人物的……性格,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充实,结构更加严密。

【题7】文章第八段暂时离开叙述的主线,转而写基地首长的牵挂。这种写法有何作用?

【答案】①用插叙手法,使紧张的情节暂时得到舒缓,使情节张弛有致。②侧面突出了风的狂暴。③给读者设置了关于试验队员命运的悬念。

【真题】【题8】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案】①以“美好的谜”结尾很真实,队员们听不懂蒙语,对来救助他们的人所知有限,这样结尾更合理。②结尾给出一个“谜”,送瓜人究竟如何冲破风沙来到这里就显得非常神秘,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③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有想象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④以美好圆满的“美好的迷”为结尾,突出了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这一温暖主旨。

【思维建模】小说情节的梳理方法

1.切分情节

①人物的变化——人物的上场与下场。

②事件的变化——事件的开启与结束。

③环境的变化——场景的转换。

④时间的变化——时间的转换。

⑤情感的变化——情感的转换。

或按情节的构成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切分。

2.概述事件:对象+事件+结果。

【题9】请细读文章,请以试验队员为中心,概括小说的情节。

【答案】①队员受困受渴;②队员舍己救人;③队员得瓜解渴。

(三)环境

【思维建模】环境描写的手法的分析思路

环境描写的手法是指作者在交代环境时运用的各种描写技巧。包括修辞技巧、描写角度等。

1.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等。

2.描写方法   ①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与细描(精雕细刻、浓墨重彩);②动静、虚实、正侧、点面、渲染、衬托。

3.描写角度  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形声色角度;②观察角度:俯仰;③写景顺序:远近高低。

4.描写效果:生动形象、如临其境、有声有色、粗笔勾勒、精雕细刻、浓墨重彩、渲染气氛。

【答题模式】环境描写手法——环境内容——环境特点——描写的效果。

【题10】文章第(1)段是怎样描写“风”的,有何作用?

【答案】①使用比喻、拟人手法,细细刻画了风暴中钢架房的状态,生动形象。②为试验队员的出场提供了背景,推动了情节发展。③侧面描写了风的狂暴,点出自然环境的恶劣。

【思维建模】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思路

1.环境本身:环境特点,点明时地(生活环境),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定下基调。

2.人物形象:烘托心情,揭示命运,引出人物,形成性格,暗示转变。

3.情节结构:推动发展,铺垫暗示,对比照应。

4.主题思想:表达思想,表现品质,暗示主旨。

【答题模式】①环境本身(表现……特点,交代……背景(或时间),交代……生活环境,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表现)。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题11】文章开头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风沙的狂暴,有何作用?

【答案】①渲染了自然环境的险恶;②烘托了人物的坚韧、勇敢;③突出了互帮互助的主题;④加剧了情节的紧张感;⑤给主人公的出场设置了背景。

(四)主旨题

【思维建模】标题的含义及作用的分析思路

1.标题的含义

(1)标题的表层义——本义——由小说中的句子理解标题的本义。

(2)标题的深层义——象征义、比喻义或双关义——标题象征(比喻)什么,标题有什么双关义。

(3)标题揭示的主题

2.标题的作用

(1)线索作用。(效果:贯穿始终、使结构严谨)。(2)揭示(暗示)情节或环境。(3)揭示主题。(效果:画龙点睛)(4)设置悬念,吸引读者。(5)引发读者的思考。(6)效果:含义深刻,言简意丰,耐人回味。

【题12】小说的题目是“天嚣”,也有人认为用“美好的谜”做题目也很好。你认为哪一个题目好?简述你的理由。

【答案】示例一:用“天嚣”题目好。“天嚣”指的是狂风肆虐的严酷的自然环境,用“天嚣”做题目,可以突出实验队员不惧艰难、坚韧顽强的高大形象;“天嚣”还是故事的背景,引出了下文中互相救助的故事;“天嚣”中发生的故事,更能突出互相救助的主题。

示例二:“美好的谜”题目好。因为不懂蒙语,无法交流,所以成了“美好的谜”。这样,可以突出互相救助的主题。

(五)语言题

【思维建模】赏析语句的分析思路

1.判定手法——运用了……手法

①人物的描写手法——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细节、白描、侧面

②抒情手法——借景抒情、借物抒情、直抒胸臆

③小说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抑扬、虚实、动静等。

④小说的修辞方法——比喻、比拟、排比、对比、双关等。

⑤小说的结构方式——铺垫、照应、悬念、伏笔、巧合、详略、点题。

2.解说手法——比喻:以……比着……。比拟:将……拟人化。

3.概括句意(段意)——描写了……

4.分析内涵——表现了……性格(心理、情感、主题)。

5.结构作用——推动情节、铺垫、伏笔、照应、过渡

6.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化静为动、意蕴丰富

【答题模式】①运用……手法,②描写……(段意或句意),③表现了……性格(心理、情感、主题);④起到……作用,⑤有……效果。

【简要模式】手法——句意——性格(心理、情感、主题)——结构作用——效果。

【题13】文中“门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请赏析这句话。

【答案】使用拟人手法,将房门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暴风中门被打开的情形,侧面突出了风的狂暴。

【思维建模】小说“表达特色”题的分析思路

1.运用的手法

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抑扬等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反问、反语等。

叙述手法——倒叙、插叙、补叙

描写手法——人物描写手法、白描、侧面描写、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等。

描写角度——视角(远近俯仰)、感觉(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

2.句式特点——整句(有节奏感)、短句(表现急促紧张)

3.用语风格

语言风格:平实质朴、清新自然、华丽典雅、幽默风趣、辛辣深刻、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

语体风格:口语化、地方化,使语言富有生活气息。

4.用词特点——动词(化静为动、动态描写),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有动态之感。叠词、拟声词,使语言有节律感。

【答题模式】风格(手法、特点)——举例分析——表达效果。

【题14】小说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例分析。

【答案】①语言生动形象。多处采用采用拟人、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天嚣之下肆虐、猛烈的狂风沙暴。如“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一句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形象再现了沙城暴的猛烈;“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一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的展现了试验队员们对突然的敲门声产生的巨大反应,更显他们对生的渴望。②多用短句,表现了急促紧张的气氛。如“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短句的运用,让文章的节奏紧张起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