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兵家始祖孙武的军事哲学思想

 人类研究中心 2020-06-11

(一)齐文化的尚武精神与兵家始祖孙武

若是把诞生于鲁文化基础上的孔子称为古代"圣人",是指"文圣"的话,那么诞生于齐文化基础上的孙武,就是古代的"武圣"了。

现将兵家始祖孙武产生于齐国的历史根源叙述如下:

1。齐文化的尚武精神

齐文化与鲁文化相比,各具特色。鲁文化因为保存着大量的殷周典籍与礼乐文明,所以尚文,而齐文化则具有尚武精神的特点。齐文化与鲁文化虽然各有特点,但是两者并没有形成对立的文化,而是互为补充。齐国具有尚武的传统,可以说从姜太公开国以来就是如此。《史记》记载,姜太公辅佐周文王灭商,"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而且今存《六韬》一书,虽然成书在战国后期,但仍托名姜尚所作。

到齐桓公时,管仲对政治、经济,特别是军事进行改革,为齐国在军事上的强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不仅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诸侯的霸主,使齐国成了当时军事上的头等强国,而且形成了全国上上下下的尚武精神,直到战国时代仍然如此。

2。兵家始祖孙武

孙武所处的时代在春秋后期。他出生于贵族家庭,又是武将世家,因而他有条件受到良好的教育,并掌握军事文献和有关的档案材料。春秋中后期,战争十分频繁,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他总结春秋时代的丰富的战争经验和规律,使之上升为军事理论,写成《孙子兵法》这部伟大著作,成为兵家始祖。

我们说孙武是兵家始祖,这是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兵家而言的。兵家的出现,适应了春秋战国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激烈斗争的需要。"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即国家重要的事情是祭祀与带兵打仗。因此,一些有识之士,纷纷研究如何"擒敌立胜"的军事理论而著书立说,从而形成了一批军事理论家,这就是兵家。

为什么说兵家始祖是孙武呢?比孙武略早的司马穰苴也曾作兵法,司马穰苴是田完的后裔。因为他官为大司马,故称司马穰苴。后来在齐威王时,"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现存的《司马法》多讲古代军法制度,其内容与《周礼》所记往往相符合。我们可以看出是由稷下先生依据《司马法》与穰苴所作兵法整理而成书的。由此可见,比孙武的《孙子兵法》早的古《司马法》,主要内容是军礼、军制。上面谈到《六韬》成书较晚,只是托名为姜太公所作。真正讲军事理论,总结战争规律的兵书,应以《孙子兵法》为最早。

宋代元丰年间,选定历代七部兵书编成《武经七书》,作为官方的军事教科书,就把《孙子兵法》列在首位,称为"兵经",可见它在兵书中的地位非同一般。不仅如此,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在世界军事思想史,特别是在战略思想上有突出的贡献,得到美国军事理论家柯林的高度赞誉。他在1973年出版的《大战略》一书中说:"孙子十三篇可与历代名著包括二千二百年后克劳塞维茨的著作媲美。"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孙武是兵家始祖。

(二)孙武的生平

在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孙子兵法》残简和《孙膑兵法》竹简之前,因为先秦文献对孙武记载不多,《左传》、《国语》、《战国策》均无直接的记载,所以竟有人怀疑孙武其人的存在,以为《孙子兵法》是孙膑所著。银雀山汉墓竹简的出土,才证实了孙武、孙膑分别有兵法传世。《孙子兵法》确为孙武所著。

其实,先秦诸子著作中,比如《尉缭子·制谈》、《荀子·议兵》、《韩非子·守道》、《吕氏春秋·上德》等都有对孙武的记载。秦汉时记载较先秦为多,见于《史记》的《孙子吴起列传》、《伍子胥列传》、《吴太伯世家》、《楚世家》及《新序》等书。另外,《吴越春秋·阖庐内传》、《越绝书》也有孙武的记载。虽没有直接提到孙武,但对吴王阖庐伐楚等与孙武有关的战争及其家族,也是有记载的。

孙武(约公元前547-前485年)是齐国人,《吏记·孙子吴起列传》有明确记载。他出身贵族,其祖先是陈国公子完,后因陈国内乱,逃奔齐国,改称田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三下》记载,田完的四世孙无宇有两个儿子,一个叫田常,一个叫田书。田书因为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食封采邑在乐安(今山东广饶县境内)。田书是孙武的祖父,孙武的父亲孙冯是齐卿,以田、鲍四族谋乱,"奔吴"。即因为齐国内乱,孙武随同父亲流亡到吴国。他结识了吴王阖庐的谋臣伍子胥,经伍推荐,孙武带着他著的《孙子兵法》13篇进见吴王,得到吴王的赞赏,任他为将。他曾以三万军队打败了楚国20万大军,攻入楚国都城鄂(今湖北江陵北)。从此,吴国强盛起来,"北威齐晋,显名诸侯"。此后不久,孙武辞去将军之职而隐居乡间。在伍子胥被杀时,他已经去世了。

(三)孙武的军事哲学思想

《孙子兵法》充分体现了孙武的军事哲学思想。

1。朴素唯物主义与阴阳说

孙武的军事哲学思想,首先表现在他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孙子兵法》十分重视战争的各种客观条件。他的速胜思想,就是从战争对人力、财力和物力的依赖关系出发的。要打胜仗就必须先知道敌人的情况。而对于敌人情况的了解,他认为:"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知敌之情也。"即不能用迷信鬼神和占卜的方法,不能以过去相似的事物作类比,也不可凭主观臆测,而必须从知道敌情的人那儿去取得。在孙武看来,天不过是自然之天,没有任何神秘的地方。

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他说,春夏秋冬四时没有固定的位置,一日的昼夜变化有长有短,月亮有圆有缺。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人们可以利用它来服务于战争。水、火都可以用来进攻敌人,《孙子兵法》专门有《火攻》一篇。

《孙子兵法》的朴素唯物主义,还表现在有阴阳说的哲学思想。阴阳说和五行说是两种以理论思维来掌握世界的哲学学说,是在齐国产生和发育成长起来的哲学流派,是齐文化的特色之一。阴阳观念与观察星象来制定历法有直接的关系,在齐国以阴阳说为基础而制定了特殊的历法。又用来解释春夏秋冬四时变化和节气的更迭,以及日夜的往复。总之,阴阳说在齐国是十分流行的。孙武说:"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自然之天中,阴阳包括昼夜(昼为阳,夜为阴)、晴雨(晴为阳、雨为阴)等等。曹操注:"顺天行诛,因阴阳四时之制"。可见,要取得军事上的胜利,与阴阳四时的更替有密切关系。在行军作战时,要注意阴阳的利用。《孙子兵法·行军篇》说:"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孙武认为,驻扎军队应该选择向阳干燥的地方,避免背阴潮湿的地方。因为营地在背靠阴湿之地,士兵容易生病。在丘陵和堤防这种地形上,要抢先占领向阳的一面,并把它作为军队的主力或主要翼侧的依托。这些对于用兵有利的措施,是利用地形作为辅助条件的。孙武把齐文化中的阴阳说推广到军事领域,是阴阳说进一步发展的表现。同时,也反映了《孙子兵法》深深的受齐文化的影响。

2。朴素辩证法与五行说

《孙子兵法》还有朴素辩证法思想。孙武认识到治乱、勇怯、强弱等等矛盾对立的现象,是可以变化的。因此,他在《势篇》说:"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他认为将帅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各种问题。他在《九变篇》说:"塗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这体现了有所不为方能有所为的辩证法思想。孙武还认为,将领考虑问题必须全面,不仅要看到有利的一面,还要看到有害的一面。他在《九变篇》说:"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只有这样,才能在战争中取胜。这也反映了孙武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孙子兵法》中还有五行说,也表现了孙武朴素辩证法的思想。我们知道,五行说是在齐文化摇篮中发育成长起来的,是古代哲学思想的瑰宝。《史记·历书》说,黄帝时"建立五行",原始五行说起源相当早。它与古代的农业生产活动,需要观察天象以制定历法有密切的关系。

孙武在齐文化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他在《孙子兵法》中不仅运用了五行说,而且对五行说也有了重大的贡献。《孙子兵法》中以五行中的水来比喻用兵的地方很多。孙武说:"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胜,避实而击虚。"又说:"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敌而制胜。"又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孙子兵法》中的五行,已经不是原始的五行说了,而是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由原始的金、木、水、火、土"五材",即五种原始的物质,进而发展为五声、五色、五味等等,并且将五行说运用于军事辩证法。《孙子兵法》说:"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孙武认为,作战的奇正变化,是无穷无尽的,就像音乐不过五个音阶,而五个音阶的变化则听不胜听;颜色不过五种色素,而五种色素的变化,则看不胜看;滋味不过五样味素,而五样味素的变化,则尝不胜尝。他继承前人的思想,把五行推广到五声、五色、五味等等,并把它们的变化运用来说明军事上的奇正变化。

这种军事辩证法的观点,在当时是十分可贵的。

关于五行相胜的思想萌芽,早在《逸周书·周祝解》中就说:"陈彼五行,必有胜。"《左传·昭公三十一年》有"火胜金",《哀公九年》有"水胜火"的记载。孙武对五行说的突出贡献在于发展了五行相胜说。他说:"五行无常胜。"他反对把"五行相胜"说绝对化,提出了符合辩证法的观点。

3。认识论

《孙子兵法》所反映的认识论,是朴素唯物主义反映论。他认为战争谁胜谁负的问题,是作战双方的政治("道")、天时("天")、地利("地")、将帅("将")、法制("法")等方面,以及其他战争的重要因素,如军事实力("形")、战争中的战斗力量("势")等等方面的客观实际的比较;在此基础上,"较之以计",进行妙算:比较双方谁的君主政治清明?谁的将帅有才能?谁得天时、地利?谁的法令能贯彻执行?谁的兵卒强壮众多?谁的士卒训练有素?谁的赏罚严明?经过这样的分析研究就能知道谁胜谁负了。从以上认识过程,我们清楚看出,孙武的认识论体现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哲学路线,是朴素唯物主义反映论。

孙武认为,战争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并从前人的战争经验中揭示了一些重要的战争规律。比如《孙子兵法·谋攻篇》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即了解敌军又了解我军,就能每战必胜;不了解敌军,只了解我军,只能胜负各占一半;既不了解敌军,又不了解我军,这样每次都必然打败仗。这是对战争规律的科学认识。又比如,《孙子兵法·军争篇》说:"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即避开敌人初来士气旺盛之时,攻击敌人于疲劳怠惰的归途之中。这也是对战争规律的正确认识,为以后的军事家所经常运用。

孙武认为,在运用战争规律来指导作战时,可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争取战争的主动权,使其"致人而不致于人",即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孙武把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于实践之中。这种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思想,在解决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上,比同时代的其他思想家更为高出一筹。因此,他不仅是一个军事家,而且在思想史上也是有贡献的思想家。

4。伦理思想

《孙子兵法》中的伦理思想,具有明显的齐文化伦理思想的特点。

齐文化的伦理思想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方面讲"仁"、"礼",但又不把它放在首要地位;另一方面是重功利。这些,在《管子》一书中体现得很明确。关于前者,是从齐文化与其他地方文化相比较而言的。

鲁文化把"仁"与"礼"放在首要地位,而三晋文化,特别是秦文化,是很不重视"仁"与"礼"的。

齐文化上述两个方面,在《孙子兵法》中也体现得十分清楚。孙武讲"仁",但是并不把"仁"放在首要地位。他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杜牧注说:"先王之道,以仁为首;兵家者流,用智为先。"杜牧是从军事学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的。孙武生活于有尚武精神传统的齐文化环境中,他在讲将领的五德时,把"智"(智慧)放在首要地位,而把"仁"的要求放在次要地位,是十分自然的。但是他并不是不要"仁",而是将"仁"用于对士卒的管理和教育方面。《孙子兵法·计篇》说,"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即体现了"仁"的思想。孙武的"仁",还有更高的原则,即要符合战胜敌人、维护国家利益的要求。因此,他在《孙子兵法·用间篇》说:"相宁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即两国交兵,以决胜负,应该想方设法,不惜以爵禄和金钱,从敌方搞到情报,以了解敌情。如果不能这样,而爱惜爵位和金钱,就是下仁到极点了。这就给了"仁"以新的解释,更具有齐文化的特色。

我们再来看《孙子兵法》重功利的特点。孙武强调用兵要趋利避害。

《孙子兵法·九地篇》说:"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火攻篇》说:"非利不动。"《军争篇》说:"兵以诈立,以利动。"《计篇》说:"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优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即筹划有利的作战方案,使之被采纳,然后造成有利的形势。而在表面上又进行伪装,不让敌人明白。所谓有利的形势,就是根据利害关系进行灵活的处置。

《九变篇》说:"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即有智谋的将军考虑问题,必然兼顾利与害两个方面。在不利的情况下要看到有利的条件,取胜的大事才可能得到进展。在顺利的情况下要看到有害的因素,才能消除可能发生的祸患。因此,制服敌国要使用计谋使之受到伤害;役使敌国就要以烦劳的事,使之穷于应付;要使敌国疲于奔走,就要用小利来进行引诱。

《作战篇》说:"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即不完全了解用兵有害的方面,也就不能完全了解用兵有利的方面。也就是说,对用兵的利与害两方面都要全面了解,才是懂得了用兵之道。

《虚实篇》说:"能使敌人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即要调动敌人前来,就要用利来引诱;能做到使敌人不得前来,就要守其险要的道路。因为对敌不利,所以敌人就不能来了。

总之,在军事上,孙武对利与害的认识与分析,水平是相当高的。而这方面思想的发展,与齐文化重功利的伦理学说是有密切关系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