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九年,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长兄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之后,李世民又毫不留情地铲除了二人各自的五个儿子,还将李元吉的妻子杨氏纳入后宫。 但是,李建成的妻子郑观音却没有被他染指,而是孀居五十年后寿终正寝。不少历史爱好者对这“差异化对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首先我要说,李世民虽然是个雄才大略的帝王,但归根结底还是个人。食色性也,既然是人,难免各花入各眼,青菜萝卜各有所爱。那些一开口就说李世民纳谁为妃完全是出于政治考量的,也有点强人所难了。 因此,不能排除一种最大的可能,就是李世民真的喜欢杨氏,不喜欢郑观音!毕竟,杨氏只是被纳为妃,也不是为了她要废掉长孙皇后。纳一个普通嫔妃,完全可能纯粹凭借李世民的个人喜好。 郑观音和李世民同龄,玄武门之变时都是二十八岁。在今天看来或许年龄不大,但在古代已经有点“徐娘半老”的感觉了,如果再生育过几个孩子(李建成共六子五女,不知几人为郑观音所生),就更加身材走形,皮肤松弛。 相比之下,李元吉的妻子杨氏,虽然生卒年月和生子数量不详,但毕竟李元吉要比李世民小四岁,杨氏想必也不会年龄很大,至少要比李世民年轻几岁,当然更有青春活力。 更重要的是,杨氏进入李世民后宫后,也是非常得宠,为李世民生下了最小的儿子曹王李明。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甚至动过立杨氏为皇后的心思,还正儿八经地抛出来给大臣们讨论,后来被魏征劝谏才作罢。 杨氏能受宠这么多年,而且几乎问鼎皇后宝座,足见李世民对她是真心喜爱,绝非仅仅因为什么政治因素使然。 当然话又说回来了,一个皇帝,非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娶自己的弟媳,说他完全没有政治考量也是不可能的,这就要看看郑观音和杨氏有什么样的家族背景了。 作为唐朝的太子妃和王妃,当然都有显赫的出身。 郑观音出身荥阳郑氏,这个家族与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并为南北朝至隋唐的山东四大望族,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人称“四姓”,是唐朝的“统战对象”,一直希望拉拢,但又担心尾大不掉。 四姓有多牛?后来李世民即位后多次希望将公主嫁入四姓联姻,却都遭到残酷拒绝,弄得他很是下不来台。当年,高祖李渊想必也是费尽心思才为储君李建成谋得这样一位太子妃。 所以,郑观音的家族背景让李世民有些“敬畏”,你杀了她老公,又要霸占她,无异于对四姓的一种挑衅,对今后的统治是极其不利的。故而,郑观音只能被高高供起来。 反观李元吉这位齐王妃杨氏,出身弘农杨氏,其叔公是隋朝宗室名将观王杨雄。隋朝宗室属于关陇集团,与李唐宗室常年联姻,同气连枝,打断骨头连着筋,属于真正的自己人。 李世民后宫中出身弘农杨氏,即隋朝宗室成员就有杨贵妃(十三子赵王李福生母)、杨妃(隋炀帝之女,四子吴王李恪、六子蜀王李愔生母)、杨婕妤(杨雄孙女)。 也就是说,娶这位杨氏不过是“遵循惯例”,根本没啥难度。或许,身为唐朝皇帝的李世民,觉得后宫的隋朝皇室成员“多多益善”,这样才能显示自己对隋朝的“征服”。 最后,还有一点不得不考虑,那就是道德因素。 虽然娶嫂子和弟媳都有点不道德,但二者毕竟还是有区别的。 俗话说,长兄如父、长嫂如母。李世民虽然给哥哥李建成扣上各种帽子,说得他“恶贯满盈”,但郑观音这个嫂子毕竟是无辜的。身为像儿子一样的小叔子把寡嫂娶入后宫,实在有点说不过去,难掩民间悠悠众口。 而对弟媳杨氏就可以是另一套说辞了。 李建成是储君、是哥哥、是半个君父,李世民杀他找的借口是因为他要“谋害”自己,所以自己不得不“正当防卫”; 而李元吉是李世民的弟弟,他要害哥哥就是罪大恶极,杀他是天经地义的,故而杨氏这个弟媳就是当之无愧的罪人家眷,自然任凭皇帝处置了。娶杨氏,不用背负太大的道德污点。 由此可见,李世民娶弟媳杨氏而不动嫂子郑观音,是由个人喜好、政治考量和道德顾虑三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封建帝国政治和婚姻的复杂性,故而可见一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