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商鞅变法,为什么禁止父子兄弟同宅居住?说到底为了税收和兵源

 剧透历史 2020-06-14

“商鞅变法”是历史上的大事件,正是因为变法,秦国才从一个总被欺负的小国家,成长为可以吞并六国的超级强国。

毫不夸张地说,秦始皇的成功,有商鞅很大的功劳。

变法中有一条是“禁止父子兄弟同宅居住”,到了一定的年龄之后,父子兄弟就不允许居住在同一个住宅里,必须分家,否则要被治罪。

这看起来似乎有点不近人情,还很得罪人。人家好端端住一起,你非得把人家拆开,这不给自己拉仇恨吗?

那么问题来了,商鞅为何做出这样的规定,他是故意招骂吗?当然不是。这么说吧,重点不在于不许父子兄弟居住在一起,而在于分户。

现代社会,大部分青年一结婚就组建自己的小家庭,不与父母、兄弟同住,偶尔回家探望父母,有大事或过年过节时亲戚们才聚在一起。记得小时候有首歌叫《常回家看看》,当时可真是红遍大街小巷。

但古代不同,古代重宗族,百姓们聚族而居。还讲究“父母在不分异”那一套,世代同堂,儿孙满地,不到迫不得已的时候,大家长绝不允许儿孙们分家单过。

一个个大家庭让宗族的凝聚力变得很强。长此以往,宗族像树一样越长越壮,分支众多,势力庞大。某些偏远地区的人们只知有宗法,不知有国法,国家政策法令的执行也受到宗族的阻碍,这对一个国家的中央集权显然是非常不利的。

最直观的影响则是税收和兵员。某些税赋是以“户”为单位收取的,2个人的户和8、9个人的户收一样的税,后者就占了便宜。百姓需要服兵役,国家抽丁的时候也以“户”为单位,户口少了,可征的兵员也就少了。

何况,并不是所有的家族成员都喜欢住在一个家里,舌头和牙齿还会打架呢,一家子住久了也难免磕磕碰碰。婆媳矛盾、妯娌冲突、兄弟不和都是常见的,甚至还会发生乱伦之类的糗事。

最关键的是,古代还有“父母在无私财”的说法,每个儿孙的劳动收入都要上交大家长,再由大家长进行分配。这样一来,付出多的必然心存不满,既然不努力也有家里养,那干嘛还努力?付出少的更是背靠大树好乘凉。

商鞅分户,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好处。

一是打破了宗族对百姓的控制,让国家政策从上到下得以贯彻,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度;

二是增加国家税收来源和财政收入;

三是增加兵员扩建军队;

四是促进了生产力。

分出去的小家庭第一次掌握了家里的财务大权,必然刺激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对生活充满希望。而客观上,再也没有了依靠,想过得更好就必须辛勤劳作,整个国家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国家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所以,“禁止父子兄弟同宅居住”非常有必要,是商鞅变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兼顾政治、军事、经济、民生等各方面,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

顺带一说,商鞅变法能够成功,除了有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也因为商鞅不但有着坚定的变法意志,还很讲究方式方法。

比如分户这一条,商鞅并不是在一开始就执行的,而是有一个缓冲地带,首先提出的是如果一户有两个成年男子,就将他家的税赋翻倍。第二次变法时才明令禁止父子兄弟同宅居住。此时百姓们心里已经有谱,并不怎么抗拒。

商鞅变法并不是只有这一项,还改革了户籍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建立二十等爵制、允许土地私有及买卖等等。各项措施推行下去,对秦国进行本质上的大改革,才达成了富国强军的目标。

变法总是会触动某些人的利益,商鞅就因打破延续几百年的贵族世袭制,得罪了秦国老牌贵族势力,秦孝公死后被诬谋反,落得兵败战死的下场,更惨的是尸身还被秦惠王嬴驷车裂了,并抄家灭族。

嬴驷如此对待商鞅,是因为早有仇怨。他为太子时触犯了新法,当处墨刑。当时很多人求情,但商鞅对秦孝公说,如果秦国真的要实行法治,就不应该受到贵族的干扰。太子犯法,不能处罚他,可以处罚他的师傅。

秦孝公强国心切,采纳了商鞅的劝谏。嬴驷的首席师傅也不是普通人,是秦孝公的兄弟嬴虔,代太子受过,处以“劓刑”挖去鼻子,嬴驷的另一个师傅公孙贾受墨刑。

此后新法畅通无阻,太子和国君之弟都不能超然法外,谁还敢以身试法?嬴虔、嬴驷却因此事恨上了商鞅。

秦孝公一死,嬴虔和其他老世族就告商鞅十大罪。嬴驷本就恨商鞅,再加上他在秦国民间的威望太高,嬴驷十分忌惮,便想方设法除之。但他对商鞅的变法倒是挺认同的,并没有废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