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如下: 有人说,要想让蜡烛散射出平稳明亮的光来,必须把它放到避风的地方;同样,要想让人的灵魂散发出智慧的光芒,也要避免那些五花八门思想的干扰。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想法。审题篇 材料首先提出一个事例,蜡烛需要避风,才能产生出明亮的光。接着用了一个类比,把蜡烛避风类比为人应该避免接触多种思想。因此,命题人提出了观点:人需要避免接触多种思想,才能产生思想智慧。审题方面没有难度,很容易概括出题意。本题信息 话题:避免接触多种思想。 审题难度:★★☆☆☆ 构思难度:★★★☆☆ 素材难度:★★★☆☆ 构思篇 在构思方面,如果你只是人云亦云,喊出口号:人要避免多种思想的干扰,那么观点就无法深刻。第一,赞同命题人的类比。 认同类比的可行性,即烛火可以对应人本身的思想,风可以对应外来五花八门的思想。先回溯类比的事例,烛火确实容易被风干扰而导致熄灭。但是《周易》中提到“火借风势,风助火威”。显然就火焰来说,有些风能将其吹灭,有些风则能助其燃烧,根源就在于火焰的大小。那么通过类比,可以得知,如果要让其他五花八门的思想无法干扰我们,甚至帮助我们产生智慧,那么则需要我们本身的思想或意志足够强大。例如王阳明在理学盛行的时代,仍能掀翻朱熹的思想,竹林穷格,龙场悟道,继而创立心学,因为他的意志足够强大。因此,强大自己的内心,即可接触多种思想。 第二,破除命题人的类比。 烛火对应人本身的思想,风对应外来五花八门的思想,这个类比错误。如若人本来的思想是火,那么五花八门的思想亦是火,各种类型的火罢了。那么烛火碰到各种火焰汇聚过来,会像碰到风那样被吹灭吗?还是各种火焰汇聚一处,变得更加灿烂耀眼?答案显而易见。五花八门的思想被认为是“干扰”,那是过于先入为主了,所以这个材料是命题人在挖坑。例如从苏轼的诗词中,可见其被多种思想影响的过程。青少年时候学习儒家济世报国,而后与佛印等多名佛家中人有来往,自己本身又对老庄有所研究。从《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看出,苏轼年轻时多种思想存在冲突,造成了早期诗词作品看似豪放,其实消极避世的缘故。直到其中年后创作的《定风波》,苏轼终于完美地将三家思想融合在一起,达到大成境界。在《稼说送张琥》中,苏轼提出“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即广泛地观览,有节制地吸取,拥有厚重的积累,才能缓缓地生发出自己精妙的思想。因此,积累众家思想之精华,去其糟粕,终将散发出智慧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