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到了晚清,鲜花市场更加繁荣,1906年出版的《燕京岁时记》载: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北京鲜花的兴盛一直持续到北洋政府时期,民初,北京出现了第一所花店,而不是依靠元明清时期的花市和靠鲜花小贩销售的形式。以后国内政局动荡和北京沦陷于日军,使得北京曾经作为全国文化精英荟萃的首都的地位受到了影响,这自然也打击了北京的鲜花市场。解放以后,北京的鲜花生产基地被削减,前清盛时的鲜花种植村庄从右安门外的草桥到今日花乡,连绵十多里,共有十多个村庄种植鲜花的规模缩小到只有花乡所在的黄土岗村及附近两三个村庄,生产的鲜花提供给花店并不多,多数是为了中央各部机关的会议和宴请的需要。主要花种缩减为茉莉花少数几样,生产茉莉花的目的并非为了欣赏,而是提供作为窨制茉莉花茶的原料。 实际上,自从北京香片发明以后,传统花茶不止茉莉花茶一种,还有珠兰花茶、蔷薇花茶等,它们都各具不同的香味特色,目前全国,包括北京在内,也仅剩下茉莉花茶一样了。到了文革发生后,欣赏花卉被指为资产阶级的生活作风而受到批判,黄土岗村花卉生产也仅剩下茉莉花了。
中国,是世界上人工培养花卉最多品种的国家。从六朝时期起,由于美学的兴起,鲜花和香花成了古代文人诗词和文章里重要的题材。大量诗词歌赋里出现的诸如“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等名句,给后世文学艺术增加了丰富的营养。五代以后,花卉画又独立成为国画的一个重要分支。中国文化传统不仅简单地欣赏花的不同形态和颜色,也欣赏花的不同香味,同时花卉又被拟人化,赋予了人的个性。例如荷花“出污泥而不染”,梅花的“高洁”,菊花的“隐逸”。反过来,人又可以用不同特征的花来比喻,既用外观,也用香气。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近几十年来,这一优良传统正在消失。对花的欣赏,本是古代淑女和文人雅士的基本艺术训练。以往,一个知书识礼的女孩子,可能守在深闺,却“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能识别很多花卉品种。若是现在去问那些打扮得很时髦,老远就发出一股西洋香水气味的姑娘,很可能不懂得怎样欣赏梅花淡远的香味,大概也不知道春天里七里香花气袭人知昼暖,盛夏里晚香玉沁人心肺的温润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