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相声史上,张寿臣与马三立毫无争议的被尊称为一代宗师。两人泰山北斗级人物对于相声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挽狂澜于既倒的作用。张寿老在世时,曾是整个相声界的精神领袖,不仅规范和传承着门内行规,更为相声的发展脉络起到了引导作用。 众所周知,现在提到侯宝林很多观众都会想到他当初闯蔓时坚守“说文明相声”的底线,而最早提倡相声艺人摒弃使“荤口”、“臭活”的正是从撂明地走向剧场园子的“单口大王”张寿臣。在怹看来, 相声想要生存发展就先要自我净化,旧社会迫于生计的相声艺人靠几句荤口“圆粘儿”,靠江湖生意口零打钱的路子必须变革,否则相声演员永远登不上舞台。若干年后,相声行业的发展变迁果然如张寿臣先生所预见的。 除了净化相声语言外,张寿臣还曾提出很多颇有深度意见,遗憾的是有些意见并没有被遵循和传承下来。今天要讲的就是关于张寿臣先生反对给相声相声起名字的问题。内行观众都知道相声段子最早脱胎于评书的“八大棍”,经一代代相声艺人创新发展不断完善流传至今。但却很少有人知道,起初相声段子都是没有名字的!至于现如今为什么我们听到的每段相声都有名字了,有一种流传的说法是初于在剧场园子报幕的需要,当时像鼓曲、单弦等其他曲艺形式每段都有名字,而相声如果没有名字会显得格格不入。虽然这种说法没有经过确凿的考证,但至少可以看出以前相声艺人们明地演出的状态。 在兴起给相声段子起名字后,观众们才逐渐知道了《菜单子》、《八不咧》、《庙游子》........等等。但掌握着相声界话语权的张寿臣先生对此却持极力反对的态度。原因在于,在相声界有句行话叫“把点开活”,意思是高水平的演员往往上台前准备说哪段是不固定的,都习惯上场后用几个垫话儿小包袱先试探一下台下观众的喜好,根据台下在座观众的口味临时决定入哪段正活,这样的使活方式更容易响包袱。 例如,某位老先生在园子里原本打算使文哏活《对春联》,但上台之后几个现挂互动之后发现当天台下观众对文哏段子反响平平,隧话锋一转,捧哏的一递肩膀,马上改使《拉洋片》、《反七口》一类活,避免“使泥了”的风险。而一旦在报幕时报出相声的名字,老观众往往就心中有数了,有些固定的包袱很可能观众入耳之后就有“免疫”了,直接影响了相声表演效果。甚至在过去的相声园子里,刷戏报、写水牌按规矩都是只写当天演员的名字,而不写演出的节目单,目的也是避免提前“泄底”。报相声名的做法不仅局限住了演员发挥的空间,更逐步消磨着相声演员“把点开活”的技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