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画没有光影明暗?你可能不会看画!

 探墨艺术 2020-06-17

中国画在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面貌各异的风格和流派,它们凝结了一代又一代画家对于世界的观察和感悟。光,这一西方绘画中普遍使用的概念,也早已被中国画家观察、记录并悄然融入到他们的笔下。

中国画论中对于光的记录有很多。

北宋山水画大师郭熙归纳过四时山水的不同面貌:

水色春绿,夏碧,秋清,冬黑。天色春晃,夏苍,秋净,冬黯。

今天来看,这实则是对四季光色的记录。绿、碧、清、黑是颜色,晃、苍、净、黯则是光。可见中国的山水画家很早就察觉到光的变化,并能将这种变化总结从而掌握表现天光水色的原理和技法。

五代 董源《龙郊宿民图》

中国的山水画是体现光影变化的第一阵地。

因为山水由自然而来,具有很强的写实性,需要画家有细致入微的双眼,中国画中常提到的“师法自然”实际指的就是画家对于自然山水的观察和体会。

郭熙《林泉高致》中写道:

真山水之阴晴,远望可尽,而近者拘狭不能得明晦隐见之迹。

天气阴晴状态下的光照见山水,远处对比明显,近处反而因为狭窄拘束显得不分明。这是光在山水局部与整体上的关系和表现。

北宋 郭熙《乔松平远图》

今山日到处明,不到处晦,山因日影之常形也。明晦不分焉,故曰无日影。今山烟霭到处隐,不到处见。山因烟霭之常态也。隐见不分焉,故曰无烟霭。

日光照射下的山与烟霭笼罩的山,有和无形态各异,这是光线对山体常态的影响。

郭熙 《早春图》

而中国山水画的写实性又不同于西方的写实。

西方绘画的写实,眼见即落笔,明暗、透视、对比,充满了逻辑性;而中国画由于笔墨的特殊性——笔的柔软不定与墨的浓淡不稳——画家从眼中观察到纸笔呈现,经由笔墨的调和,能写四时山水、高峨平川,能画烟霞烂漫、水泽氤氲,却不是直接的还原所见之景。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

郭熙《雪景图》

这种经由笔墨调和的写实渐渐形成一定的笔墨程式,从而实现中国画从观察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转变。

宋代韩拙《山水纯全集》中就已经将自然所见的阴阳明暗落实到了笔墨浓淡的使用:

分阴阳者,用墨而取浓淡也。凹深为阴,凸面为阳。

五代 荆浩《匡庐图》

明代的赵左更是直截了当:如远树要模糊,近树要体贴。这就将对山水的观察直指绘画时的具体技法。更有从技法分析光影变化的:

虚白为阳,实染为阴,山坳染重端因阴影相遮。山面皴空,多是阳光远映。

清王翚更是直接提到了“明暗”一词,并点明光影在中国画中的重要性:

画有明暗,如鸟双翼,不可偏废,明暗兼到,神气乃生。

荆浩《渔乐图》

黑白、阴阳、明晦、浓淡……不同于西方绘画对于光影明暗直白的用词,中国画对光的定义都是含蓄而意韵深长的,而这样的用词和意境,也只能组合成中国画。

这是源自中国山水画家对自然山水和光影明暗的独特标准,对于他们来说,纸上山水写实与光色运用固然重要,但落笔之下,更重要的是写“胸中丘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