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评估脊柱疾病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有 X 线平片、CT-脊髓造影术、磁共振、骨扫描、CT 等,另外有一些辅助检查也可以用于脊柱疾病的诊断如骨密度测定、椎间盘造影、小关节注射等,运用影像学检查要明确脊柱形态异常与临床的相关性,作出正确的诊断。 缺点: 鉴别有症状的脊柱病变敏感性和特异性低; 不能显现神经结构和其他软组织损伤; X 线片不能诊断早期肿瘤或感染。
缺点: 对骨性解剖的显示不如 CT; 体内置入装置、幽闭恐惧症患者难以进行该项检查。
CT 是评价骨性解剖的最佳检查; 多重断层影像能提供相互垂直平面的影像。
缺点: 电离辐射; 神经成分的显像差; 明显的病变可能被遗漏。
唯一能提供脊柱和相关神经成分动态信息的检查; 可行站立负重位和屈曲-伸直位检查。
缺点: 敏感性高但特异性低;
某些肿瘤没有明显成骨活跃的显示。
 前后位:确认棘突彼此排成直线;评估相邻棘突与椎体终板间的距离;评估小关节边缘和钩突。 侧位:评估椎前和咽后软组织影像;评估椎体前后缘连线、棘突-椎板结合部连线、棘突连线的排列;测量 C1 前弓后缘与齿状突前缘间的距离;评估椎间隙高度;确认可见 C1 的上缘。 斜位:评估小关节的排列;评估神经孔及其骨性边界。 张口位:检查齿状突与侧方组织的对称关系;评估寰枢椎关节。
2. 什么时候需要拍颈椎的屈曲-后伸位片? 当临床检查提示有明显损伤而静态 Ⅹ 线片未见明显异常时,评估因软组织损伤而引起的潜在脊柱不稳; 明确颈椎融合的效果; 当患者存在 C1、C2 颈椎不稳的高度风险时(如类风湿关节炎和唐氏综合征),评估C1、C2关节的完整性; 颈椎侧位的屈曲后伸位片仅适用于无神经损伤、合作的患者。
3. 颈椎前软组织影像的距离有什么意义? 颈椎前软组织影的宽度增厚提示可能由颈椎前部骨与韧带结构引起的明显软组织损伤; 正常成年人的颈椎前软组织影的厚度在 C2 为7mm,在C6 为 22mm; 通常,颈椎前软组织影的厚度不应超过同节段椎体矢状径的 50%
4. 寰枢椎间距异常有什么意义? 前方的齿状突与后方的 C1 椎弓之间的宽度异常提示寰枢椎半脱位和横韧带的松弛; 成年人间隙不能大于 3mm,儿童间隙不能大于 5mm; 引起寰枢椎半脱位的常见原因有创伤、类风湿关节炎和唐氏综合征。
5. 定义 C2-T1 区域脊柱不稳的 X 线影像标准是什么? 6. 胸椎 X 线片需要查看哪些重要结构? 7. 为什么要尽可能拍摄站立位腰椎 X 线片? 8. 胸椎 X 线片需要查看哪些重要结构?
9. 哪些特殊的 X 线片被用于评估脊柱畸形的活动度? 仰卧前后位左、右侧屈位片;
仰卧前后位牵引片;
侧位过伸位片;
侧位过屈位片;
前后位推压位片。
10. 各脊柱区域矢状位弯曲度的正常值是多少? 颈椎:颈椎前凸(枕骨一C7)平均约 40°。颈椎前凸主要出现在 C1 和 C2 节段; 胸椎:正常后凸范围为 20°~50°,通常从 T1 和 T2 开始,每一节段逐渐增加直到顶点( T6、T7 椎间盘),顶点以下每个节段的后凸程度逐渐减小直到胸腰椎连接处; 胸腰段:胸腰段(T12-L1)在矢状位是直的。胸腰段是相对固定的后凸的胸椎和相对活动的前凸的腰椎的移行区域; 腰椎:正常腰椎(L1-S1)的前凸范围从 30°~80°,平均 60°。腰椎前凸从L1、L2 逐渐开始,向下逐渐增加,腰椎前凸的顶点在 L3、L4 椎间盘处。

11. 影响脊柱矢状位力线的骶骨指标有哪些? 3 个骶骨指标是:骨盆投射角(P1)、骶骨斜率(SS)和骨盆倾斜度(PT)。 骨盆投射角(PI)是与个体相关的固有解剖指标,骶骨斜率(SS)和骨盆倾斜度(PT)是变异指标。 3 个指标通过公式 PI=PT+SS 决定骶骨骨盆的力线。
 1. 不同组织在 T1 和 T2 相影像中的信号强度是怎么样的?
可以看扫描中的 TE(回波时间)和 TR(重复时间); 
也可以看影像中水的特征,如果是明亮的可能是 T2 相,如果是暗的可能是 T1 相; 以上标准指的是最基本的自旋回波(SE)序列,其他序列的信号对比更复杂。
3. 描述磁共振形态异常常见的有? 纤维环破裂:围绕椎间盘外周的韧带破裂; 隆起:四周弥漫的而不是局部的椎间盘组织超出椎间隙; 膨出:局部椎间盘组织不均匀的移位超出椎间隙;移位的椎间盘组织与整体相连; 移位椎间盘组织的基底径(与整体相连处)大于超出椎间隙部分的最长径; 突出:局部椎间盘组织不均匀的移位超出椎间隙。超出椎间隙部分的最长径大于移位椎间盘组织的基底径; 游离脱垂:椎间盘的碎片与整体不相连,另一种常用说法是游离的椎间盘碎片。

在许多情况下,Ⅹ 线片无法显示脊柱复杂骨性解剖细节。CT 扫描被用于精确诊断和脊柱骨折分型。磁共振起到一种补充作用,用于评估韧带损伤和神经压迫症状。2. CT 和磁共振在评估脊柱肿瘤和感染中的作用?在 Ⅹ 线片拍摄后,磁共振是初步评估脊柱肿瘤和感染的最佳检查。磁共振可以提供 CT 无法明确的信息,如脊髓、椎间盘、骨和周围软组织,而CT 能明确感染或治疗引起的骨破坏的范围。 3. 在开脊柱CT-脊柱造影术前需要考虑什么问题? 患者诊断问题是否能通过非创伤性影像学检查解决? 是否 CT 脊柱造影术所得到的信息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有重大影响? 患者是否有对碘造影剂的不良反应史?(某些因素会增加碘造影剂不良反应的危险性,如肾功能不全、糖尿病肾病、明显的心肺疾病、哮喘、多发性变态反应)
4. CT 脊柱造影术过程中可能出现哪些不良反应? 注射后患者可能出现过敏样(特异体质性)反应(荨麻疹、面部和喉部水肿、支气管痉挛、低血压)或由于造影剂作用于特定器官造成的非特异体质性反应(肾中毒、心律失常、心肌缺血、迷走神经反应)。 5. CT 和磁共振在评估颈椎神经根病中的作用? 磁共振是显示椎间盘组织和与其相邻的神经结构的最佳检查。CT 是显示骨性病变引起神经根病的最佳检查,但不能很好地显示脊髓和神经根。使用鞘内造影剂能提高 CT 显示相邻软组织的神经结构的能力,但需要进行有创操作,一般不用于常规病例。 6. CT 脊柱造影术和磁共振在评估颈椎管狭窄合并颈髓病中的作用? 磁共振能多平面的显示整个颈椎,当磁共振检查有禁忌或骨性病变侵犯脊髓时,可进行 CT 脊柱造影术。当遇到复杂的颈椎管狭窄问题时,CT 脊柱造影术能起重要作用,特别是患者有后纵韧带骨化时,不断钙化的韧带使颈椎管进行性狭窄。 7. CT 和磁共振在评估腰椎间盘病变中的作用? CT 和磁共振检査都能明确椎间盘形态的异常(隆起、膨出、突出、游离脱垂)和指导治疗。两者最显著的区别是磁共振能在椎间盘形态改变前描述其病理变化(如椎间盘脱水、纤维环破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