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情不打烊,精彩不缺席”福州市博物馆网上送展系列之【市博科普】福州古厝系列(44)——河口万寿桥

 老朱748ib1xkur 2020-06-19

你可知道,

在台江南公园旁的新港河上,

藏着一座美丽的古桥,

时光荏苒,岁月穿梭,

古桥无言默默屹立,

见证着世间沧桑,

虽蓬首垢脸却还清丽犹存。

今天,

就让我们来重温一下

往日“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画面吧!

河/口/万/寿/桥/

福州自古以来水网密布,桥梁众多,其中以石桥居多,造型大多精致小巧,赏心悦目。明清时代南公园周边,即福州港的所在地,这里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窗口,300年前外国使节驻舶地。《闽都记》记载:“新港在河口尾,径趋大江,便夷船往来。”

河口万寿桥,俗称“小万寿桥”,位于福州市台江区新港街道万寿路11号南公园旁新港河上,在福州交通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石桥全长76.6米,宽2.6米余,以松石为基,横跨东西两岸,清康熙七年(1668年)为鼓山涌泉寺方丈道霈所建,又名尚公桥。其所在之处原为万寿乡的一个渡口,俗称“河口渡”,是旧时福州的交通要道,横跨新港河东、西两岸,将新港的码头、船厂、仓库以及海外朝贡的管理机构、接待处等连为了一体,东通福州郊区前屿和鼓山等十三乡,西连台江一带,现东达六一路,西接五一路,往返靠小船,收取渡船费,归附近万寿乡俞家所有。

晚期时期的水部门“河口渡”

由于渡口狭小,来往的人货又多,时有覆船事件发生。清康熙七年(1668年)鼓山僧成源和里人柯应采为方便行旅,募捐白银2000余两建造石桥,于当年5月动工,次年12月竣工,历时1年多。后来为了对抱病造桥的成源和尚表示感谢和祝福,民众便将此桥命名为“万寿桥”。于1983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福州海外交通史重要遗迹#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该桥呈东西走向,石构平梁桥,全长34.90米,宽3.00米,二墩三孔,中间两个桥墩造成船形,两头三角尖,好分水,可减轻长年急流冲击。桥面平铺12条石板,桥两端皆为石阶,桥中段亦有石阶,中段桥孔较高,以便桥下船只通航。西首两块栏板雕还有荷花、卷草图案。

河桥两端石狮、栏板雕卷草图案


桥东西各有石阶10级,桥面有望柱、栏版,桥两端各有石狮子两只。桥头两侧各有一株古榕,桥东原建有万寿堂,还建有阿育王塔,祀河神(即护桥神)。桥的西边建万寿庵,原祀观音大士,穿斗式木结构,双坡顶,占地面积280平方米。

庵内左侧墙上原立有鼓山方丈道霈撰书《河口万寿桥记》碑一方,碑清康熙九年(1670)立。该碑记述了建桥始末和捐资人姓名,中刻“靖南王耿”字样,现此碑已移往于山天君殿西侧碑廊。庵内还留有康熙七年(1668年)造的一口大石槽,外刻“万寿庵”三个大字,现只留下《万寿庵》石碑于万寿桥边的万寿庵房墙上。









《河口万寿桥记》碑


#琉球贡船驻泊之地#


柔远驿——“琉球馆”


桥下作为福州内港,在古时曾经是琉球等诸藩属国贡船集中泊地,凡琉球贡使、留学生以及明清琉球国进贡船均在此停泊上岸,而后下榻附近的“琉球馆”,为进贡厂遗址的标志,是中琉关系重要史迹之一。

琉球墓园


桥附近亦有许多古建筑,如河口天后宫和著名的柔远驿(俗称琉球馆)等,是古琉球国使者和商人住宿安顿的居所,现为福州市对外友好关系史馆,都是福州海外交通史的重要遗迹,可曾想象数百年前河口万寿桥附近河面千帆竞发中外文化交流的繁华场面。清朝康熙年间开放海禁后,这里的对外贸易更为繁华,曾出现过“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壶垂帘”的盛景

中/琉/关/系/重/要/史/迹

河口万寿桥不仅是目前福州市区内保存最完整、造型最漂亮的古桥,也是中日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现如今万寿桥依然是附近居民出行必不可少,不可替代的一座古桥。它见证了历史的更迭,时代的变迁,成为人们心中一道不可磨灭的记忆。

资料来源:福州老建筑百科、闽都文物史迹、个人图书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