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博文物大讲堂》第60期|古桥上的“守望者” ——玉林市博物馆藏清云龙桥狮纹石望柱

 睫毛上的风尘 2020-06-19

各位观众,大家好~最近很多朋友私信说收不到《玉博文物大讲堂》的推送,其实是我们更改推送时间啦~

玉林市博物馆已正常开馆,我们的推送时间由工作日一天一更正式调整为每周星期五更新,喜欢我们《玉博文物大讲堂》的朋友千万不要错过哦~

好了,言归正传,让我们开始今天的讲座吧!


古桥上的“守望者”

 ——玉林市博物馆藏清云龙桥狮纹石望柱

望柱在词典中有两种解释,一种指的是建筑构件,其通常位于建筑和桥梁的栏板之间,又称为立柱;另一种则是指陵墓前的墓表。

望柱一般由柱头和柱身组成。柱身极少装饰,多光素无纹,横截面多呈四方、圆形、八角和多瓣形等。与柱身相比,柱头是望柱主要的变化所在,常有十分精美的雕刻装饰,望柱亦多因此而被命名,柱头常见的雕饰有莲瓣、石榴、二十四节气、云纹、水纹、龙凤纹、狮纹、瑞兽甚至人物故事等等。

望柱是建筑、桥梁、陵墓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当它与其他构件一起构成一个完整体之时,能够更好地展现其本身所蕴含的价值和信息。但这并不是说,当望柱脱离原生环境,单独出现的时候,就毫无价值。实际上,就单独的个体而言,望柱的价值依然不容小觑,它们本身所蕴含的艺术和时代特征同样也可以为我们了解和认识其原生整体以及它所处的时代提供巨大的帮助。

清云龙桥狮纹石望柱

清云龙桥狮纹石望柱,高102厘米,长25厘米,宽25厘米,玉林市博物馆藏。望柱用整块石材雕刻而成,由柱身和柱头两部分组成,其中柱头高27厘米,长24厘米,宽20厘米,为一只威风凛凛的卧狮。卧狮昂首,双眼凸起,双耳直立,张口露齿,长须卷发,前腿直,后腿曲,尾上卷,伏卧于柱身之上。柱身长条形,横截面呈正方形,底部有与桥身连接的榫头,两侧则留有用于插入栏板的长方形接口。

此望柱为清代玉林云龙桥桥栏构件,不仅可以起到遮挡保护行人意外落桥的作用,同时其柱头的狮纹装饰也很好的增强了桥梁的艺术性。

云龙桥狮纹石望柱


云龙桥

云龙桥原名安远桥,又名瑞龙桥,俗称南桥、旧南桥,位于玉林市大南路与沿江北路交会处,南北横跨南流江接竹美路,旧时为鬱廉古道的重要通路。

云龙桥始建于元代,现存桥梁主体建于清嘉庆二十四年,为典型的三孔联拱石桥,桥长38.7米,宽6.5米,高13米,拱跨10.6米。桥梁主体目前保存较好,栏板处尚留有明嘉靖进士陈一谦和郁林知州邝元乐的石刻留题。桥南22.3米处,建有高3米,宽6.7米的云龙桥碑墙,保存有清嘉庆十五年庚午恩科举人玉林南门口人陈科錂撰写的《重建云龙桥记》、郁林知州恒梧撰写的《重建云龙桥引》(碑文州志有载)和《嘉庆己卯重建云龙桥题名记》等碑刻。 

云龙桥

有关云龙桥具体的历史沿革,清光绪二十年的《鬱林州志》有详细的记载,言“城南,瑞龙桥,一里,一名云龙桥,旧名安远桥。元延佑间建,明永乐八年知州陈铭重建,嘉靖间知州邝元乐,万历二年知州陈良珍。(注:州志在职官志中载‘陈良珍,南海举人,五年任’,与此条记载不符)康熙五十二年州人陈圣煜等,乾隆四十二年并重修,嘉庆二十四年知州恒梧重修。(注:恒梧,汉军正黄旗人,拔贡,由内务府普㿾管领,嘉庆二十三年任,道光二年复任)”

云龙桥在鬱林州城的位置示意图

云龙桥的修建与鬱林士绅

清光绪二十年《鬱林州志》载“桥梁,徒杠舆梁详于王政,而鬱林之桥梁则无论或大或小,为修为创,悉貲捐集助而成,故熙熙之众,渺渺之波,临流者弗至病涉。其不能桥之处则设立义渡。斯皆利济之宏施也。”

州志记载清楚的指出,在事关民生的桥梁修建工程中,都离不开玉林民众的捐资集助。而在玉林云龙桥的修建中,虽然州志中仅记载了“康熙五十二年州人陈圣煜等”玉林民众在桥梁修建中的功绩,但其实,在历代的桥梁修建过程中,玉林民众都有着十分广泛的参与,他们才是云龙桥历代修建过程中的主导性力量,特别是其中的士绅。

陈科凌于嘉庆二十四年撰写的《重建云龙桥记》中就记载:“……成化乙已,乡先达宪使陶公鲁捐金重建。万历乙亥,余十二代祖、嘉靖丙辰进士文峰公,始创造石桥。康熙癸巳,胞伯祖午亭公,为广东恩平令,适解组归里,集议重修。先猷是继,历数十载,如履康荘。乾隆己亥,桥墙塌陷。余堂兄、乾隆戊辰进士彝川公同介寳生员张正纲复修南岸二拱,桥面左右创置桥栏,民未病涉越。嘉庆丁丑,洪波奔沸,龟梁雁齿委之绿波,石槛朱栏归于巨浸,往来者临流而叹,恨无一苇之杭,隔水而呼,谁为宝筏之渡。是时郑大寳附贡士俊垣、张太学胜典,慨兹汹涌,濡轨堪虞,毅然有重建之志,愿先捐赀为始事费。因邀余与游击欧公国光共董其事。余虽年臻耋耄,安敢辞其瘁?然而力寡难支,同邀黄州司马正昌、周府知事国柱、龙贡元其材、周优茂才国彬、戴太学永章、姚贡元善基、陈千户鬰槐、邓太学秀芝、黄州司马梓钧、张太学文炽,共借支银壹千贰百两有奇,联请郡守恒候梧,欣然给发印薄倡捐,遐迩缙绅士民咸乐资助,共签得银陆千余两,爰择吉兴工。经始于己卯冬,越庚辰夏,凡六阅月而工竣。”

碑文中万历时期参与云龙桥修建的“文峰公”即陈一谦,州志载其为“明嘉庆丙辰进士,诸大绶榜,平湖知县,钦取工部虞衡司诸事”;康熙癸巳参与云龙桥修建的“胞伯祖午亭公”为陈圣煜,州志载其为“清康熙二十九年举人,恩平县知县,南门口人”;乾隆己亥参与修建的“余堂兄乾隆戊辰进士彝川公”即陈科鉽,州志载其为“乾隆戊辰科进士,梁国治榜,长乐知县,南门口人”。

从明成化时期的陶鲁到清嘉庆时期的陈科凌,几乎云龙桥在每个时期的修建活动中都有玉林士绅的参与。而在这当中,还涌现出了一个家族即陈氏家族,从明至清陈氏四代人陈一谦、陈圣煜、陈科鉽、陈科錂都积极地参加到云龙桥历次的修建当中,并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

以家族形式不间断的参与到玉林当地的公益事业当中去,这种现象在玉林的历史上并不是孤例,除修建云龙桥的陈氏家族外,还有修建玉林文庙的梁氏家族等等,这似乎已经成为了玉林古代宗族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古代玉林优良家风传承发展的集中体现,值得我们在当代的玉林大力弘扬和学习。

目前玉林云龙桥现存建筑中清代部分主要是桥梁主体和桥面,桥栏等均已替换,桥上的清代装饰性构件已然无存。因此,现在收藏在博物馆中的清云龙桥狮纹石望柱就成为了清代云龙桥仅存的艺术性构件,其从过去守望来往客旅的“守望者”,俨然变成了清代玉林桥梁建筑艺术的“守护者”,不仅成为了我们了解清代云龙桥雕刻艺术的唯一实物,同时也是不多的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清嘉庆时期玉林民众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的实物。

(注:该文曾发表在2020年6月6日出版的《玉林晚报》第6版上)

文稿来源 / 于少波
图片来源 / 玉林市博物馆 

图文编辑 / 梁世薇

校对审核 /  于少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