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云的"三力"育儿观,唤醒家长的育儿误区,希望你不在其列

 IF枕边育儿 2020-06-19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总是会想要刻意地去培养孩子的一些能力。在所有的能力中,家长最关心的其实就是孩子的智商了。从小给娃报早教课,乐高课,现在还有编程课等各种提升孩子智商的课程。
马云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自己的育儿观,他认为,孩子应该培养的是"三力",分别为智力,体力和心力。看到这里,不少宝妈都会陷入思考,我们虽然知道这三力,但是在日常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其实最被重视的还是"智力",其他"两力"并没有被重视起来,或者说没有有意识的去培养孩子。


在我和先生带两个孩子的时候,好像也是进了这样的误区。培养智力自然不用说,说到体力,就觉得自己有空的时候带孩子们去公园跑一跑,偶尔去爬个山就是锻炼体力了,心力的培养越发是做得不到位。不知道有多少家长,只做到了其一呢?今天就想来聊聊,这"三力"应该如何平衡?
"智力"是根本
智力水平的高低,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是肯定的。我们也已经知道宝宝大脑发育的关键期是在0-3岁,大脑神经元连接越多,宝宝就越聪明。在发育的关键期,通过外界的刺激和影响,可以让宝宝的神经元形成密集的网络,对孩子的各项发展都是有好处的。
宝宝刚出生时的脑重为成人的25%,一岁会翻倍,达到50%,三岁就已经接近成人的脑重了。我想这也是家长致力于提高孩子智力的主要原因。


无法接受挫折,智力显得很无用。虽然智商很重要,但如果缺乏了体力和心力的支持,它就会显得没那么优势了。
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说一辆废旧已久的面包车里,居然住着一位名牌大学毕业的女士。她毕业后在外地工作,已经结婚生子。但因为生活中的挫折,加上产后抑郁,家庭又遭遇变故,她接受不了这样的状况,就变得精神有点失常,躲在面包车里逃避人生。


既然能考上名牌大学,智力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毕业后的人生,却需要自己靠自己的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一步步的走过来。躲在面包车里,能躲一辈子吗?
"体力"是动力
"体力"在我们的认知中,其实是常常会提到的,但是现在孩子课业压力的确有点大。周末不是参加各种辅导班就是兴趣班,即使被父母带出去逛逛,首先被选择的也是科技馆、博物馆等能获得知识的地方。
当然,科技馆、博物馆这些地方也许是孩子喜欢的,也想要去的。但是一周7天,不是学习就是补充学习,孩子的体力如何能得到锻炼呢?


A、缺乏户外锻炼,影响视力
现在放眼望去,太多的孩子小小年纪就戴上了眼睛,不是矫正的就是近视的。这其实和孩子的生活学习习惯是有很大关系的,每天在家不是平板就是看书写字,眼睛被超负荷使用,自然会对眼睛造成伤害。
如果我们能常带孩子去户外走走看看,一是可以让孩子们的眼睛得到分的休息,接受大自然的熏陶。二是离开书本,在自然界能够收获更多不同的知识。


B、 体力跟不上,影响学习力
其实很多家长也已经意识到孩子体力不行的问题,比如最近频发的复课的孩子戴着口罩跑步而昏厥或猝死的案例。有人说是因为疫情在家待的时间过长,身体运动状态没有得到及时恢复,一上来就进行剧烈运动而引发的。


究其根本,还是因为孩子的体力不行,平常缺乏运动锻炼。而且如果孩子的身体动力不足,总是打瞌睡,懒洋洋不想动,也会影响到学习文化课的精神头。
带孩子去户外多做些运动,而不是简单的遛弯或者观赏花花草草。可以踢足球,打篮球,慢跑,轮滑,游泳等等运动都是可取的。
"心力"是关键
智力和体力是通过家长的后期引导和监督可以实现培养的,但是"心力"却是需要更多的努力和付出才行。"心力"指的是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对失败和挫折的理解能力。具备良好"心力"的孩子,能够正确看待挫折和失败,能够正确认识人生,在逆境中依然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说到这里,家长也许会恍然大悟,的确,如今的孩子最缺乏的就是这个了。


隔三差五就有孩子跳楼自杀,跳河自杀的案例出现,细看报道,基本都是一些琐事。要么是因为父母的责备,要么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疫情期间因为家庭贫困,没有手机上网课,而选择喝农药自杀的中学女孩,这比比皆是的案例,不都是因为缺乏"心力"的培养吗?
因此,我们在注重孩子智商和体能培养的同时,孩子的心理才是需要关心的重中之重,具备一个健康的心态,是做好一切事情的源头。
枕边育儿寄语: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智力,体力和心力,三者缺一不可。我们不能厚此薄彼,只注重孩子的智力而忽视了他们的心理建设。上学的时候,老师总是以"德智体美劳"来进行期末的评语,这不无道理。一个全面发展的孩子,各方面都需要注意到才行。你做到了几"力"呢?
留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