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学考证的先例《三国志注》

 四地闲夫 2020-06-20
史学考证的先例《三国志注》

《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该书问世后,颇受好评。然元嘉三年(426),宋文帝以《三国志》过于简略,令裴松之为补注。此时距《三国志》问世已130余年。裴松之受命之后,呕心沥血,“上搜旧闻,傍摭遗逸”,历时三载,于元嘉六年七月写成《三国志注》。先后引证了210余种有关文献资料,注文撰述约54万字,三倍于陈寿《三国志》正文,极大地丰富了志书的内容。当裴松之把该注呈上朝廷后,宋文帝看过大为赞叹:“此为不朽矣!”

裴松之(372一451),字世期,祖籍河东闻喜(今闻喜县),西晋末年移居江南,是南朝刘宋时著名的史学家。裴松之在上表中自述作注方法为四点:“补阙、备异、惩妄、论辩”。清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论其作注方法为六点:“辨是非、核讹异、详委曲、补阙佚、评生平、附同类”。今人则总结为三条:一为开创了博采群书,补阙备异的新体例;二为开创了史学考证的先例;三为开史学评议之端。裴松之也因此被称为史家鸿才。

史学考证的先例《三国志注》

在中国史学史上,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占有特殊的地位。宋文帝对裴注的赞扬并非溢美之词,从广辑资料,为三国时期的历史保存大量珍贵生动史实的意义来看,《三国志注》的功绩确实是不朽的。裴松之所引用的著作多至二百一十余种,除去诠释文字及评论方面的书籍,尚有一百五十多种。这些书籍收入到《隋书·经志》中的不过四分之三,到唐、宋以后,则十不存一了。裴注所征引的材料不但面广,而且首尾完整,不似其他引书那样割裂剪裁,断章取义,尤为重要的是裴注还保存一些亲身见闻的资料。可以说,裴注不仅开创了注史的新例,也是陈寿《三国志》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且对研究三国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夏夫子)

史学考证的先例《三国志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