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呀,我是梅也。 什么样的人比较容易获得幸福呢? 为什么有些人事业成功,升职加薪,有能力购买自己心仪的东西,是别人眼中妥妥的人生赢家。却感觉找不到自己的幸福? 日本有一位作家本田直之感到特别好奇,为了寻求真相,他遍访“幸福指数”位居世界前列的北欧各国,他发现: 从物质中获得的满足感只能持续很短的时间,而经历和体验却可以让我们终身受益。 幸福和物质并不成正比。 “Less is more”(少即是多)是德国建筑大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的名言。 这也正是本田直之苦苦寻觅的良方。 于是他写下这本《少即是多》,提出了新幸福概念,告诉我们如何摆脱金钱、物质和时间的束缚,重新获得自由,对囿于物质的人来说,是不可多得的指引。 多,不一定幸福 在盖洛普公布的2010年度“世界幸福指数调查”中,日本的国民幸福指数居全球81位,而排名前四的都是北欧国家(丹麦、芬兰、挪威、瑞典)。 日本经济发达,市场上商品种类繁多,40年来,人们实际支出增加了近五倍,为何人们幸福指数并没有得到提高? 套用一句话:我挣了那么多的钱,为什么还过不幸福这一生? 北欧人不够富有,着装朴素,使用旧物,劳动艰辛,有些地方甚至不通水电,但人们过得很幸福。 就像高晓松《在北欧,我觉得自己内心很丑陋》描写的那样:
通过大量走访,本田直之终于知道: “从物质中获得的满足感只能持续很短时间。” “选择的东西越少,越容易满足。” 对于这个观点,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的老子就已经先知先觉了。 《道德经》中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聘畋猎令人心发狂。” 过分地追求物质享受,很容易迷失自己。 于是他提出“少则得,多则惑。” 少量能得到,贪多则适得其反。 多,真的不一定代表幸福。 幸福和阈值的关系 那么,幸福与什么有关呢? 幸福和阈值有关。 阈值又叫临界值,是指释放一个行为反应所需要的最小刺激强度。 我们来看一个小故事。 明太祖朱元璋年少时,家里很穷,常常饿肚子。 有一天,他饿晕在街上,一位老婆婆救起他带回家,用家里仅有的一块豆腐、一小撮菠菜加点剩饭煮了,朱元璋吃后精神大振,问是什么,老婆婆开玩笑说:“那叫珍珠翡翠白玉汤。” 做了皇帝的朱元璋,尝尽天下美味珍馐。有一天,他生了病,什么也吃不下,于是想起了那碗珍珠翡翠白玉汤。 但是御厨如法炮制后,却再也找不到当年的感觉了。 在一穷二白的时候,一碗残羹冷炙是美味佳肴。 但当尝过山珍海味,当年的美味就不过如此了。 阈值就像是水位,低的时候,人容易满足。 当阈值随着拥有的资源而水涨船高,就很难产生满足感,或是满足的时间很短。 《格言联壁》中说:“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 而降低阈值,降低对物质的期待,幸福感就容易不请自来。 俗话说:“知足常乐”。 弱水三千,只取瓢饮。 选择简朴的生活,少即是多。 如何减少阈值,收获幸福? 真正的幸福,由日常生活里一点一滴不经意的悦感积累而成。 本田直之给出了一系列建议,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点,给大家参考下。 一、无条件地舍弃 首先,为了自由地生活,必须无条件地舍弃一些东西。 对于一两年都没有穿过的衣物,就可以捐赠或扔掉,为家庭腾出多的空间。 《断离舍》中说,通过收拾家里的杂物来整理内心的废物,从而让人变得开心。 家里越整洁有序,心情越容易愉悦。
陈道明是娱乐圈的一种清流,他不爱社交。 没事的时候,喜欢弹琴,画画,抄经,做手工。 闲暇时光,他喜欢缝制各种包包,有时,夫妻同坐窗下,各忙各的,窗外落叶无声,屋内岁月静好。 舍弃一些无用社交,才让我们从忙碌的时光中抽离出来,让身心休养生息。
几年前,美国出现了一个社会问题叫“富裕流感”,也就消费传染病,大家相互攀比购物,如果比不过,就会自卑,然后产生购物冲动。 为了维持富裕生活,他们增加工作时间,背负更多债务。然而这些由透支身体和负债构建起来的幸福,随着次贷危机的影响,幸福感随之下降。 一弟子问师傅,生活太累,如何轻松? 师傅回答:“累,一半源于生存,一半源于攀比。” 无休止地攀比,只会拖拽我们滑入欲壑难填的深渊。 不要在意别人有的,而要看到自己拥有的,快乐才会常伴左右。 二、不依赖金钱,多花心思。 本田直之认为,从物质中获得的幸福感是短暂的,从个人感觉和体验里得到的幸福才更为持久。 把“没有钱”当做借口,问题将永远无解。 既然没有钱,那就想想没有钱的活法。 如果因为降薪而烦恼,不如换一份工作,减少在外吃饭的次数,降低消费,或者搬到消费水平较低的地方; 如果没有钱很难出国,我们可以变通想办法,申请奖学金,或者半工半读,都切实可行。 如果没有钱,只要肯花心思,同样可以让生活变得有趣。 比起金钱,更重要的是获得精神层面的充实感。 培养一些爱好,读书、运动、书法、音乐、野外探险旅游等,其实不需要花太多,但是这些将更好地提升生活的乐趣,舒缓压力,放松心情。 三、降低阈值,珍惜生活中的小确幸。 小确幸,第一次是出现在作家村上春树文章中,它的意思是,小小的确定的幸福。 比起短暂的大幸福,长久且可持续的“小确幸”更让人感到满意。
四、主动求变 古话说:“变则通,通则久。” 本田直之告诉我们,要学会打破常规。 一个人墨守成规,他的思维会变得僵化和呆板,所以必须主动寻求变化,常常采取一些建设性的破坏。 比如:改换上班线路、尝试自己不爱的食物、逛一逛平时不感兴趣的商店。 经常给视觉、味觉新的刺激,不至于被陈旧的常识所束缚。 主动求变的另一个做法,是要创造“复业”。 俗话说:“别在一棵树上吊死。” 很多“中年危机”就是这样,忠心耿耿为企业付出了最好的青春,到最后却被裁员,无路可退。 把所有幸福寄托在一项工作中,不如多创几个“复业”。 复业,是一种避险策略,即使失去任何一项工作,也不会对自己有太大挫伤。 本田直之是银行高管,是企业家,也是作家。 他认为,升职并不能带来更为持久的幸福感,个人品牌和专业技能的不断提升才可能让幸福感持续下去。 所以,当我们知道通过“买买买”获得的幸福是不可持续时,我们应该主动作出选择,过简朴的生活,减少对物质的依赖,找到更好的幸福矩阵: 减少物质堆积,培养兴趣爱好,珍惜生活中的小确幸,提升个人能力。 顺应时代的变化,积累个人品牌价值,让自己拥有更多元的角色标签,我们才能更好地立足社会,打造更多幸福的通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