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与线粒体质量控制 众所周知,PD的主要病理改变是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特异性丢失。与其他类型细胞不同的是,多巴胺能神经元依赖于特定亚型的钙离子通道来维持其自主起搏活动和多巴胺代谢的高能需求,因此其显得尤为脆弱,而线粒体有氧呼吸产生的副产物ROS就是危害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主要有毒物质。已有研究证实,PD病患的PINK1和Parkin等线粒体质量控制相关基因发生突变,这一事实进一步支持了PD和线粒体之间的关系。 在PINK1/Parkin通路中,Parkin作为泛素连接酶,当线粒体去极化时,PINK1招募Parkin到线粒体,进而对一些特定的蛋白进行泛素化。随后,线粒体表面的泛素化蛋白通过募集自噬受体直接与自噬隔离膜相互作用,已经确定的几个线粒体自噬受体包括——p62/SQSTMA、FUNDC1、FKBP8和BNIP3L/Nix等,这些受体的共同特点是包含MAP1LC3/LC3相互作用区域。除此之外,其他非Parkin的泛素连接酶也可以诱导线粒体进行非Parkin依赖性的线粒体自噬。但是,不管是否依赖Parkin进行线粒体自噬,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biquitin proteasomesystem,UPS)都对线粒体自噬的执行至关重要。 当然,除了线粒体自噬以外,也有其他途径可以实现线粒体质量控制。例如,囊泡可以从线粒体网络“发芽”,将氧化的线粒体成分直接运送到溶酶体进行降解——这种方式选择性的去除了受损线粒体中被氧化的蛋白,而不会降解整个细胞器。再如,最近发现,受损的线粒体被隔离到早期的内酶体中,并被运送到溶酶体中进行降解。进一步研究发现,上文中提到的两条途径都依赖于Parkin。 但有趣的是,典型的PINK1/Parkin通路在神经元中并不普遍。这引发了研究人员的思考:神经元是否依赖于其他机制进行线粒体质量控制?由于神经元处于非分裂状态,因此有学者认为将研究目标对准维持和恢复线粒体完整性可能比线粒体退化更可取。 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对于不同细胞的线粒体质量控制的处理是不同的,其中某条途径的缺失和另一条途径的补偿程度可能成为细胞存活的决定因素。 2 去泛素化酶与线粒体质量控制 3 总结 编译作者:十级胖胖 (Brainnews创作团队) |
|
来自: 昵称32772025 > 《脑神经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