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忽必烈一朝的储位之争(中):首位太子被猪队友坑下场

 时拾史事 2020-06-21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大元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三月丙寅,元大都的皇城内正在举行一场隆重的册封仪式。
《元史》称:"帝(元世祖忽必烈)御广寒殿,遣摄太尉、中书右丞相安童授皇后弘吉剌氏玉册玉宝,遣摄太尉、同知枢密院事伯颜授皇太子真金玉册金宝。"随后又"以皇后、皇太子受册宝,诏告天下。"
这是一场册封皇后、皇太子的隆重仪式,不过其实早在中统三年(公元1262年)察必皇后就已经被立为皇后,不过那时候忽必烈才刚刚登基,各种仪式比较简陋(当时忽必烈还没有改国号为"元"),到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的时候,忽必烈的地位已经相当稳固了,因而为自己的爱妻补一个册封仪式就提上日程了,同时忽必烈还给皇后上了个尊号——"贞懿昭圣顺天睿文光应皇后"。
册封皇后只是走一个过场,所以此次大典的重头戏是册封皇太子,从"授皇太子真金玉册金宝"可以看出真金的储君之位算是彻底确定下来了。真金是忽必烈的嫡长子,如果按照儒家的标准他是最合适的人选,但忽必烈登基后整整十年闭口不提建储之事。一来是蒙古的传统流行"幼子守灶(当然也不是很严格)";其次真金有两个弟弟,这两个弟弟都相当优秀,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要优于真金,比如在军事方面真金便不如他的两个弟弟。那么真金又是凭借哪些优势最终战胜了自己的两个弟弟,成功夺得了太子之位呢?
关于真金为什么能够最终胜出,蒙古民族三大历史著作之一的《蒙古源流》(其他两本分别是《蒙古秘史》和《蒙古黄金史》)给出了一个答案。
该书记载:"合罕(忽必烈)降旨曰:'我四子中,谁人送我此神圣喇嘛(八思巴),则彼可承我合罕位。'其二兄曰:'俺不去也。'三子青吉木台吉(真金)曰:'我愿往,以报父恩。'"
也就是说在《蒙古源流》的记载中,真金之所以会被立为太子是因为他主动承担起了护送藏传佛教领袖八思巴返回西藏的任务,并且这趟差事干的很漂亮,正是凭借着这一功绩真金才被忽必烈立为太子的。但是《蒙古源流》的这一记载却和《元史》中的相关记载产生了抵牾,据《元史·释老传》记载八思巴是在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上书忽必烈请求允许自己返回西藏,而这个时候真金已经是皇太子了。要知道,《元史》成书于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而《蒙古源流》则成书于清朝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从成书的时间和成书过程中所能看到的史料等方面来看,《元史》的可信程度明显要高于《蒙古源流》,并且《蒙古源流》还将真金和他兄弟们的长幼顺序给弄错了更可证明《蒙古源流》此段记载的真实性不高。
此外,固然忽必烈对于八思巴十分重视,并且把他封为帝师,还接受八思巴的密宗灌顶,然而在立太子一事上却仅凭是否护送八思巴回藏作为唯一的选择标准,似乎有点过于儿戏,也难以让人信服。
事实上,真金在未被封为太子之前或是说在他还不是燕王的时候,他的地位就已经要比那两个弟弟要高。南宋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元宪宗蒙哥在四川合州钓鱼山病逝,阿里不哥企图先发制人自立为汗,并派"阿蓝答儿发兵于漠北诸部,脱里赤括兵于漠南诸州"。其中,"阿蓝答儿乘传调兵,去开平仅百余里"。
要知道,忽必烈的藩邸就在开平,只不过忽必烈当时并不在开平而是正在前线和南宋交战,所以对于阿里不哥所做的这些事情根本毫不知情,而当时留守在忽必烈开平藩邸的便是察必皇后和真金。这时候,察必皇后察觉出事情的不对来了,于是派遣使者前去质问阿蓝答儿,声称:"发兵大事,太祖皇帝曾孙真金在此,何故不令知之?"面对使者的质问,阿蓝答儿的反应是"不能答",这就表示阿蓝答儿发兵未曾告知真金在当时的确是一种非法行为,而这件事也从侧面表明了真金当时的地位要远远高于他的两个弟弟,甚至在蒙古的那些大将眼里都要高过察比皇后,不然察比皇后也不会把真金抬出来以压制阿蓝答儿。
此外,在考察真金、忙哥剌、那木罕他们兄弟三人的这段时间里,忽必烈依然对汉文化有着极大的热情并且积极推行汉化改革。也正因此,真金、忙哥剌、那木罕他们兄弟三人对待汉文化的态度也会影响忽必烈的最终选择。在这一点上,真金与他那两个兄弟相比占据着极大的优势。
真金在这方面有先天优势,其从小就受教于姚枢、窦默、王恂等众多儒士,再加上忽必烈府上有着众多的儒家士大夫,这就使得真金的汉化程度极深,甚至都要超过了忽必烈。也正因此,朝中汉族大臣们几乎全部都支持真金来当太子,可能在汉族大臣们看来可以通过支持一位汉化的皇太子上位从而实现"以华变夷"。然而汉族大臣们以及真金本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忽必烈虽然推行汉化改革,但并不代表着他会同意元朝政权的全面汉化,而这也就为真金的太子之位埋下了隐患。
在这里还有指出的一点是,据《秘书监志》记载,真金在跟随众多儒士进行学习时,其所学的书籍包括《论语》、《孝经》、《周易》、《大学衍义》、《小学》、《唐鉴》、《尚书政要》、《帝范》、《青宫要略》等。其中,《论语》、《孝经》、《周易》、《大学衍义》、《小学》这些书籍都是儒家经典,不足为奇,但是《唐鉴》、《尚书政要》、《帝范》、《青宫要略》这些书都涉及到了君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内容。如果不是经过忽必烈的同意,真金的那些老师们绝对不敢给他教授关于君王治国理政的书籍。由此也可看出,忽必烈似乎对真金的确挺重视的。
因此,在经过多年的深思熟虑之后,忽必烈最终还是选中了真金来当太子,并且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在太一道教掌教李居寿和近侍、符宝郎董文忠的建议下,忽必烈"尽前省院台臣将百人","面谕曰:'自今庶务,听皇太子临决而后入闻'",正式赋予了太子真金监国理政的权力。忽必烈的这一行为让朝中汉族大臣们抑或是"汉化派"大受鼓舞,而真金也成为了朝中汉化派实际上的领袖。
当时,朝中汉化派与理财派(忽必烈统治中后期由于四处征战,导致国家财政紧张,为了缓解财政困难,忽必烈大量起用善于理财的人才,而在汉族大臣们来看,这些精通理财的人都是"聚敛之臣",必须除去。)斗争十分激烈。但是汉化派一方由于刘秉忠、史天泽、赵璧等汉人重臣相继去世,同时忽必烈也因为统治的稳固对汉法失去了兴趣,使得汉化派在和理财派的斗争中始终处于下风。不过如今真金监国理政,汉化派顿时一扫颓势开始在政治上压制理财派。然而仅仅是压制对于汉化派来说还是不够的,他们的目的是彻底从政治上清除理财派,但是忽必烈的存在使得他们的目的永远无法实现,并且忽必烈还经常出手保护理财派,甚至主动扶植理财派。
只是汉化派对理财派的痛恨使他们丧失了理智,忘了他们一方最大的优势就是时间,真金还年轻,只要忽必烈一死那么真金就是新的皇帝,那么理财派也就彻底失势了。但是汉化派一方却等不及了,汉化派中的南台御史封章在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公然上书忽必烈称:"帝春秋高,宜禅位于皇太子,皇后不宜外预。"遭遇这样的猪队友,真金太子得知后又惊又惧,而御史台也知道兹事体大于是把这封上书给压了下来,但是理财派一方好不容易找到了这么个机会怎会轻易放过,直接就捅到了忽必烈面前。
这件事的最后结果就是"世祖怒甚,太子愈益惧,未几,遂薨,寿四十有三。"就这样,真金在当了十二年的太子之后便去世了,而随着真金的去世,忽必烈一朝已经沉寂十几年的储位之争再次浮出了水面。
参考文献:《蒙古源流》、《元史》、《秘书监志》等
上一篇:忽必烈一朝的储位之争(上):首先要保证我的儿子继承皇位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