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物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理应最公平的科举经历了多少罪恶?

 小样杂谈 2020-06-22

中国有5000的悠久历史,但是真正实现寒门子弟通过一个制度实现地位的改变只有在隋朝之后。

这个制度就是科举制。

在隋炀帝创立科举制之前,寒门子弟的出头之日没有一个制度的保证,像察举制,征辟制九品中正制跟寒门子弟的关系都不大。

虽然科举制也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寒门子弟的地位改变,毕竟真正的穷人也不可能有钱读书。

但是之所以科举制能流传至今,就是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人才的阶级流动。

俗话说万物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足可见科举制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从古至今,科举制一直存在着一个底线那就是公平,但是从古至今也一直没有真正实现。

虽然有科举制的存在,但是徇私舞弊也一直存在,从隋炀帝建立科举制到今天,历史上存在着很多次的舞弊事件。

大唐天宝二年的科举考试发生了一件奇葩事,这一年的状元居然交了白卷,。

天宝二年,御史中丞张倚的儿子张奭参加科举考试。这孩子不学无术,但此时的张倚圣意正隆,前途一片光明,想巴结他的人很多,包括这一年科考的主考官苗晋卿和宋遥。于是乎就在一番神奇操作下,花花公子的人得到了状元。后来安禄山得知后,告知唐玄宗,下令彻查后,在找证据过程中发现原来状元交的是白卷!

最后一道圣旨, 苗晋卿、宋遥和张倚全部贬官到外地。

但是这并不是唐朝的唯一科举舞弊案,唐朝最大的科举舞弊案发生在晚唐长庆元年。

如果说唐朝的科举舞弊是因为科举制刚建立没有多久,制度还不是太完善的话,那么在宋朝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科举制在宋朝已经进行了制度的完善,很多简单的舞弊已经实现不了了,但是这并没有让舞弊消失于历史长河中。

通过各种古装电视剧的洗礼,很多人都知道了古代科举制的最后一关是殿试,本来是就是一件仪式感的事情,但是没想到在宋太祖的一次与学子亲切交谈的场面话中玩砸了。公元973年,在录取的进士向皇帝谢恩时被赵匡胤发现进士武济川、刘睿在回答问题时张口结舌、言不及义,让赵匡胤很恼火,当场予以黜免。

就在这时出现了热心群众,落地进士徐士廉在外面敲起了登闻鼓,举报李昉夹杂私情、取舍不当,其中一个重要的证据是,武济川和李昉是老乡。

皇帝肯定直接听信这个消息呀,赵匡胤以此询问翰林学士卢多逊,卢多逊道:臣也听说了。

赵匡胤听了这话就知道了真相,于是大怒,当即召见所有落第的三百六十人,亲自面试后,当场废掉了一些人的成绩,从中挑选一百九十五人和已中选的三十六人重新考试。

在赵匡胤的亲自监考和阅卷下,重新录取了进士二十六人。

此次舞弊事件相关责任人最后被贬职。

但是这并不稳妥,为了最大化解决这个问题,赵匡胤决定把殿试这个以前仪式感的场面变成制度,而这个制度也一直流传到清朝,最大化地保证了前几名的公平。

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再高的反作弊也不会让作弊绝迹。

在明朝万里年间就出现了一个”文盲“成为榜首的事情。

本来发放皇榜是一个欢喜交加的日子,但是这一次发放皇榜的时候,却引起了民愤,因为会元是个叫沈同和的人,众人都知道他是个白丁,就是现在所谓的”文盲“,这样的人能得第一名?明显作弊呀,所以”吃瓜群众们“非常生气,很多人甚至把第一名的名字用泥巴抹掉了,这还不是结束,后来大批学子开始组成抗议游行队伍,这事情必然过不了多久就会被皇帝知道呀,万历皇帝虽然几十年不上朝,殿试可能没有参加,没有把好关,但是发生了抗议游行,他肯定是知道的,毕竟古代特务机构权力最大的时候。

面对来势汹汹的抗议活动,也不能让东厂和锦衣卫全砍了。最后组织重新考试。

礼部奉旨对沈同和进行了复试。而复试的题目叫“明君必恭俭礼下”,沈同和到底还是个膏粱子弟,肚子里根本没多少墨水,一下子就蒙了,根本不知道这道题典出何书。这下子,考官就明白了,这家伙根本就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家伙。这道题正是出自《孟子》,即便是一个秀才都能对《四书》、《五经》背的滚瓜烂熟,何况他一个堂堂的会元呢?

就这样舞弊被发现了,原来他父亲原来是河南巡抚,他和亲戚赵鸣洋一起考试,买通考场人员,让亲戚替考。

幸亏了公示这个环节,让这次舞弊没能逃过人们的审判,最后沈同和被打屁股,发配边疆了。

从隋唐到晚清,科举制已经经历了一千年了,在制度上已经非常完善了,但是因为没有避免掉舞弊。

清朝咸丰八年,又是一次发放皇榜的日子,和万历年间一样,又一次引起民愤了,原来前十中有一个叫平龄的唱戏的,他的成绩让人质疑,那是一个还没有艺术生的年代。

这件事被御史大人知道了向咸丰反应,皇帝知道后开始了彻查,这就是”戊午科考案“。

在平龄入狱后不久就”躲猫猫“了,在检查他的试卷发现,墨迹有问题。

看过古装电视剧的都应该知道在宋朝后科举制中已经出现了一个制度,那就是卷子都会被专门的人重新誊写,规避用字迹作弊,所以字迹应该是整齐统一的。

没想到即使有这个制度依然有人可以作弊,后来在查其他人的试卷后发现,或多或少都有问题,以为考生甚至出现了三百多处的错误,这就相当于省状元语文卷子被发现不及格一样。

这个结果让心有余而力不足以平事的咸丰帝非常生气,后果很严重,所有主考官一撸到底,甚至连一品军机大臣都被牵连了 柏葰被直接砍了 。

话说咸丰都不想杀了这个最喜欢的臣子,但是朝堂之上应该没有一个人领悟主子的心意,咸丰皇帝万般无奈只好同意了。

说了这么多舞弊案,可以看到基本都是个人的行动。

但是其实还有官方舞弊的情况的,这种情况就出现在明朝洪武年间。

但是一次科举的成绩让天下人非常震惊,因为上榜的51人竟然全是南方人,这个成绩让北方的人纷纷质疑,因为主考官是南方人刘三吾,是不是老乡见老乡,成绩升一档了呢?朱元璋知道后,重新调查,结果尴尬了,没有作弊!

这个结果让北方落榜学子不能接受,以为主考官拿了比较差的试卷糊弄皇帝,皇帝也觉得有道理,经过查证发现南方学子的成绩并没有问题,都是凭借实力考上的,但是这个真相并不能让朝堂之上北方官员满意,纷纷站出来支持北方考生,朱元璋出于政治考虑把调查人员和考官全定成与国外势力勾结的反贼,杀的杀发配的发配,只有主考官因为年龄超过70免死。

随后重新开了一次科举,这一次共录取61人,全是北方人。就是这个事情让本来就不清楚的事情变得更加匪夷所思了。

现在也不知道这件事的真相了,成了一个悬案。

如果说前面的都是个人行为,那么这次事情就是官方的了。

而且这件事并不是到此就结束了。

此后,明朝科举不再全国统一划线了,而是采用南北单独划线的方式,按所在地区分别录取,到了明朝中期,演变成南榜,中榜,北榜,并且沿用到清朝,直至现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