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东涛 原创 首发 为何子宫内膜异位症久治不愈,还反复发作? 中医把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卵巢囊肿,子宫肌瘤都统一称为'㿂瘕',这是中医的特色,异病同治,因为都是瘀血,所以治疗也是大同小异;但是有时候还是需要借鉴西医的精细分科。 子宫内膜异位症为何治疗难度比子宫肌瘤难度大?因为子宫肌瘤在子宫里,和外界相通,吃了活血化瘀中药,瘀血就能从产道排出来。 而子宫内膜异位症,瘀血在腹腔内,只有很少一部分可以通过输卵管排除,所以这类患者在月经末期,会有咖啡色的血液流出,这仅仅是极少的一部分。 如何能将异位内膜排出体外,这就要熟读《伤寒杂病论》了,它长在半表半里的位置,口胃肠,属于最里边一层,皮肤肌肉属于在外边一层,这个夹层就是半表半里,这一层的疾病寒热虚实夹杂,一般处方很难获效,必须用厥阴主方乌梅丸加减才能获效。 下来看看百科给的治疗方案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⒈ 气滞血瘀 主证: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行不畅有块,血块排出后疼痛减轻,或不孕,经前乳房胀痛,两胁胀痛,精神抑郁或烦躁易怒,舌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滑。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祛瘀。 方药:膈下逐瘀汤。 ⒉、寒凝血瘀 主证: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经量少色暗黑有块,块下痛减,形寒畏冷,面色苍白,痛甚则呕恶,或不孕,舌暗,苔白,脉弦紧。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祛瘀。 方药:少腹逐瘀汤。 ⒊ 气虚血瘀 主证:经期或经后腹痛,喜按喜温,肛门坠胀,大便不实,神疲乏力,面色不华,月经量或多或少,色谈暗质稀,有块,舌体胖,舌质淡紫或有瘀点,苔薄白,脉细弱无力。 治法:益气补阳,活血祛瘀。 方药:补阳还五汤。 ⒋ 热郁血瘀 主证;经前或经期发热,腹痛拒按,甚则经期高热,直至经净体温逐渐恢复正常,月经色暗红,质稠,有块,周期提前或经期延长,量多,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干结,性交疼痛,舌质红,或边尖有瘀点,瘀斑,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和营,活血祛瘀。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味。 ⒌ 肾虚血瘀 主证:经期或经后腹痛,腰部酸胀,月经量或多或少或有血块,不孕,头晕目眩,大便不实,小便频数,舌质淡暗或有瘀点瘀斑,舌苔薄白,脉沉细而涩。 治法:益肾调经,活血祛瘀。 方药:归肾丸合桃红四物汤加味。 分型倒比较合理,问题没有解决瘀血出路,如何能让瘀血散开,一般都用破血药,三棱,莪术,土鳖虫;结合软坚散结的海藻,牡蛎,夏枯草,而作者是仲景学说的受益者和传承者,所以喜欢用汉朝的古老名方,乌梅丸,在结合《黄帝内经》的医学理论,唯独用'风药'可以解决此难题,'风可生万物,也可害万物。',生风药可以帮助化瘀除瘀血(是生风药,不是疏风药,柴胡桂支羌活之类),还能促进代谢,让瘀血排出去。很多人不理解,认为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可以想想,摔一跤鼻青脸肿,最后是怎么好的,都是身体把瘀血代谢掉的。慎用破血药,久病本虚,三菱,莪术,桃仁,红花等破血药用太多,必定伤了正气,即使瘀血散开,如何散去,这是重中之重,所以即使痛经的患者,也必须用化瘀止血药,比如三七,茜草,血余炭等,再结合乌梅丸祛瘀生新,止痛更治痛,痛经缓解,证明瘀血渐散,怀孕指日可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