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小城市的房还是挤大城市的床到底应该在大城市工作,还是去小城市生活,一直是近几年各大媒体热议的话题。某微信公众号曾在2016年和2017年分别策划了一期“4小时逃离北上广”活动。该活动一经推出,立刻引爆朋友圈,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要大城市的一张床,还是小城市的一间房?对于这个辩题,持不同意见的人在网络上唇枪舌剑,却始终没能争出个结果。 辩论双方的观点大致如下: 1.选择“大城市的一张床” 利:发展机遇更多、更公平,成长得更快、财富增长也相对较快; 弊:较高的房价、更差的空气质量、拥堵的交通。 2.选择“小城市的一间房” 利:较低的房价、舒适便利的生活。 弊:发展机遇较少,学习的机会少,生活相对单调。 那么,我们从职业角度来看待城市,会不会有什么新思路?在此,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一下选择城市的章法。一、大城市的规模经济为职业发展带来了什么大城市的人口密集,由此而产生的规模经济对个人的职业发展带来三大影响: 1.同等的投入能得到相对高的收益餐饮业从业者都知道,地段是影响餐馆盈利的重要因素,好地段能带来更大的人流量、更多的消费者。在同等程度的投入下,在好地段开餐馆的老板能获得更高的收益,有了更高的收益就更容易扩大再生产,同时可能会产生更多的职位需求,吸引更多的人来到这个区域生活,于是,更密集的人口和更大的人流量又带来更多的收益。 2.职业匹配程度相对更高假如你是一名求职者,当你去招聘网站浏览招聘信息,你会发现一线城市的职位需求是十分丰富的,其中的许多行业和岗位是在三四线城市找不到的。如果你学了个冷门的专业,那显然在大城市更可能找到与你所学专业相匹配的工作。假如你是一名招聘者,想要招一个精通某个冷门专业的知识的人,显然也是在一线城市更容易招到。这也就是为什么海底捞在四川简阳起家,却在生意越做越大的时候把总部迁到了北京。 3.学习、提高的机会相对更多一个人的职业能力是如何提升的?首先是在工作的过程中,通过反复地实践逐渐提升的。有句俗语说“神枪手都是拿子弹喂出来的”,这句话几乎适用于所有的职业。医生想要拥有高超的医术,就得医治过足够多的病人;厨师想要拥有高超的手艺,就得烹饪过足够多的食物。我是做职业规划咨询的,我的技能之所以能够一步步提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做的咨询服务足够多。 那么在哪里能得到足够多的实践机会呢?答案显然是大城市。只有在大城市才有足够多的病人、足够多的食客、足够多的来访者。 除了在工作中学习,人们还会通过参加大量的专业培训和沙龙来提升自己。在大城市集中了许多能力出众的专业人士,因此,专业培训课程和沙龙也多数集中在大城市。如果你选择在大城市生活,你会更容易获得这种学习机会,而通过专业培训及沙龙高频次的沟通和学习,你会成长得更快。 诚然,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网课这种线上学习的授课方式成为可能。但是,很多时候你会发现,由于线下学习能够使你结识更多的人,从而营造一种更加感性、立体的学习氛围,专业培训和沙龙等线下学习的效果常常要好于线上学习。 二、多数第三产业只存在于大城市我们先来看看“城市”这个词,“城”是城墙,“市”是集市,“城”和“市”组成城市。所以简单地理解,城市就是用城墙围起来进行交易的场所。 我们再来看看集市是什么。 中学毕业的时候,我跟一个好朋友去距成都市几百公里远的一个村子里待了几天,他小时候曾在那里上过学。我们选了一个周末到当地的集市上看了看。 那个集市每周举办一次,在集市上,来自周围各村的村民将各自的农副产品进行交易。赶集的人从各自的村子出发,距离远的要走上两到三个小时,才能到达集市,村民在集市上完成交易后,会找一家饭馆吃午饭,午饭后再走两到三个小时的路回家。因此,一般来说,村民赶一次集需要花上一整天时间。 也就是说,一个集市距离周边村子的距离,大致是两到三个小时的路程。过去,人们赶集基本靠步行或者乘坐马车,所以两到三个小时的路程也就是二三十里地。 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集市的所在区域慢慢地就会变成镇。一个镇到它所管辖的村子的距离,也恰好是二三十里地。 当镇兴建起来时,镇上除了有集市,还会产生其他的服务业,如餐饮、理发、洗浴乃至医疗、教育等,由此可见,服务业的产生跟集市有着天然的关联,有了集市,才会有更丰富多样的服务业。集市的本质是交易,做交易就可能需要广告、需要贷款、需要咨询……这些都是高端的商业服务,它们大多聚集在大城市,我们可以说,服务业天生就在大城市里。 再讲一个我做咨询时遇到的小案例。有一回,一个在中部地区的四线地级市的来访者打电话给我,说她很想从事广告行业,问我应该怎么做。我在电话里问了她一个问题:“你知道你所在城市里最大的广告公司是哪一家吗?” 她放下电话后去了解了一圈,然后在微信上表达了她的失望:“我们这座城市里根本就没有什么像样的广告公司,都是些小作坊,规模大点的都在省城,那些公司没有在我们这里设立分部,最多设个办事处。” 这下,一个结论就出来了。如果她想从事广告行业,想让自己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去更大的城市。 通过上边这位来访者的事例,我们可以得出一条经验:做职业选择时,一定得先看看自己所在的城市到底能不能提供相应的工作机会。 总之,如果你想要得到好的发展机会,一线城市依然是你的首选,如果一线城市的生活成本太高,你实在无法支撑,那退而求其次,二线城市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众所周知,大城市的发展机会多,但是考虑到大城市过高的生活成本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依然有不少人选择回到家乡(三四五线城市)生活。那么接下来,我就来为大家解答另一个问题:在三线、四线或者五线城市中,有哪些职业选择? 1.深度依赖本地资源发展的行业有句俗话叫“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说的就是那些依托本地资源的行业。对于这类行业,人们最容易想到的就是种植业。种植业的发展十分依赖土地资源,而土地资源正是广大一线、二线城市所稀缺,而在三线、四线、五线城市比较丰富的资源。 此外,旅游业也是依赖本地资源发展的行业。比方说,如果你的家乡背靠4A风景区,你就可以依托这个资源发展旅游业,搞“农家乐”。 2.“单打独斗”类行业我要讲一个名人,你来猜猜他是谁。 这个名人的第一重身份是山西娘子关电厂的工程师,不过他还有另一重身份——作家。他利用工作以外的时间,写下了不少科幻小说,其中有一部还荣获2011年度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长篇小说金奖,这部小说叫《三体》。没错,这个名人就是刘慈欣。 关于他,还有一件逸事。有一次,刘慈欣的一个同事对他说:“刘慈欣,我在网上看到有个写科幻小说的人很火,他的名字竟然也叫刘慈欣。” 其实,很多像刘慈欣这样写小说的人,都选择在小城市生活。 因为写小说是个“单打独斗”的工作——作者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构建属于自己的王国。 对于从事写作的人而言,远离大城市的喧嚣,能让他们的大脑展开更加狂野的想象。 除了写作,从事艺术设计类的工作的人也可以选择在小城市生活。 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她生活在洱海边的小镇上,天天面对苍山洱海,那种洗尽铅华、返璞归真的生活能够帮助她孕育奇绝的艺术灵感。 3.生活服务类行业尽管当前的人口流动趋势是向大城市聚集,但是选择去大城市发展的多数是成年男性,而在三线、四线、五线城市还生活着很多老人、女人和孩子,有人戏称他们为“99-38-61军团”(99——九九重阳节、38——三八妇女节、61——六一儿童节)。在这里,医疗行业、餐饮行业、美容美发行业和教育行业等以他们为主要客户的生活服务类行业就是你回乡发展的好选择。 回到小城市进入这类行业,我认为最好的就业方式不是给别人打工,而是自己创业。你可以和两三个人合伙开手工作坊,或者加盟某个连锁品牌,这时候如果你能好好运用在大城市学到的营销和管理知识,兴许就能获得成功。 4.政府和国企未来,即便小城市的人口规模会发生变化,但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一些国有企业依然存在,这些机构所提供的就业岗位也是你可以考虑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