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深受低血压困扰的人不在少数,前段时间就有很多粉丝在留言想了解关于低血压的健康知识。今天可可就给安排上! 低血压到底是怎么回事?它有多危险?应该怎样改善或治疗?一起学习下吧~ 低血压 4大危害不容小觑 一般来说,成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90/60mmHg就是低血压了。 有的人天生血压偏低,但接近90/60mmHg,这种称为生理性低血压,多与遗传或身体瘦弱有关,常见于20~50岁的妇女、老年人,一般没有不适症状,也不会危害健康。 除此之外的低血压就属于病理性的了,也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主要内容。相对来说,病理性低血压不如高血压“有名气”,但它的危害性却不容小觑。 血压,其实就是推动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动力。当血压过低,心脏泵血量减少,就没有足够的动力推动血液前进,这样一来,就好比灌溉庄稼却没有水,会造成全身血液灌注不足。 此时,人体组织器官就会出现缺血、缺氧的情况,也容易引发脑供血不足,轻者可能出现头晕、眼黑、无力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发生晕厥或休克。 低血压带来的血流过缓,还会在促进血栓的形成,特别是一些患者本身存在血液粘稠、脑血管狭窄,发生缺血性脑中风的风险就更高了,尤其睡眠状态下更危险。 低血压会造成植物神经功能不稳定,肠道功能相对较弱,因此比较容易便秘,常为“蜗牛型便秘” ,也就是医学上所说的慢性传输性便秘,粪便排出像蜗牛爬行一样缓慢。 蜗牛型便秘主要有以下3个特点:3天以上不排便、大便干硬且量少(一般排便总量不超过35g)、排便费力。而且肠道功能弱还会导致粪便越积越多,形成恶性循环。 有研究人员选取了数千名50岁以上精神健康的中老年人,对他们进行了为期2年的跟踪研究,包括血压和精神健康。结果发现,2年后有200人患上抑郁症。 研究人员分析结果后表示,调查开始时收缩压低的人患抑郁的风险高30%,这可能与低血压导致的大脑供血减少有关。 血压较低,血液循环相对就比较缓慢,人体远端血管就容易缺血缺氧,出现手脚冰凉、易麻木等症状。不仅如此,全身各器官组织的运作都会因为缺血缺氧受到影响,从而增加视力及听力下降、老年痴呆、跌倒骨折等各种病症的风险。 低血压 可能在这些情况下出现 低血压是怎么发生的呢?一般来说,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临床上,有些患者会说:起床或久坐后突然站起来,我就眼前发黑、头晕眼花了,真怕自己摔倒…… 其实,这可能就是体位性低血压,它常发生在突然改变体位时,而且很普遍,约60%的老年人都存在。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们说,人体血压有一个自我调节机制。卧位时血压偏低,但站立时为了让大脑供血充分,血压会迅速上升。一般来说,健康成人不会感到不适,但血压调节能力较弱的人,就容易存在体位性低血压,比如:老年人、小孩子、高血压患者等。 特别要注意的是:高血压患者在高血压过高或过低时都可能出现头晕等症,如何区别? 平卧休息3分钟,躺着测量一次血压;起身后休息3分钟,再测一次血压。如果收缩压下降超过20mmHg,舒张压下降超过10mmHg,说明可能存在体位性低血压。 如果有体位性低血压,在改变体位时就要慢一点,比如:起床活动做到三个“30秒”:睁开眼睛躺30秒,坐起来等30秒,原地起立站30秒,给身体足够的时间调节血压,然后再活动。 ▲老年体位性低血压的非药物治疗 餐后低血压,是指餐后2小时内收缩压下降≥20mmHg;或餐前收缩压≥100mmHg,而餐后收缩压下降至90mmHg以下。人体可表现为餐后头晕、黑蒙、意识模糊、跌倒以及心悸等一系列症状。 这是由于进餐后,大量的血液分配给胃肠道,导致心脑血管供血减少,有些人自主神经调节能力差,血压调节反射能力不足,就会出现低血压的情况。多发于老年人。 有研究显示,在我国住院老年患者中,餐后低血压的发生率可高达80.1%。而且早餐后30~60分钟发生低血压的情况较多,约占65%;中餐和晚餐后发生低血压的几率分别为19%和16%。 【建议】可采取少吃多餐的方式,每餐不要吃得过饱;食物尽量多样化,避免全部是精米白面。 某些药物,像血管扩张药(如:硝酸甘油)、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抗帕金森药物(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等,可通过降低循环血量或影响交感神经活性,而引起药物性低血压。 另外,高血压患者降压药使用不当,比如剂量过大等,也可能导致低血压,而对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年龄>65岁、有缺血性脑卒中病史等危险因素的人来说,低血压更加危险。所以,降血压不能着急,一定要遵医嘱合理用药。 夏季温度高,出汗多,水分、盐分丢失较多,血容量和血管紧张度降低,加之人体表血管阻力下降,血压也会有所下降。 针对这种现象,轻度高血压(收缩压在140~159mmHg和/或舒张压在90~99mmHg之间)患者可在医师指导下适当减少药量,以免出现低血压,造成器官血液灌注不足和缺血现象,甚至诱发缺血性脑卒中、心绞痛、肾功能不全等后果。 如果自测收缩压经常低于120mmHg;或服药后出现虚弱无力、头晕、眼前发黑甚至跌倒等情况,也建议遵医嘱调整用药。 但长期高血压合并急慢性心衰患者;某些糖尿病或肾病,尤其合并大量蛋白尿的患者,不宜随意停用普利类或沙坦类药物,以保护心脏及肾脏功能。 部分疾病也可诱发慢性低血压,比如:帕金森病所致低血压的发病率达30%;糖尿病可致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引发低血压,发病率约10%~30%…… 此外,二尖瓣狭窄等心脏疾病、严重肺结核、恶性肿瘤、营养不良、内分泌紊乱、神经系统紊乱等也可诱发低血压。 怎样合理升高血压? 试试这几招 对于疾病或药物引起的低血压,首先应该治疗原发疾病或遵医嘱调整用药。另外,也可以试试以下几个方法,合理升高血压。 长期适当运动可增强心脏功能,改善心脏泵血能力,使心脏每次搏动排出的血量增加,从而起到缓解低血压的作用。 建议运动的强度以“心率=170-年龄”为宜,运动方式有氧运动为主,比如:爬楼梯,不过爬楼梯时,我们要考虑楼梯的坡度、踏步的宽度以及台阶的高度。最好能全脚掌落步,台阶高度在15~20厘米,坡度在27°左右比较合适。 心脏功能也与核心肌群的健康相关,也就是颈肩部、腰背部、腹部等部位的肌肉,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抗阻运动。比如平躺抬腿,双腿并拢伸直,抬高45°并保持10秒钟以上,能有效锻炼腹部肌肉。 精氨酸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营养物质,它能辅助保护血管,增加血管弹性,从而更有利于推动血液运行。 生活中常见的富含精氨酸的食物有泥鳅、海参、芝麻、山药等,以下食物也都含有精氨酸,平时可适当多吃。 酱香泥鳅焖茄子 食材:泥鳅、茄子、青红尖椒、啤酒、油、八角、葱姜蒜、鲜黄酱、料酒、酱油、盐、糖、豆豉。 做法: 1.将洗净的泥鳅放入盆中,加入料酒和大量食盐爆腌三分钟,再用清水洗净; 2.茄子、青红尖椒切成8cm左右的条状; 3.锅中放入20g底油、3个八角煸香,放入大蒜炸至金黄色,加入切好的葱姜煸香,加入1勺鲜黄酱炒香; 4.倒入半杯啤酒、料酒、酱油、盐、糖、豆豉调味,再放入洗净的泥鳅; 5.小火慢煮10min后放入茄子,3min后放入青红椒,开锅即可。 中医认为,血液的运行需要气来推动。如果气虚,血液运行不畅,就可能出现低血压的情况,可以通过补益气血来改善。 【做法】粳米100克、赤小豆50克、桂圆肉10克、花生米10克,加适量水煮粥即可。 【功效】赤小豆能补血凉血,搭配热性的桂圆肉,有补气养血、养心安神的功效;花生有利于软化血管,适合气血两虚和血管疾病患者。但肥胖、湿热较重者慎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