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学忠老师运用四逆汤合枳术丸治疗便秘案例一则

 李香愚 2020-06-24

陈学忠老师运用四逆汤合枳术丸治疗便秘案例一则

张莉1,陈学忠2Δ

1、宁南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四川  凉山州615400;

2、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  四川  成 都 610031)

作者简介:张莉,女,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学生,医师,805815401@qq.com

通讯作者:陈学忠,男,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指导老师,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患者翁XX,男,88岁,以“反复排便困难2年余”就诊。中医诊断:便秘—脾肾阳虚,大肠传导失常;治法:温阳健脾,益气升阳,润肠通便;选方: 四逆汤合枳术丸加味。

关键词:便秘 四逆汤 枳术丸 陈学忠

    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精神心理及社会因素的影响,慢性功能性便秘发病率逐渐上升。虽然目前治疗便秘的方法比较多,寒下、润下为常用之法,但往往远期疗效欠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水平,笔者有幸见到陈学忠老师运用温通法治疗便秘,疗效确切,现将验案总结如下:

翁XX,男,88岁,2017年06月05日初诊。

   患者以“反复排便困难2年余”为主诉来诊,2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排便困难3-4天一次,便稍干,感排便无力,中上腹胀满不适,怕冷,脚软不适;2年来患者先后就诊于各大名医馆,医生多予大黄、芒硝之类泻下药,其服后依然无效,今日患者为求进一步治疗,遂于陈老处诊治。

刻下症:排便困难3-4天一次,便稍干,感排便无力,中上腹胀满不适,怕冷,脚软,纳差,眠可,舌体胖大,舌质淡,薄白苔,脉沉细。

西医诊断:功能性便秘

中医诊断:便秘

辨证:脾肾阳虚,大肠传导失常

治法:温阳健脾,益气升阳,润肠通便

选方: 四逆汤合枳术丸加味

用药:附 30g  干 姜30g  甘 15g  白 术120g

枳 实30g   党 30g    60g   升 麻15g

白 芍30g  何首乌30g  生地黄50g

2  水煎取汁500ml, 一日三次,一次100ml。

2017年09月04日二诊

患者及家属诉此方甚好,服上药后大便易解,遂自行在药房按原方抓药,现已服上药20余剂,目前患者不服上药即感排便困难,3-4天一次;服上药后即可排便,2-3次/日,便质稍稀,无中上腹胀满不适,怕冷缓解,舌体胖大,舌质淡,薄白苔,脉沉细。原方减生地黄,何首乌改为制何首乌30g,附片加至60g,继服2剂。

2017年0907日三诊

患者诉服药后每日排便1次,易解,便质正常,怕冷症状明显缓解,感脚软不适,舌体胖大,舌质淡,薄白苔,脉沉细。原方加杜仲20g,巴戟天20g继服3剂。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云“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患者年老体弱,脾肾之阳气自衰,无以温煦全身,则怕冷;阳虚则肠道失于温煦而传导无力,阴寒内结,津液不通,导致便下无力,排便困难;如《景岳全书.秘结》“凡下焦阳虚,则阳气不行,阳气不行则不能传送,而阴凝于下,此阳虚而阴结也”;阳虚中焦不运,气机不畅,则见中上腹胀满、纳差。

张仲景将便秘分为阴结、阳结,在《伤寒论辨脉法》中云“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鞕,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当为阴结,阴结为凝,如水结冰,凝者遇火则化。治当散寒破冰,宜温之。如《景岳全书.秘结》“阳结者邪有余,宜攻宜泻者也;阴结者正气不足,宜补宜滋者也。知斯二者即知秘结之纲领矣。”陈学忠老师予四逆汤温补脾肾之阳,附片入肾,大辛、大热,善补肾中相火,以厚肠胃温暖之本源,解散寒凝;干姜辛、热,温中焦之寒;佐炙甘草合附片、干姜辛甘化阳。六腑当以通为用,患者便秘日久,腑道不同,脾虚食滞,陈老重用白术健脾和中,助脾运化;枳实行气化滞,消痞除满,即取李东垣枳术丸之意。陈老常云“清阳不升,则浊阴不降”,患者阳虚无力升清,陈老予党参、黄芪、升麻三药取补中益气升阳之意,清阳升则浊阴自降;然阳气非数日可回,急则治标,故予生地黄、生何首乌、白芍之清润以润肠通便,解患者之急。

二诊中陈老减生地黄,何首乌改为制何首乌,因患者腑道以通,大便稍稀,减其清润之性,并加大附片用量加强散寒破冰之功。三诊中患者诉脚软不适,患者年老,筋骨不坚,加杜仲、巴戟天补肾阳、强筋骨。

讨论:四逆汤出自伤寒论,《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此经文虽然寥寥数字,可见少阴虚寒证温阳的重要性;而此篇上文云“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可见少阴病依然可用大承气汤,多数医者见此条多投以大承气之剂,然此经文中大承气汤为肠腑不通,土燥水竭之证,治以急下存阴,适宜肾阴虚之人。而此患者乃阳虚不运,阳气不复,徒伤正气尔。一阴一阳,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由此可见陈老辨证之准。

枳术丸源于《金匮要略》的枳术汤。《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云“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枳术汤枳实、白术用量比为2:1,行气健脾,消痰逐水,用作汤剂,以取其见效迅速。张元素将此方枳实、白术用量比例变为1:2,并改汤剂为丸剂,用于饮食所伤而致之痞证,称为枳术丸。其后,李东垣灵活运用枳术丸治疗脾虚不运、饮食停滞之痞证。·汪讱庵《医方集解》曰“此足太阴阳明药也,李东垣曰:白术甘温,补脾胃之气,其苦味除胃中湿热,利腰脐间血,过于枳实克化之药一倍。枳实苦寒,泄胃中痞闷,化胃中所伤,是先补其虚,而后化其伤,则不峻矣。……饮食入胃,营气上行,即少阳甲胆之气也。胃气元气谷气,甲胆上升之气也,食药感此气化,胃气何由不上升乎。”清·徐大椿《医略大书·杂病证治》云“脾虚气滞,不能磨食,而饮食易伤,故中院痞结,谷少肌消焉。枳实破滞气,力有冲墙倒壁之功,白术补脾元,俾复坤土健运之职,荷叶煨饭为九,使滞化气行,则脾土健运有常,而病结自开,安有饮食易伤、谷少肌消之患哉?此健中消滞之剂,为脾虚食滞痞结之专方。”孟景春教授曾经提出用枳术丸治疗脾虚便秘,且白术量可用至120g,可见陈老学识之渊博、功底之深。

纵观全方,陈老四逆汤之温,枳术丸之行,补中益气汤之升,生地黄、何首乌、白芍之润,而未用大黄、芒硝之泻徒伤正气,即解患者多年之苦疾。吾深感陈老理论自信,用药之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