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有正气,才有底气(深度好文)

 沧海一粟1951 2020-06-25

康熙被誉为“千古一帝”,心智之坚定自不用说,可他竟然每每因一首诗而落泪。

在《古文评论》中,康熙更是对这首诗作出了高度评价,并说:“朕每于披读之际,不觉泪下数行。”

诗作者是我国历史上忠君爱国的典范,更是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

其中就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他就是南宋末期著名的爱国诗人、民族英雄——文天祥。

而那首让康熙皇帝都垂泪的诗歌,叫作《正气歌》。

人有正气,才有底气(深度好文)

囚体炼心,正气长存

《正气歌》是文天祥用来给自己打气、明志的一首诗。

全诗用五言古诗的形式写就,篇幅很长。

人有正气,才有底气(深度好文)

由于词句间的感情炽烈,韵律的运用也极致完美,使得本诗朗朗上口,毫无晦涩冗长之感。

按说,这么一篇近乎完美的作品,应该是作者在从容不迫的情况下,用最好的写作状态才能完成。

可实际上,当时的文天祥不仅生活环境恶劣,就连生命也随时可能失去。

在《正气歌》的序言里,我们就能得知,他当时的处境多么危险。

人有正气,才有底气(深度好文)

《正气歌》序言

那时,他因为拒不归顺元朝,已经被关押在北京两年了。

所住的牢房不过是一间土屋,又窄小又肮脏。

每天,文天祥都要面对潮气、土气、日气、火气、霉气、臭气、秽气,这七气的侵袭。

生活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之中,文天祥根本没法维持自己的形象仪表,就连身子骨也变得越来越虚弱。

要知道,曾经的文天祥,可是内外兼修的典范。

他的文采自不必说,个人形象在史书中也有着浓墨重彩的记载。

《宋史》中说他:

“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美而长目,顾盼烨然。”

可见文天祥生得高大健美、皮肤白皙、五官精致,用现在的话说,妥妥的小鲜肉一枚。

而他平时的生活也很讲究:“性豪华,平生自奉甚厚。”

看得出来,文天祥很注重衣食住行的品质,绝不胡乱凑合。

曾经的“青年才俊”,如今成了蓬头垢面、勉强活着的阶下囚。

换了别人,恐怕早就崩溃或是归降了,可是文天祥没有。

究其原因,就像他在《正气歌》中所说的一样:“彼气有七,吾气有一。”

心中有正气,文天祥身体羸弱却不染病,牢底坐穿仍不妥协。

靠这一气就可抵御七气,文天祥无所畏惧。

人有正气,才有底气(深度好文)

年少立志,忠义无双

《宋史·文天祥传》记载:

“自为童子时,见学宫所祠乡先生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像,皆谥'忠’,即欣然慕之。”

可见,文天祥从很小的时候,心中就已经培养出了正气。

这要感谢他的父母、师长。

文天祥的父亲文仪,是一位举世闻名的饱学之士。

可是他一生只读书不出仕,给孩子们树立了淡泊名利的榜样。

文母曾德慈,也是出身于耕读传家的名门。

她深明大义,一向爱子教子,却不宠子。

文天祥在狱中回忆母亲时曾写道:

“母亲曾教我忠,我不违母志。”

在良好家风的影响下,做人立身要正的理念,很早就扎根在文天祥的心里。

人有正气,才有底气(深度好文)

文天祥

许多人在社会大染缸里拼杀过后,也许早就忘了儿时的志向。

见识的世界越大,看到的精彩越多,就越容易迷失自我。

如果没有人帮助和引导,很容易误入歧途,形成错误的三观。

好在文天祥在成长的关键阶段,遇到了一位好老师。

他在20岁时,进入著名的白鹭书院学习,师从欧阳守道。

欧阳守道学识渊博,为人刚正。

《宋元学案》称他为朱熹的再传门人,文天祥也敬他为“一世宗师。”

文天祥在与他朝夕相处了一年后,彻底巩固住了一身正气。

也因此,虽然求学时间不长,文天祥却感激一生。

每每提起自己,都称“某青原白鹭书生耳”。

欧阳守道死后,文天祥在祭文中写道:

“先生治学,求为有益于世用,而不为高谈虚语。”

这也是文天祥做事的准则。

而“及其为人也,发于诚心,摧山岳,泪金石,虽谤兴毁来,而不悔其所为”,又被文天祥当成了做人的标准。

于是,当元朝大军已经攻打到了长江上游时,文天祥毫不犹豫挺身而出。

他变卖家产,拉起了一支万人抵抗队伍,以实际行动响应朝廷的勤王诏令。

朋友劝他不要去,毕竟这群人根本没什么战斗力,此战必败。

文天祥却回答:

“我当然知道这是以卵击石,可是大家都不敢去,那怎么保卫国家呢?

希望我能以殉国的方式,唤醒更多人奋起抵抗。”

在国家危亡之际,文天祥给敌我双方都上了一课,告诉所有人何为忠义无双。

他明知道,为此会付出前途、财富,甚至是生命的代价。

可唯有如此,才能践行自己的信念。

人有正气,才有底气(深度好文)

舍生取义,问心无愧

虽然文天祥等一批有识之士持续抗元,但南宋气数已尽。

文天祥被俘虏后,凛然无惧,拒不跪拜。

元朝大将张弘范久闻文天祥的才名和忠勇,此番得见,更是被他的气度折服。

于是,张弘范不仅对文天祥礼遇有加,还恳请他写信劝降厓山守军,希望少动刀兵。

文天祥却对张弘范说:

“我失去了保卫父母的能力,怎么可能再去劝别人叛离父母?”

就这样,文天祥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诗《过零丁洋》,勉励厓山守军死战到底。

张弘范不仅没生气,还珍藏起了这首诗,又诚恳劝文天祥归顺元朝。

文天祥明白一身所学还有用处,可是仍斩钉截铁地回应到:

“身为人臣,国破家亡不能救,已是死罪,怎么能为了偷生去归顺敌国?”

此时的元朝正是用人之际,文天祥的忠义、才干,绝对符合栋梁之材的标准,张弘范不希望忽必烈错失这样的人才。

恰逢元朝大臣王积翁也向忽必烈进言:

“南宋没有比得上文天祥的人。”

于是,为了说服文天祥效力于元朝,张弘范派人把他送到了北京。

自此,文天祥开始了长达三年被监禁、劝降的牢狱生涯,再也没有获得过自由。

人有正气,才有底气(深度好文)

文天祥

在这三年里,忽必烈多次威逼和利诱文天祥,想尽一切办法要把这个人杰纳为己用。

知道他不怕死,就拿他的家人来做文章。

一天,文天祥在狱中收到一封家人来信,得知妻女都在元朝宫中为奴。

只要他愿意归顺元朝,不仅家人能够团聚,还能享受高官厚禄。

可是这没有磨灭文天祥的正气,他含泪回信:

“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

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

信的最后,唯有“泪下哽咽”一句。

眼看着文天祥软硬不吃,忽必烈亲自去招降,得到的回答还是:唯求一死耳。

这样的文天祥,无论是才华还是人品,都彻底得到了对手的尊重。

而除了尊重之外,还有深深的忌惮。

于是,忽必烈在放与不放中纠结许久,还是下了处死文天祥的命令。

忽必烈为此痛心不已,大呼“我是真舍不得杀他啊”。

行刑前,文天祥向南跪拜,最后说了句“我的事已经做完了”。

他在衣服中留下了绝命诗,上书:

“先贤都说仁至义尽,我既然读圣贤书,而今舍生取义,也就问心无愧。”

此时宋朝已亡,所以文天祥跪的并不是皇帝,而是做人的道义、天地的至理。

他本可求生,却以死来弘扬信仰和正气。

人有正气,才有底气(深度好文)

文天祥在《正气歌》中赞美心目中的英雄时,自己也已经步入了他们的行列。

这不是书生意气,也不是国士愚忠。

而是大丈夫在世,当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时运艰危的时刻,义士义举垂于历史,这是真正的气节与信念。

是超越了个人得失、世俗名利,能凌驾于生命之上的人性之光。

文天祥一首《正气歌》,使得正气浩然长存,死而不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