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循环与修瑞娟

 新民中街 2020-06-25

推动微循环的运用——修瑞娟

推动微循环的运用——修瑞娟

推动微循环的运用——修瑞娟

我国科学家修瑞娟教授1983年在美国首次提出了著名的“修氏理论”。她提出了微循环对组织细胞的“海涛式灌注”新理论,否定了当时世界上流行的“田园式灌注”的推论,被世界誉为“修氏理论”,并被评为“1983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之一”,在国际医学界享有盛誉。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1982年3月,修瑞娟领导撰写的有关应用微循环理论治疗慢性病的论文“山莨菪碱抑制血栓素合成、抑制粒细胞聚集、抑制血小板聚集”,在美国最权威的医学杂志《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发表。

同年4月,美国的第28届微循环年会在南方城市奥尔良举行。修瑞娟作为微循环新星被邀出席,并作了题为“大脑定位横切后微循环对血中氧分压增高的反应性”的学术报告,受到了赞允。

1983年4月,修瑞娟又在第29届微循环年会上宣读了“关于微血管自律运动的长期监测”的论文。1983年,在西德举行的国际微循环专题讨论中,她的发现,即“海涛式灌注”理论被命名为“修氏理论”。这标志着我国微循环的研究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1983年各国微循环研究的大师们,聚集在瑞典的乌普萨拉城,成立了国际微循环研究所。发给各国医疗机构的备忘录上这样写道:研究所的4位发起人,组成执行委员会,享有最高权威。

他们是:①修瑞娟教授(中国);②格罗斯教授(美国);③阿尔福斯博士(瑞典);④梅期梅尔教授(联邦德国)。鲜艳的五星红旗升起在乌普萨拉上空,修瑞娟教授被一致推选为研究所的领导人之一。


1984~1985年,在英国、法国、西德、美国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上,修瑞娟陆续发表了14篇论文,她的微循环研究的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

科学家们由此预言,微循环的研究将对今后医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一些现在难以治愈的心绞痛、心肌梗死、脑血栓、脉管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以及癌症等慢性病,也极有可能在微循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第4届世界微循环大会于1987年7月在我国北京举行,修瑞娟担任这次大会主席。在这次大会上,她提出了我国的微循环研究始于3000年前,微循环的理论是随着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改善微循环的有效物质也在地龙等中药中被发掘,并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的强烈关注。

1993年,中国微循环学会成立,以时任国际微循环学会联合会常委、亚洲微循环联盟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微循环研究所所长的修瑞娟教授 为代表的多名微循环专家和临床医学专家是当时这个领域的先锋。

随着越来越多青年学者加入,中国微循环研究新的发展思路、新的研究领域、新的学术内涵得到不断发掘,研究成果更加系统。在日渐丰富的理论基础上,微循环观测、微循环调节、微循环修复等方面的方法和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从临床理论到临床实践的有机结合、同步推进的可喜格局。


1994年活性地龙蛋白产品荣获了“首届中医药国际博览会金奖”。

1995年中国微循环研究所所长修瑞娟教授与李宏伟博士在瑞典跨国实验室完成了活性地龙蛋白可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DNA的合成,修复受损的血管内皮的实验,并在“亚太地区微循环研讨会”上公布了他们的科研成果。

(图片来源于南京龙福公众号)

改善微循环——龙福地龙

改善微循环——龙福地龙

改善微循环——龙福地龙

1996年活性地龙蛋白产品,经过动物的基础试验和临床实验,由原卫生部批准为保健功能为“改善微循环”的保健食品。提取的“活性地龙蛋白”,在改善微循环,修复血管内皮,提高“第二心脏”的功能上发挥了作用。

(图片来源于南京龙福公众号)

随着微循环功能的研究深入,微循环与慢性疾病的关系也不断被认识,通过改善微循环降低了疾病的风险和促进疾病康复,成为当今保健、养生、康复医学的新实践。

在国外,微循环修复主要用于体育运动员治疗,目的是快速消除运动损伤,恢复机体运动功能和运动后的筋膜再生。由于运动系统与微循环的关系更容易被我们感觉到,因此,用微循环修复方法医治运动系统损伤和运动疾病并不奇怪。

大量研究事实证明,人体各大系统疾病都可以在微循环功能障碍方面找到端倪,因此,通过微循环修复技术应用,改善血流速和血液质量,进而改善血管质量,改善循环质量,促进各种病症的治愈和功能康复,这不仅可能而且可行。

一方面,微循环障碍累及关联系统、组织和器官;另一方面,人体各种病变也会引起微循环障碍,这与小河有水大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的道理是一样的。着眼小流域治理,优化大区域环境,这在维护机体健康上同样适用。

随着宇航科技的出现和发展,我国微循环工作者应用微血液动力生物流变、临床血液流变活体微循环和循环显微电视同步检测技术等一系列方法,对微血管的正常功能及其障碍从临床到实验室做了大量的检测,尤其对休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高血压、肿瘤等疾病的发病机理和防治作用做了进一步阐明。

这些成果使我国的微循环临床研究在国际上独树一帜。在这些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微循环医学研究作为一门新兴边缘科学,在21世纪的生物医学实践中将居关键地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