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您的邀请和提问。“魏楷笔法与晋人笔法如何结合起来学习?”你提的这个问题有些不太清楚,不太清楚在什么地方呢?魏楷就是我们讲的魏碑上面的楷书,晋人笔法是什么呢?晋人笔法主要指的是魏晋时期的行书和草书,因为这是两个不同的书法,所以,楷书和行书要结合起来怎么结合?那就是把楷书笔法和意趣带入行书当中。 我们的传统书法体系,主要是唐代以后的书法体系,这个体系就叫魏晋书法体系,以钟繇和王羲之为代表。这个体系是什么特点呢?就是楷书、行书、草书三位一体,而且楷书行书和草书都是以王羲之和钟繇的书法为楷模的。 魏楷虽然也是楷书,也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楷书,但是这种楷书不是王羲之这个体系里的,或者跟王羲之书法体系的风格用笔上有一定的区别。
尤其是在清代,经过一些书法理论家推崇备至的提倡魏碑以后,主要指的是以《龙门二十品》为代表的一系列的书法。 事实上,在魏碑同一时期的书法体系里边,南方和北方都存在着跟王羲之书法体系不太一致的一些书法,但是,也存在着跟王羲之体系有一脉相承或者非常相近的一些书法。例如《郑文公碑》、《瘗鹤铭》这些楷书就非常接近王羲之的书法体系了。 但是我们狭义上所说的魏碑,主要是指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成和康有为所推崇的《龙门二十品》为代表的一些魏碑书法作品。而这些书法作品的风格和用笔特点,唐代以后被逐渐抛弃的无影无踪了。晚清时代,又被考古学者和一些书法爱好者重新捡了回来,作为一种新的书法重新加以提倡和推崇,他们推崇的理由,就是这些书法有雄强大气魄力和刚健锐利的笔锋,这些特点恰恰是在传统的二王书法体系里边所无法看到的。
但是像《龙门十二品》这一类的书法风格和特点是比较孤立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写魏楷的这些书法家,他们有没有行书?有没有草书?肯定是有。那么,他们的草书和楷书是什么样的?至今,我们还没有发现魏晋时期相关的行书和草书。 但是有一个魏碑书法作品上面我们发现:在这个魏碑书法作品上有不少的字是行书或者是从草书演化出来的楷书写的,这个碑帖就是《敬史君碑》。在这个魏碑上面,有很多字的写法非常接近于二王的书法的特点。 由此,我们完全可以大胆的来推测:就是,写魏巍的这些书法家,他们也是善于写行书和草书的,这个我们完全可以去大胆的想象和推测。 为什么呢?因为在汉代或者汉代晚期,已经产生了行书和草书。作为便利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主流书法隶书的辅助书法,由于行书和草书写起来速度快,效率高,所以它应该是当时日常所使用的书法,而平时所谓的楷书,我们一般并不使用它。所以,我们认为,魏碑书法家他们也是写行书和草书的。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大胆的来说,魏碑和魏晋书法结合起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因为就在魏晋时代或者南北朝时代,书法家们除了写楷书和魏碑之外,他们照样是会写行书和草书的,那么,他们的行书和草书当中,当然会把魏碑书法的方笔4用笔带到行书和草书里边去。 我们从实践上来看,立足晚清时代的赵之谦,他就是一个魏碑和魏晋书法相结合的一位书法家,而且他的书法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我们至今看来,他在魏楷和魏晋书法的结合上面,确确实实做出了非常杰出的贡献,他的成就也是世人所瞩目的。 那么,魏楷和魏晋笔法如何结合呢?其实这两种书法没有什么天壤之别,因为我们用笔的时候,既可以用方笔也可以用圆笔,在篆书和隶书的时代,已经就产生过用方笔和圆笔来写篆书的先例,在隶书里边用方笔和圆笔不同的笔法来写隶书的现象也是比比皆是的。 至于产生了行书和草书以后多用圆笔的原因,是因为圆笔由于写出来的字更加的流畅,所以方笔的成分就少了许多。例如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的行书就是圆笔比较多的,他的楷书里边,也是圆笔比较多,这都是由于赵孟頫的书写速度比较快的原因,因为只有写得快才需要远比,如果写的慢了就要用方笔。
这也就是魏晋书法为什么非常的圆润的原因。因为魏晋时代的书法家他们很少使用方笔。 怎么样才能产生方笔呢?方笔在用笔的过程中需要提按和顿挫,这个动作比较明显,那么有了书写过程当中的提按和顿挫,我们书写的速度就要放慢,由于书写把速度提高是古代书法家一个重要的问题,所以在魏晋书法里边,就没有太多的方笔,而以圆转的笔法较多。 魏晋书法主要是实用性的书法,魏碑书法也是实用性的书法。
书法书法真正的成为一种艺术,是元代以后才产生的,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对书法艺术需求的多样化和扩大,社会上就产生了为这种需求服务的书法艺术,这种书法艺术在元明时代主要以楷书行书为主,到了清代特别是清代晚期,书法的形式就非常多样了,不但有楷书、行书这样的一些传统书法作为书法艺术的作品,而且还产生了篆书书法作品,隶书书法作品,更多的,书法作品,仍然是行书,草书,章草等等。所以,只有在晚清时代以后,各种书法书体才出现在书法艺术的创作当中了。 所以,我们应该看到魏晋笔法以及和魏碑的结合来创作书法艺术作品,还是一个很短的时间,大约不到200年的时间。但是王羲之的魏晋传统,已经在我们中国稳定发展了1600多年的历史,如果加上王羲之时代也在部分群体中使用楷书、行书、草书,那么,魏晋书法这个传统历史的时间会更长,将近1800年的时间,而我们的魏碑和魏晋书法相结合的历史,仅仅只有一二百年的时间,鼎盛的时期,也就是从民国到今天不到100年的时间。
今天,我们还在继续发展着魏晋书法和魏碑的结合。这是一个新的书法创新的路子,我们可以说,我们中国书法有两个传统,一个传统是以魏晋书法为代表的二王体系的传统;另一个传统就叫书法新传统,也就是以魏碑和魏晋书法相结合的这样一个传统,我们把它叫做碑学传统,而二王的那个体系,我们把它叫做帖学传统。 你所说的把魏楷和魏晋书法结合起来,也叫做碑帖融合的新传统。 至于如何具体的把魏碑的笔法和二王的笔法,魏晋笔法结合起来,其实这个也没有什么太大的难度上的跨越。 就相当于是学了楷书再学行书,而行书的体系主要是二王体系,但是二王体系里边也不是全都是圆笔的笔法,也有方笔的笔法。
如果我们在写行书或者草书的时候,注入一些方笔的应用,就自然而然的把两种笔法结合起来了。结合起来之后的书法,当然会有新的一些面貌,在书法行书和草书里边有了方的笔法,视觉效果就会多一些新的感受,原来是圆润,现在是坚挺。把坚挺的和圆润的结合起来,在一副书法作品中同时出现,书法艺术的表现力就会大大的丰富和增强,这本来就是一件好事情,在新的书法传统中,我们也非常提倡大家把各种书法的技巧都结合起来。 事实上,在清代的一些书法家已经在做这样的实践,我们前面说过赵之谦是把楷书和行书结合起来的,事实上还有一些书法家,例如像伊秉绶这样的书法家,他是一位隶书书法作书法家,但是他的隶书里边也结合了篆书的笔法,楷书的笔法,给人一种新颖的感受。
所以,我们今天学习书法,最重要的还是要先把传统的基础打好,不管是哪个传统,不管是隶书,篆书的传统是楷书,行书的传统还是魏碑的传统,任何一个书法传统只要把基础打好,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我们再把各种笔法结合起来,完全可以形成自己新的书法艺术创新,完全可以给自己找到艺术创新的新路径。 但愿喜欢书法艺术的朋友们多做一些书法实践,敢于尝试新的艺术手法,互相融合的实践,只有在大胆的艺术实践当中才能找到最合适的艺术结果。 当然这种实践不是我们简单的实践,我们一定要在贯通书法史,遍临各家个体的基础上再去找创新的窗口,这样我们创新出来的艺术就会有扎扎实实的感觉,就会是水有源木有本,给人一种传统生命的力量,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书法贵有“古意”。所谓的“古意”就是把古人的精神在书法作品中传达出来,如果没有了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书法就会失去很多的艺术色彩。(本文3271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