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于2.5模考试反思的反思

 昵称54451547 2020-06-26
文/马启帆

反思我完成卷子的整个过程,老实说,相较于平常的周练和之前的二模,显然这次我遇到了更多的“困境”“挑战”。

以下列出我这次遇到的所有“困境”和“挑战”

第一类:题目本身:

①16题立体几何。根据常规的做题顺序,由于开考前的5分钟不得动笔,只可观察试卷,为了高效利用时间,应当思考立几的解题思路。记得之前考试,一般来说5分钟足以将整道题目看穿,所有思路胸有成竹,加上规范书写,笔杆子速度加快,开考的5分钟内绝对可以完成本题。可这次并没有如此顺利,首先是5分钟观察时,第一题时,对于成比例线段的题本身就不熟悉,找中点做中位线补全平行四边形来找平行关系不够迅速。第二题时,找不到好的解决办法,利用勾股定理强行构造垂直,过程琐碎。由于勾股定理需要涉及大量的平面关系运算,导致题目解题流程拉长,无疑是这次用近9分钟才完成本题书写的直接原因!

②14题。这次14题,并没有直接看到有什么很好的思路去做,用一定时间尝试之后得出了稀奇古怪的答案,虽然此时已经有了进一步理解,但是时间已经不允许自己去再和14胡搅蛮缠,方法缺失,思路断层导致此题没有做出。

③15题三角。考试前就一直有犯三角算错的问题,经过和同学讨论,其实发现了是一个平时强调多遍的问题所致:分块运算。一口气算太多,抢时间的心理还是挥之不去,导致运算能力不够过硬的我频频算错15题。

第二类:心理问题:

①14题——不舍得放弃的心理。对于14题,这是一道我们班全军覆没的题,但是我当时是选择想死磕到底,导致了明明不会,硬做、瞎做,浪费了宝贵的时间,间接导致后面一系列问题。取舍观的缺失,一直是我挥之不去的心理障碍。

②15题——过快的争分夺秒心理。数学是一门时间紧迫的考试,但是不意味着所有地方都要太刻意的争分夺秒,15题从二模以来我至少错过3次,每次都是想一口气算很多,但是往往适得其反,断送了高分。说服自己慢下来,分块去算一些数据,或许可以让自己在这上面更稳定。

③17题——觉得基础方法难算,不划算的心理。17题看到图时,我知道这将是一个很难做的平面图形,我的平面知识不扎实,不足以应付。但是不知道为何,我却鬼使神差地继续在痴迷于尝试辅助线,而不是选择我更擅长的建系。现在想来,应该是觉得建系很难算,不划算,其实就是心怀侥幸,觉得自己能“碰巧”找到辅助线,得到“绝招”,秒杀第一问的建模难题。平时丁老师一直提醒的不要想着绝招,我在考试做17题时无疑是淡忘了,导致了时间的大面积浪费。

④积累起来的紧张——从16开局的节奏拖慢、14的舍弃、15运算障碍、17建模困难,整个考试我的心理变得越来越紧张,下笔变得杂乱,不知道是出于心理原因还是因为长达2小时的一卷高强度手上的草稿、运算,从16:30开始,毫不夸张的讲,我的右手处于失控状态,不断地在剧烈抖动,后半场的考试时靠着左手的扶持完成的。这种紧张压迫感导致了全卷最大的失误,附加第二问的失智方法,直线和椭圆算弦长,我竟然选择联立,甚至还解错。我不知道自己当时的脑子所思所想,大概率是一片空白,随心而动了吧。紧张感对于这张卷子的影响我相信是极大的一个因素。


分析完所遇到的困境,我和几个同学也就各自得分和答题情况,讨论了本次试卷出题和批改。我用了一个词语来形容“诛仙”

何谓“诛仙”?这里的“仙”既指平时很多强的高分选手这次的失误、陨落,也指狂妄如“仙人”不脚踏实地者的毁灭。

究其原因,我认为从两点来考虑:

1.卷子本身题目:有同学说,这次的题目创新意识不够,和高考题无法比拟。我承认这个观点,但是我认为,“创新”不过是外表,比如江苏高考的数列压轴题,无论如何创新,离不开基本数列等比、等差,“创新”之下不过是一层薄纸,让人不敢捅破,不敢直面它背后的基础。而这次卷子题目相当“基础”,并不是说很简单,而是说,其中的方法都是平时所讲、所学的方法的综合,比如:13题x1,y1和x2,y2都是平时讲过的类题,基础好的同学应当可以用和差化积来轻松解决。再比如:17题解模,cosθ sinθ和cosθsinθ同时出现时应当将cosθ sinθ换元为t,cosθsinθ则等于(t^2-1)/2。这种解决方法都是“基础”的,是课上讲过的方法,这些应当都是需要去夯实的,去学会掌握的。这些方法的缺失、不扎实定是一些狂妄、平时不整理、不思考之人最大的漏洞。

2.卷子给人带来的压力:正如我之前所说,整张卷子的压力逐层递增,越到后面的压力越是巨大。很多同学告诉我,他们和我一样,手抖的厉害。压力的无法排解、转换成为这张卷子比起题目本身更大的挑战。

 

最后,我想对自己提出一些下面23天要做的举措:

①夯实基础方法:不能再轻视错题整理,不能轻视任何一种题型,防止阴沟翻船。

②多重解题思路训练:对于难题尝试多解,以提高自己对于14题位置题目的更好理解、解答。

③心理障碍突破:对于不利于考试的种种奇怪心理需要学会与之和解。并在考试当中学会释放压力,不让自己的心魔成为超越卷子的更大挑战

④合理的心态:高考即将临近,即使这次发挥不顺,有失误,但只当做一次练兵,在失败中及时止损,吸取教训,不再犯同样的失误、错误。


反思的反思

浮躁是成功的天敌,这一点我们已经领教太多了,当一个人浮躁时,眼里容不进任何人的观点和建议,随之而来的就是目中无人,狂妄自大。正如上述“这次的题目创新意识不够,和高考题无法比拟。”你对高考题有多深的研究?你是高考研究专家?似乎让人看到了狂妄无知,考基础题、做没有新意的题目你也不能做好做对,还谈什么创新题呢?如你说的高考创新题你就一定能做好?——这样的心态是非常糟糕的,表现出浮躁狂妄,大师曾云:狂妄必死!事实表明,狂妄者在历次考试中总是找一些务虚的理由来开脱,比如“看错了”“算错了”之类的理由,其深层原因就是自己的浮躁在作祟,只有戒除身上的浮躁,才能以一颗平静之心迎接各种狂风骤雨。

临考前如何复习与调整?窃以为有这样四个关键词:重视基础、适当刷题、整理归仓、保持节奏。

重视基础——并不是就一味地做试卷的前10题,而是对照《考试说明》去排查知识点是否存在漏洞与盲区,像某日训练有同学根本不知道“系统抽样”这一知识点,尽管高考不一定考此知识,但只要是明文的考点就要做到绝不放过,但可惜的是很多同学并不屑去做这样的事情。建议将考点与教材联系起来,知道该考点是什么?平时有没有做过与之相关的试题?怎么考的?等等。如果这样去抓基础,可以弥补知识上的不足,做到360°无死角。

适当刷题——这个阶段的刷题某种意义上只是保持训练的手感(即保温),因为通过前期的高强度训练,学生已经积累了很多解题经验和解题技巧,如果不持续性的训练就会削弱和淡化,所以需要保持这样的连续感觉,为何讲“适当”?就如同一位临近比赛的运动员,如果用力过猛导致消耗太大甚至出现意外就参加不了比赛了。怎么才“适当”?按照经验,每天训练6道 3道大题(兼顾中档题与难题),可能有同学的刷题只是为了弥补自身不足的一种心理安慰,比如说应用题薄弱就训练应用题,这是指标不治本的做法,应该通过盘点之前应用题中是哪类问题不会建模?哪些问题不能解模?解模经常在哪里出问题(求导还是细节)?等等。只要找到自己常错的点针对性地刷题才是有效的。另外,适当的做一些新情境(或之前没有做到过)的题也是有必要的,将自己置于新情境中答题对参加高考是一次有益的训练。

整理归仓——平时订正了那么多错题,学习了那么多解题的方法或经验,也搜集了那么多易错点,需要在后期通过整理化零为整,真正变成认知结构中的一部分。整理可以按多种标准进行(如按知识类、方法类、细节类等),不只是局限于题目本身,可以跳出题目从面上进行梳理,当然对那种细节类的可以聚焦在点上。整理的方式上,可以采取文本或导图的方式,也可以主题性的,比如以“算两次”的知识整理成一块。整理的目的是归仓,如果整理是表面文章是毫无意义的,还需要不断地消化,所以每天抽出时间进行消化是很有必要的。

保持节奏——做什么事需要规划,需要按照规划有节奏地进行。一轮复习聚焦于点,二轮复习聚焦在专题,后期复习聚焦于面,重在基础与保温,重在整理与消化,这些都是保持节奏的做法。当然,这个节奏也包含考试状态的节奏,有学生的节奏很好,平时不亮眼,但是节奏把握好,大考总是发挥出色,切不可因为一次练习糟糕就疯狂训练,打破原有节奏,不去分析原因,而是盲目刷题,甚至暗自菲薄,丧失信心。保持节奏,让自己自信满满走进考场。

高考比的就是谁能战胜自己的浮躁,比的就是谁能以不乱不慌的节奏去迎接挑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