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的重生 作者|皮皮侠 责编|Thomas作为西欧文明和东欧文明的交汇之地,中东欧一直是两大文明发生碰撞的地带,而波兰就恰好处在这个十字路口上。处在近代以来的两个强大民族—德意志人和俄罗斯人之间,让弱势的波兰人在夹缝中求生的同时,也在地缘政治上成为绕不开的话题。 ▲波兰在欧洲的地理位置 不仅仅是波兰的邻居,英法以及远隔重洋的美国等强国也看中波兰的战略位置,屡屡把波兰当作制衡德国和俄罗斯的棋子。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围绕波兰发生的冲突不断:四次被瓜分,数段亡国史,波兰问题也成为欧洲除巴尔干半岛之外的另一个“火药桶”。 苦难的遭遇,塑造了波兰人坚强的意志和强烈的民族认同。虽然波兰被多次被瓜分,长期归属不同国家统治,但波兰人没有被占领国的主体民族所同化,并充满了坚定的复国信念,一个崭新的波兰如今顽强屹立在国际舞台。 那么,波兰为什么会屡次遭到瓜分与灭亡,现在的波兰又是怎样获得新生的呢? 一、早期波兰国家的兴起 中欧北部的广袤原野上,河流纵横,气候温和,历史上是斯拉夫人的故乡。公元4世纪起,在欧洲民族大迁徙的背景下,斯拉夫人有的翻越喀尔巴阡山脉到达巴尔干半岛,有的迁移到东欧平原,也有一部分在故乡周边扩展。到公元9世纪,他们逐渐演化成了三大分支:西斯拉夫人、东斯拉夫人和南斯拉夫人。 ▲公元7-9世纪,斯拉夫人在欧洲的分布 斯拉夫人三大分支的形成,也是文明走向分化的开始。公元9世纪末,东斯拉夫人建立基辅罗斯,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他们皈依了东正教,这就是日后叱咤风云的俄罗斯文明的起源。公元11世纪初,西斯拉夫人的一支—波兰人也形成了封建制的波兰王国。与基辅罗斯不同的是,波兰王国紧邻神圣罗马帝国,在其影响下成为了天主教国家。 不同文明的影响,淡化了俄罗斯人(东斯拉夫)与波兰人(西斯拉夫)的血缘联系,此后蒙古人对俄罗斯人的入侵和占领更加深了他们的差异。然而,两大民族虽然远隔千里,中间是无险可守的平原地形,他们在扩张中难免发生碰撞,为日后绵延数百年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公元10-11世纪,东斯拉夫人的基辅罗斯,波兰被夹在它和神圣罗马帝国之间 除了同根同源的俄罗斯人,西边的德意志人也是波兰人的一大强敌。公元12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的德意志人趁十字军东征之机组建条顿骑士团,他们以严密的组织和钢铁的纪律得到帝国的青睐,成为其向东扩张的工具。 当时,波兰王国与波罗的海沿岸的普鲁士人发生冲突,于是寻求条顿骑士团的帮助。谁知这些德意志人胃口大开,他们不仅征服了普鲁士人,而且向波兰境内开始扩张。 ▲公元13-15世纪的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两国都与条顿骑士团存在冲突 这一引狼入室之举很快让波兰醒悟过来,在当时的波罗的海沿岸,立陶宛也与条顿骑士团时有冲突。于是,两国在公元1385年成立联盟,随后向条顿骑士团发起成功的反击。 然而,波兰人初尝胜利喜悦的同时,俄罗斯人逐渐摆脱蒙古人的控制,从莫斯科的弹丸之地发展成强大的俄国。感受到压力的波兰和立陶宛决定更进一步,在公元1569年成立了以波兰为主体的波兰立陶宛联邦。 联邦成立之初,波兰进入历史上的黄金时期,势力范围远达如今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控制的领土面积达100万平方公里。在与俄国的冲突中,波兰高奏凯歌,并在公元1610年占领莫斯科,这是波兰人历史上最荣耀的时刻。 ▲1569年的波兰立陶宛联邦,是波兰历史上势力范围最大的时期 然而,波兰人的胜利却埋藏着隐患。作为一个具有选举君主制和贵族否决权制特色的国家,贵族选举产生没有实权的国王,而国家主要由贵族通过议会来管理。表面上看,这种民主制度有一定的先进性。然而,每个贵族在议会的立法中都有一票否决权,这种绝对的民主使得行政效率低下,是日后国家衰落的重要原因。 二、俄普奥三次瓜分后消失的波兰 公元17世纪中期,由于对俄国的战争消耗了大量国力,再加上境内的乌克兰人发动民族起义,波兰开始出现动乱。俄国趁机进入乌克兰,北欧的瑞典也试图分一杯羹。相对于距离较远的俄国,能直接威胁波兰沿海的瑞典显然是更大的威胁。当时,俄国为了打通波罗的海出海口,也主动拉拢波兰共同反对瑞典,两者一拍即合。 ▲1700-1721年的大北方战争,俄国击败瑞典获得波罗的海出海口 同盟的力量使俄国在18世纪初期击败瑞典,占领波罗的海沿岸的大片土地。然而,波兰不仅没能捞到好处,反而被俄国以盟友的身份派兵驻扎,他们利用波兰国家制度的弱点,花重金收买波兰贵族,对议会施加巨大压力,极力削弱波兰的军事力量。事实上,俄国已经以盟友的身份控制了波兰。 此时,神圣罗马帝国境内诸侯林立,其中以奥地利最为强大,其次则是普鲁士,它们对俄国在波兰的支配地位深感不满。公元1768年,俄土战争爆发,俄国向黑海沿岸的扩张触及了奥地利的利益,因而它选择与土耳其结盟。俄国为了全力对付土耳其,被迫从波兰抽出部分军队,然后联合普鲁士共同控制波兰。同时,为了拆散奥土同盟,俄国又提出与奥地利和普鲁士共同瓜分波兰。 然而,奥地利害怕瓜分波兰导致普鲁士坐大,挑战自己的优势地位,它寄希望于法国插手保住波兰的独立地位,但当时的法国国王沉迷享乐,对国际形势并不感兴趣。面对冷漠的法国和溃败的土耳其,奥地利无奈之下同意与俄国和普鲁士瓜分波兰。 ▲1763年,被瓜分前的波兰 1772年,俄普奥三国第一次瓜分波兰,这个面积约83万平方公里的欧洲大国,丧失了约三分之一的领土,不过这仅仅是个开始。1791年,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波兰通过了一部资本主义宪法,废除选举君主制和贵族否决权制,引起封建专制的俄国和普鲁士的仇恨。 当时,与法国国王联姻的奥地利忙着干涉法国大革命,无暇顾及波兰局势,俄国和普鲁士联手在1793年第二次瓜分波兰,使它仅剩2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国家的沉沦,激发了波兰人在1794年发动民族起义,试图收复失地,俄国马上派兵镇压。普鲁士和奥地利唯恐俄国独占波兰剩余的领土,也派兵进入波兰。三国联手扼杀了波兰起义,第三次被瓜分的命运也即将落到波兰头上。 ▲ 俄普奥三国瓜分波兰后,俄国分得原波兰领土的62%,普鲁士占领20%,奥地利得到18% 1795年,俄普奥三国第三次瓜分波兰,这一次,波兰不复存在。在异族的残暴统治下,波兰人饱经苦难,他们有的背井离乡,其中大部分去了美国,也有的安土重迁,并进行了多次抗争。但是,无论身处何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复国。 ▲ 近年来,波兰人在世界的分布,可见美国是海外波兰人数最多的国家,这与十八世纪末波兰灭亡后的移民密不可分 三、一战后波兰短暂的复国与灭亡 1914年,一战的爆发让波兰人看到了复国的希望。当时,普鲁士和奥地利的后身—德国和奥匈帝国,与俄国成为对手,三国争相以独立为诱饵拉拢波兰人为己方卖命。此外,数百万美裔波兰人也发挥出作用,在这个巨大票仓的驱动下,美国总统威尔逊把波兰独立写入美国对战后世界设想的“十四点计划”。 ▲1914年,一战爆发,德国和奥匈帝国归属同盟国,俄国进入协约国阵营 随着俄国在1917年的崩溃,新生的苏俄宣布各民族有形成独立国家的自决权,并废除三次瓜分波兰的一切条约,为波兰的独立奠定了法理基础。1918年,德国和奥匈帝国战败投降,在战后进行的巴黎和会上,波兰的独立受到国际承认,但领土的划分却是棘手的难题,法国试图极力削弱德国,但美英两国却不愿看到法国独霸欧陆。 吵来吵去,在最终签署的《凡尔赛条约》中,波兰的西部边界得到确定。德国东部领土被拦腰截断,形成了一道波兰走廊,自1772年第一次被瓜分后失去出海口的波兰,至此重新获得出海口。由于出海口两侧是德国领土,为了保证安全,德国被迫放弃波兰走廊东邻的但泽,使其由国际共管。 ▲一战后,复国的波兰获得出海口 在英法等国的支持下,波兰试图用军事解决东部边界问题。1920年初,波兰挑起波苏战争,但很快被苏俄红军打的节节败退。7月,红军兵临波兰首都华沙,为了使新生的波兰免遭覆亡,英国外交大臣寇松提议根据民族分布原则,苏俄后撤到布格河一线,它从此被称为寇松线。 ▲英国政治家寇松,1919-1924年任外交大臣 然而,波兰和苏俄都没有同意寇松的调停。不久,红军折戟华沙,被迫后撤,波兰追击占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部分土地。1921年,两国都无力再战,最终达成《里加条约》,寇松线以东的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被划入波兰。随着东部边界的尘埃落定,复国后的波兰得到38.8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一战后的波兰领土(除了粉色之外的区域),蓝线代表寇松线 波兰复国后的领土划分,是战胜国操纵下对德国和苏俄利益的损害。1933年,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德国纳粹党上台,试图突破《凡尔赛条约》的枷锁。深陷经济泥潭的英法两国自顾不暇,对德国的扩张采取姑息政策。 ▲二战爆发前,德国在欧洲的扩张,波兰趁火打劫,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的切欣 1938年,德国肢解捷克斯洛伐克,苏联希望与英法共同制止德国的侵略活动,但英法两国却试图让祸水东引,苏联转而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两国都对波兰占据自己大片领土心存不满,因而瓜分波兰即是其中的秘密条款。 ▲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英法两国虽然对德国宣战,但并没有采取实际行动。战争爆发仅一个月后,波兰灭亡,政府被迫流亡法国。随着领土被德国与苏联按约定占领,波兰第四次遭到瓜分,重新陷入灭亡的困境。 ▲1939年9月22日,德国将领古德里安与苏联将领在波兰布列斯特会见 四、二战后现代波兰的形成 波兰灭亡后,德国的战争机器继续开动。1940年6月,德国闪击西欧,法国投降,波兰流亡政府再次迁往英国。次年,德国入侵苏联,日本袭击美国珍珠港,二战成为席卷全球的反法西斯战争,而波兰也与苏联进入了同一战壕。 ▲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向苏联发动全面进攻 1941年末,为了共同的反法西斯事业,波兰与苏联开始讨论波兰复国后的边界问题。然而,波兰流亡政府坚持恢复1921年的边界,这是视《里加条约》为耻辱的苏联所不能接受的,谈判随之陷入僵局。1943年四月,苏联屠杀波兰战俘的卡廷惨案被德国揭发,双方彻底关闭了谈判的大门。 与苏联中断联系后,波兰的命运只能任由大国摆布。在1943年末进行的德黑兰会议上,斯大林和丘吉尔提出参照寇松线确定波兰东部边界,但罗斯福顾及到1944年的总统大选,他需要700万美裔波兰人的选票,因而没有公开表态。 1944年7月,苏联开始解放原波兰领土,并操控成立波兰临时政府。在1945年2月进行的雅尔塔会议上,为了争取苏联参加对日作战,苏美英一致同意以寇松线为基础确定波兰东部边界,但西部边界被临时搁置。不久,苏联控制下的波兰临时政府得到国际的普遍承认。 ▲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上,苏美英三大国操纵划定了波兰东部边界 1945年5月,苏军攻克柏林,德国无条件投降。在战后的波茨坦会议上,波兰的西部边界得到最终确定。为了补偿波兰东部损失的18万平方公里领土,它的西部边界被向西移动,约10万平方公里的德国领土被划入波兰,其领土面积最终定格在约31万平方公里。 ▲二战后新生的波兰与边界线 参考文献: [1] 王颖. 早期斯拉夫人的形成与演变(5-9世纪)[D].华中师范大学,2015. [2] 计秋枫,高岱.1772年瓜分波兰的国际环境[J].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0(02):19-25. [3] 周呈芳.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瓜分波兰及其后果[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04):80-94. [4] 薛俊. 夹缝中的波兰流亡政府[D].陕西师范大学,2013. [5] 金重远.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波兰问题[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06):48-54+107. 长期作者|皮皮侠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读工科博士|史地爱好者 责任编辑|Thomas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生|环球情报员主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