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学习丰田,‘学历’不能太高,学历高了就会形成相对固化的常识思路,而丰田生产方式中有很多‘反常识’的存在,这些反常识,可能就是学习者不容易融会贯通的关键点。 反常识一:改善从确定理想状态开始,而非从现状问题开始 丰田在改善过程中开发了很多工具,也向其他的企业、专家学习了很多工具,但这些工具的集合不是丰田方式,只是丰田为了改善而使用过的方法。 1.1、引领丰田改善的始终是‘目标=>理想状态’,丰田改善中有三个贯通‘客户与现场作业、高层到员工’的改善引擎: OJD(在岗位的人才发展)是丰田‘尊重人’的机制载体;方针管理、丰田工作方法(TBP),都是从理想状态‘逆向思考’。 02 1.2、通过学习和实践,每个人都能感知到身边的异常,如果改善了这些异常问题,自己的工作就会变得更加顺畅。 等等…… 假如这些异常改善了,自己工作更顺畅了,企业就一定能达到目标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即使企业的老板,也未必能够全面洞察企业、顾客、经销商、供应商、干部、员工、政府、社区等这些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诉求,并将所有的诉求,通过一套系统给与满足。 所以,从自己‘认知到’的问题出发,不一定能避免‘局部视角’。例如,为了提高库房管效率,企业引入了WMS(库管)系统,但这个库房其实没有必要存在。 为了降低成本,企业通过线平衡裁掉了几位员工,但导致了剩下员工的消极对抗。为了提高办公效率,企业内部建立了多个微信群,反而让执行层不得不接受多个领导的指挥,工作效率更低了。 丰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改善案例,但我们和丰田所处的行业、市场环境依然有相当的差异,企业内部条件也有所不同,系统的差异,导致不能用复制的方法来学习。 学习丰田,复制工具不对、想复制条件,也要能够复制的出来(比如再找出一位大野耐一、丰田英二)。所以,应该学习的是丰田的理念、策略、和策略的机理。 03 1.3、理想状态来自于企业管理层的想象力:为了企业的长久经营,或者为了赚更多的钱,如果所有的条件都处于理想状态下,那么企业的目标不就实现了吗。 现实中当然没有这种理想状态,但改善的方向就是实现这个理想状态,以生产管理为例: 为了最低成本制造出客户需要的产品,希望的理想状态是‘市场需求是稳定的’,而现实中的市场需求是不稳定的,那么通过做‘总量平准’的计划管理,让生产的计划变为稳定。 为了成本最低,理想状态是制造过程中没有异常和不合理,但实际生产中有各种破坏稳定的异常和不合理,如Muda无效劳动、Mura生产运作不平衡、Muri超负荷的设备或员工。 那么就通过计划改善,消除Mura和Muri,通过现场改善,消除Muda。 消除三个M不能仅依靠管理干部,还要依靠一线的员工,这时,才出现了对一线人员进行教育的教材‘七大浪费’。 让员工认识、并参与到消除七大浪费的活动中来,是为了和管理者共同消除三个M、消除三个M,是为了让生产稳定合理、生产稳定合理,才能用最低成本,向市场准时交付。 我们可以从七大浪费开始改善,但千万不要忽略‘Mura生产运作不平衡、Muri超负荷的设备或员工’这两条,不然,你永远得不到稳定且合理的生产系统。 从理想状态出发,反向筛选现实工作的必要性,或改善,或删除,这个反常识的思考,可以不忽视任何关键细节,并引领了丰田的持续改进。 资料来源:标杆精益·益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