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回中国之前,钱学森有多富有?看完他的资产,不禁肃然起敬

 James5291 2020-06-27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邹韬奋说:“金钱往往成为真正情义的障碍物”。钱学森在二者中,选择了情义。先生姓钱,却从不爱钱。他在美国时,曾年入百万,堪称富豪,而回国时过着最清贫的生活,从未有一丝怨言,仍乐在其中。

钱学森心中只有与家与国的情义,比起在大洋彼岸,在那豪华的别墅中工作衣食无忧,他更渴望回到祖国,不惜抛弃一切名利与财富,在狭小简陋却不失简洁之美的工作室里,伴着昏黄的灯光,用自己的力量,点亮中国的未来与希望。

立志报国,远渡重洋

闭关锁国,将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辉煌的阶梯上一步一步推下历史的舞台。随着清朝的覆灭,国家积贫积弱,软弱不堪,百姓们看在眼里苦在心里,大好河山岂能就如此拱手让人,列强的入侵,也随之带来了西方先进的思想。

这时候的学子深知,只有知识才是改变国家命运、扭转乾坤最有效的工具。一批批的孩子们在幼年就被送到国外留学,希望能够习得更先进的技术,方能“师夷长技以制夷”。毕业于北京师大附中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的钱学森,1935年考取庚子赔款公费留学,远赴重洋来到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

随后来到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深造,钱学森天资聪颖,加上学习、科研十分刻苦,成为了美国航天科学创始人之一、著名物理学家冯·卡门的得意门生。在校攻读三年后,顺利拿到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美国之所以用科技称霸世界,正是因为他们对科研的重视,每年都有大量的资金被用于科研。此时的钱学森,工资就已经高达2000美元。在当时,普通的美国家庭,年收入只有五千美元左右,一辆轿车的价格也不过1000美元,这足以展现美国对钱学森的重视,“钱学森一人,顶五个师”。

纵享千金,更渴报国

在钱学森任教期间,他对火箭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兴趣不仅让钱学森在美国人眼里的身价倍增,更给他带来了如金山般的财富

他参加的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实验室的火箭研究小组,也就是美国火箭技术的摇篮,作为三位创始人之一,钱学森用自己的知识与血汗将这个婴儿浇灌长大,可这毕竟还是别人家的孩子。

在二战结束之前,钱学森的一项项研究,让他跃升成为美国人眼中加之无法估量的耀眼明星,为了让他为自己工作,美国人给他开出极高的工资,支付高昂的研究经费,只要钱学森在研究所挂上自己的名字,每年五万美元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被收入囊中

美国人在金钱上对别人机关算尽,绞尽脑汁都不会让别人占去一分一毫,而对于钱学森,花钱却从不心疼。研究一个新项目,给经费五万美元,外加奖金五千。

美国军方每年给钱学森开出的科研经费,都是一笔巨款,常人想都不敢想的天文数字。加上各种各样美国试图挽留钱学森而给出的优厚福利,每年收入百万对于钱学森来说,根本就不是难题

抛弃一切,只为归家

但此时在美国军官金波尔眼里,能顶五个师的钱学森,是决不能让他回到中国的。可恰恰是此时,在经历了清朝覆灭,抗战摧残等磨难的近代中国,早已是千疮百孔,就如一头刚刚觉醒,却已经伤痕累累,急需那些在海外的学子们带上所学本领归来,帮助雄狮重新站起来。

众多远在重洋的学子们,也正在紧密地筹划着,期盼着早日归国。可是美国人怎么可能轻易放走一位掌握着众多军事机密、核心技术的秘密武器钱学森?钱学森的归国之路,势必充满艰难险阻。

美国从未放弃对钱学森的挽留,即使是软禁,美国每年仍给钱学森提供十万美元,让他衣食无忧,过上极度优越的生活,企图用资本主义的荣华富贵映射出当时国内生活的贫苦。然而一切的资本不过是如泡沫一般的幻影,没有什么能都阻挡一位血管中奔涌着中国人热血、怀着赤诚爱国心的学者归国

1955年,在中国政府的斡旋下,海外学子开始陆陆续续踏上归国的旅程。钱学森在一间小小的咖啡馆里,趁没有人注意在烟盒纸上写下了一封信,多亏了这封关键的救命信,钱学森才得到了回国的机会。

这时,美国国防部给艾森豪威尔写了一份报告,认为钱学森掌握的信息已经过时。随后的8月1日中美日内瓦会议,随着释放了11名美国飞行员被中国释放,美国司法部才肯签署文件,同意钱学森回国。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一家终于踏上了开往祖国的轮船。大陆的那一边,在向钱学森招手——钱学森抛下的,是巨额的财富,甚至可能对于当时的中国,拿出那样一笔钱都是个不小的难题。

然而钱学森不在乎,因为他明白,他即将迎来的,是他自己终于能够了却多年的心愿,为了儿时远渡重洋,受尽洋人歧视,吃尽白眼去换取知识的初衷,学成归国,在自己热爱的土地,为自己梦想的事业做奋斗!

取之无尽的金钱,至高无上的地位对于醉心科研的钱学森来说,从来都只是云烟幻影罢了。他渴望的,更多是一项项科研成果的达成,在自己专业领域做到极致出彩,将自己的价值发挥到极致,同时渴望着如新生儿般嗷嗷待哺的新中国,在他和众多的学子带来的知识中,迅速茁壮成长。

倾尽所有,终能报国

此时的中国,广阔的土地写满贫瘠与荒凉。学术科研的条件与美国根本不能相提并论。而美国不仅有强大的科研条件支撑,人才济济的阵容,更是使得美国的科研氛围浓厚,如此优越的科研条件,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

倘若钱学森留在美国发展,他必定能在科学界中成为殿堂级的人物,或许还能如留在美国发展的杨振宁一般,斩获诺贝尔学奖。可异国的土地,终究不能被唤作“家”。只要祖国召唤,他定会不顾一切抛弃所有,回到这片孕育他的大地上来。

钱学森回到祖国后,一改在美国的生活习惯,为尽快适应艰苦的条件,也为将更多的财力运用在更需要的地方,他主动要求领最低的薪水,只靠微薄的工资养活自己,却将自己平生所学全部奉献给祖国。

他放弃的是物质条件,换取的却是内心的那一份能为祖国奉献的欣慰与平静,从此与世无争,内心只有两样东西——一是科研,二是报国。

从1935年到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度过了整整二十年的时光。这20年里,身为中国学者的他受过欺辱,但凭着在学术上取得的成就赢得了自己的尊严。他毅然回到祖国,放弃了平常人愿意用一切换取的财富,宁愿用一切来换取他那一颗燃着生命之光、含着思家之情的爱国之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