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补阴散治阴虚之火

 仙鹤草中医学堂 2020-06-28

补阴散治阴虚之火

来源:《养生类要》

作者:吴正伦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年—1644年 

散人:虚则火生,然而虚火、阴火所出不同,此方一方通治,加减所列详尽,医家若能知药性,熟练运用,可治许多疑难之症,有心者收之学之!

补阴散:(即滋阴降火汤) 

治阴虚火动、盗汗发热、咳嗽吐血、身热脉数、肌肉消瘦、少年中年酒色过伤成痨者服之极效。

方:川芎(一钱) 当归(一钱三分) 白芍药(一钱三分) 熟地黄(一钱) 黄柏(七分蜜水浸,火炙)知母(一钱蜜水拌炒) 生地黄(五分酒洗) 甘草(炙五分) 天门冬(一钱去心皮) 白术(炒,一钱二分) 陈皮(去白七分) 干姜(炒紫色三分); 

用法:上用生姜三片、水一钟半煎八分空心服。

加减于后:

咳嗽盛加桑白皮(蜜炒)马兜铃(各七分)五味子(十粒)

痰盛加半夏(姜制)、贝母、栝蒌仁(各一钱)。

盗汗多加牡蛎、酸枣仁(各七分)、浮小麦(一钱)。

潮热盛加沙参、桑白皮、地骨皮(各七分)。

梦泄遗精加龙骨、牡蛎、山茱萸(各七分)。

赤白浊加白茯苓(一钱)、黄连(三分)。

衄血、咳血出于肺也,加桑白皮(一钱)、黄芩、山栀(各五分炒)。

涎血、痰血出于脾也,加桑白皮、贝母、黄 连、栝蒌仁(各七分)。

呕血、吐血出于胃也。加山栀仁(炒)、黄连、干葛、蒲黄(炒各一钱)、韭汁半盏、姜汁少许,

咯血、唾血出于肾也,加桔梗、玄参、侧柏叶(炒各一钱),

如先血症或吐衄盛大者,宜先治血。治法轻少者,凉血止血。

盛大者先消瘀血,次止之、凉之。

盖血来多必有瘀于胸膈者,不先消化之则止之凉之不应也,葛可久,方宜次第捡用。

内惟独参汤止,可施于大吐血后昏倦,脉微细,气虚者气。虽虚而复有火,可加天门冬三四钱,

或如前所云,阴虚火动,潮热盗汗,咳嗽脉数者不可用。

参说,见本草集要人参条下。盖此病属火,大便多燥,然须节调饮食,勿令泄泻,若胃气复坏,泄泻稀溏,则前项寒凉之药又难用矣。

急宜调理脾胃,用白术、茯苓、陈皮、半夏、神曲、麦芽、甘草等药。俟胃气复,然后用前本病药收功,后可常服补阴丸,及葛可久白凤膏等药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