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定意识到,是孩子在学语文

 陈林细谈教育 2020-06-28
一定意识到,是孩子在学语文

今天又听了一段演课。这个孩子经过了认真的准备,“课”上得很有章法。只是总感觉到这位小老师想讲的东西太多。

我真的是能够理解的。

第一,年轻人气很盛,很多时候,很难按捺自己因为掌握了很多知识的激动心情,他想尽快把自己知道很多知识这个事实告诉孩子或者听课的老师,知识就是力量,这样可以帮助他树立自信,让他在课堂上形成一种权威的力量。在演课时,或许也是想告诉评委这样的事实吧。

第二,他们可能还不知道帮助孩子采取正确的适合 “学”的方式,使孩子们掌握这些知识,所以只能采用老师告诉你们的姿态来教学了(事实上,这个孩子在研课的过程中,老师告诉你们这样的话重复得确实比较多。)

第三,还有一种可能性不大的原因,那就是当下刚师范毕业的孩子,可能还没有懂得一种多给他人表现机会的法则,在公众场合,一定要强调自己的力量,形成一种以自己为中心的场域,这里可能也就有了社会性的因素了。

但,无论如何,我还是提醒了他一句, 一堂课,一定不是看你教了多长时间,教了多少,一定是看你让孩子学了多长时间,学了多少,掌握了多少。

这在小学阶段尤其是真理,因为中学和大学的孩子已经形成了将知识转化为行为,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能力。但,在小学阶段,孩子们的知识往往就是行为,那些记忆的知识只能代表他知道多少,而不能代表他就能化作行动了。举个极端的例子,你告诉他,这个句子应该读得悲伤一点,但他不一定就能读出悲伤来,这是因为孩子的肌肉发育还不完善。正确的做法,是听他读,然后告诉他哪个地方要怎么处理。比如,今天这个孩子研课的内容是《望月》,他告诉孩子们,第二自然段写得很美,有些词很美,然后让孩子把这个美景画下来,教师评价哪幅画最美,最后再一起读一读。这样做是不到位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孩子谈感受,用课文中的句子证明自己的感受,然后画出自己的感受(这里还可以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最后读出自己的感受(可以请其他孩子作评委)。

就语文学科而言,尤其如此,而且就汉语言学科而言,更是如此。中国的汉字在古代就从来都是一个字代表一个词的,而且词的位置经常可以相互颠倒,只是现在渗透了一些拼音文字的影响,有的字不能代表一个词了,但大多数依然如此。记得一位语文学家曾经举了一个例子,他说长河落日圆这个句子,为的是一种格律才这样排列的。其实“长河圆落日”也是可以的,“长河落圆日”也行的,“圆日落长河”也未尝不可,日圆落长河也说得过去,只不过这几个句子确实有一个声音的差别,而这差别就引起了感受的不同。

若是谈到感受,就更要尊重孩子自我学习的过程了。因为,每一个孩子其实都一个小诗人、小语言学家,在他们说话基本上能够让大人听得懂的前提下,对于语言的创造便显得越发重要了,只有发生创造,语言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这又让我想起了另一个故事。也是我国一位著名的老一辈语文教学专家,他说他小时候跟先生读《论语》《尔雅》《诗经》等实在很有意思,先生给他一本干净的没有标点符号的《论语》(那个时候还没普及使用标点符号),然后让他回去自己读(估计那个时候他已经认识很多字了,据张志公先生考证,过去有很多识字教材的),只有一个要求,就是用把句子给隔开,就是所谓点读。这位老专家回去就边读,边那么根据自己的感觉“点”了一通。第二天战战兢兢到私塾去,但没想到先生并没有改出多少错误来,只在严重失误的地方作了示范。我想,这位先生就是基于那种让学生自己学的思想而教学的,而事实上,这位语文教学专家还真的得益不少。

现在回过头来,我们不妨在适当顾及应试的前提下,在教学语文时,多一点让学生站在课堂正中央的思想,多帮助孩子设计一些学法,让他们自己能学到老师所掌握的知识,而不是教师直接授予,并且还得有一种修养,就是能够甘于退到最不显眼的地方去。语文这门学科,或许,孩子们自己亲身体验得越多,就会学得越多。

晚上读儿子的作文,还是有些欣慰,但细细想来,他的构思,他的语词使用,真的有很多不是课内的,或许是他的老师让他们多读了很多课外书、多写了一些习作的缘故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