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课文看起来是十分符合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训练要求的。文章多处语言描写令人怦然心动,对神态的刻画也十分传神,对动作细节的观察更是让人泪奔。唯一可能会令读者失去想象力的是作者对毛主席的心理揣摩,然而,也正是因为这样,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心相矛盾处,尽显慈父情。 毛主席是伟大的领袖,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作为父亲,他难舍骨肉之情,作为领袖,他又不得不舍弃这种人类固有的情感,这样的矛盾,让人民深深敬仰,让此文读者也深深感动。教学过程抓住这矛盾,让这矛盾充满张力,在这张力中细细体会领袖的语言、神态和动作,从而尝试走进领袖的内心,感受领袖内心灼热的情感。 所以我认为,在教学的第一步是: 还原父子情深,绷紧矛盾张力 教学可以先出示“岸英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回国后毛主席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 1.可以补充以下材料。(1)地下党找回岸英的过程,以及岸英与另一个孩子当时的状况。(2)毛主席是如何疼爱岸英的。 2.说说毛主席为什么如此疼爱岸英? 3.当孩子被父子情深所打动的时候,教师出示彭德怀元帅发回来的电报。 (1)教师说明电报对文字使用的要求。(2)请孩子们思考,字数越少,温度越低,但是他产生的巨大能量是什么? 4.如有条件,播放岸英和父亲在一起的照片(网上有),欣赏毛主席幸福的神情。 5.请孩子们有感情地读:“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此时,我们进入教学的第二步: 展现心相矛盾,体验情感至深 1.出示:“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1)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毛主席心里想说的话就这两个名字吗?这两个名字的呼唤里还有什么? (2)然而,我们听到的,和看到的,又是什么?主席为什么要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孩子们也做做看,你们能体会到什么? 2.出示: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1)请孩子们圈出最让自己感动的动作、神态。 (2)交流:为什么让你如此感动?你感受到了什么? 3.教师总结:此时此刻,主席心里想说的话有多少啊!他想做的事情多少啊!然而,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呢?我以为,这也是课文的一种写法,展示一种矛盾,让我们感受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4.请同学们自己小组合作再找找,还有哪些心里想的和做出来不一致的地方?你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帮助理解:(1)毛主席心里想见见岸英,嘴上却说出了一长段话,请大家好好体会。(2)毛主席刚要签字,有让秘书把电报记录稿放在写字台上的矛盾。(3)毛主席最终签字以及我们看到的“泪水打湿的枕巾”所显示出来的矛盾。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孩子抓住具体的语词细细体会,把主席的慈父情怀表达出来,并有感情地朗读。 在这个基础上,可以进入第三步: 掷地有声吟诗句,伟人风范尽传达 1.出示主席吟出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出示有关资料,帮助孩子理解这句诗的意思。 (2)体会:主席吟出这句诗的时候,是怎样的语气?怎样的动作?怎样的神态?此时他在想什么? 2.请孩子们作为读者,写一写此时想对主席说的话。 3.交流资料:历史上无数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的故事,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最后,可以作一个总结: 在描写一个人的时候,抓住“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有怎样的好处? 1.显示了人物真实的心理和情感;2.彰显了人物的品质;3.最重要的是,让文字更富有生命力和人情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