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有说教、责备、惩罚的教育靠谱吗?——润物细无声的力量

 Richard_X 2020-06-28

没有说教、责备、甚至惩罚,只有点拨、呈现和信任,这样一个月下来会有怎样的结果呢?首月针对接触新教育不久的孩子,关键在于不动声色的把新教育不断突破自我的精神通过主题课、电影课、日常心理行为引导等一系列内容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本学期的教学目标是:和合的校训——“会读书不如会做事、会做事不如会做人、会做人不如会感恩。”的引导和落地;让孩子们爱上做事、爱上运动、爱上学习、爱上和合;拥有不断突破自我的内动力。

学习目标:中文方面,识字的孩子可以用自己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讲故事,不识字的孩子突破识字关1200以上,实现自主阅读。英语听力过关的孩子,本学期实现自由对话500句。英语零基础的孩子实现300小时的磨耳朵。数学方面:具备基本生活数学常识。

运动目标:集体完成1.0运动项目,实现30分钟内5公里。

做事目标:每天自觉整理内务,完成自理,积极参与公共卫生打扫。把自己的事自己做当做一种习惯,把承担公共做事任务当成自己的责任。

让我们尽量通过文字将润物细无声的实际操作和静待花开的内心笃定传递给大家,希望更多家庭从中受益并运用出来。

让孩子拥有自我突破的源动力

教育最难的是改变孩子内在的精神长相,新教育培养的核心素质之一就是不断突破自我的源动力,界内专业名词叫至上精神。这种素质的培养是自始自终贯穿在我们的整个教学过程中的。

至上精神的培养不同于知识的堆积或者技能的实践,一个没有这种品质的人是没有机会把这项品质传递给他人的。然而,最难之处就是拥有这种品质的人真的很少。而即使拥有这个品质的人也许并没有做教育的愿心。

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是拥有这种品质的,那么你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1、在病痛来临时,您是否还有这种品质?

2、在资源缺乏时(比如水、食物、睡眠等生存必备资源),您是否还有这种品质?

3、在不断否定、质疑、甚至遗弃下,您是否还有这种品质?

4、在没有任何危机之下,您是否还有这种品质?

如果我们拥有这种品质是受环境和外界因素所影响的,若有若无。那么,这就不是真正的至上精神。

至上精神也是分层级的:第一层级叫危机至上,第二层级叫习惯至上,第三层级叫使命至上。

第一层级危机至上,是利用人性的弱点或欲望,创造危机感,同时辅以奖励,驱动人向上。就像动物和植物的本能都是在有危机的前提下才能发挥最大的潜能。比如:这个孩子对吃有欲望,我们就利用这个欲望,让他感受到不突破就没有吃的危机感。反之,突破了奖励吃的。再比如,这个孩子玩心重,就让他感受到不突破就没有玩的机会甚至没人愿意跟你玩的危机感。反之,突破了就奖励玩定项设计的游戏等等。

危机至上,有个弊端就是依赖外界的危机和奖励。一旦危机或奖励撤掉,就会懈怠,或者有补偿心理,比如进行吃喝玩乐的活动。若施教者自己的至上精神也只停留在这一层次,则带出的孩子会有钻空子的心理,状态起伏不定,长此以往,出现疲软状态。

第二层级习惯至上,就是让突破自己成为一种习惯,需要有这种品质的人长时间的带教才能形成。但这种至上精神的弊端就是在没有突破的日子里有些许焦虑,让人感觉有强迫症。在这种长时间的压力下,让有些人无法忍受,选择放弃。

第三层级使命至上,无需外界刺激,也不会受任何外在影响,是一种浑然一体,自在喜悦的状态。是有使命感的成功人士才能给到的身教。到了这种层级的至上精神在这种人身边的孩子,是很有福气的,没有压力,却充满内动力。

这就是教育界经常提到的“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这种境界其实难能可贵。

养性班(6-8岁)这个月主要通过危机和奖励双向驱动,给到孩子们提升的动力,属于第一层级至上精神的培养。比如不完成内务卫生,就不能学习;达到一定的积分,才能奖励参加社会实践或额外课程。

运动是培养至上精神的有利手段,比较容易看到成绩,考核也比较容易。练就有,不练就没有,来不得一点点偷奸耍滑。也比较容易出成绩,让孩子们立刻品尝突破自我的喜悦与成就感。

比如,这个月的5公里跑步比赛和20多公里首次徒步的突破。都让孩子们从中获得了满足和成就感。具体细节在其他班级的月总里会有分享,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从内务“小白”到“爱上打扫”

真正好的教育与普通教育区别就在于遇到问题时是顺、引、提还是堵、训、罚。好的教育最后的结果会使孩子们内在越来越强大,表现越来越自律。普通教育让孩子内在越来越弱,表现越来越奴化或叛逆。以下是从生活、学习各方面来实践不断突破自我的精神,在孩子们心中种下向上的种子。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是教育“。因为孩子从生活自理和做家务事中,能够训练出我们无法想到的能力。

首先,学会独立生活,这是生存之本,并且从中学会对自己负责;

其次,学会打理家务,这是家庭责任感的培养,感知家庭其他成员的需求;

再次,还能训练手脑并用,积极进行创造性思考,体验生活中点点滴滴成功的乐趣,从而热爱生活,品味到生活的真谛。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这种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一生。孩子们从开始不会做内务的小白,通过一个月的训练,到爱上打扫,这中间经历了哪些环节呢?

开学前二天,因为宽松的制度、尊重的态度、温和的话语,每个孩子都感受到放松和自在,接下来有个别孩子各种肆无忌惮和夸张的演绎一幕一幕上演了:有乱丢乱放的、有骂人打架的、有尽情玩耍的、有顺地撒泼的。这一切行为导致卫生乱、同学关系疏远、课堂纪律混乱等现象。此为第一步:顺。

当问题一个一个呈现出来的时候,老师心里是笃定的,并没有看到问题的焦虑和不安,相反是窃喜,说明孩子们受到了足够的尊重,对老师也足够的信任,他们可以毫无顾忌的呈现自己。

第一回合:老师故意邀请孩子们:“你们想不想来我的宿舍做客呀?”孩子们都迫不及待想看老师的房间。老师接着说:“但我有个条件,先邀请我到你们宿舍坐坐,如何?”孩子们觉得太简单了,就答应了。

把老师带到宿舍门口,老师被吓到了:“哦,我的天哪,我看我还是不要进去了,简直没有下脚的地方。”孩子们不好意思,赶紧整理宿舍卫生。因为有二位中班和一位大班的孩子帮忙总算把地面整理干净了,再次邀请老师进去,老师看了看说:“没有地方坐啊?”孩子们又赶紧整理自己的床铺,但是因为小班的孩子们自理能力都比较欠缺,整理了半天孩子都没有把床铺整理好,自己也不好意思。

老师说:“你们的房间这么乱,是不是都不好意思邀请老师呀?如果你们自己的房间这么乱,你们好意思邀请你们的朋友去家里吗?”孩子们摇头。老师顺势问:“那因为脏乱没有好朋友怎么办呢?”孩子们说:“要保持内务整洁。可以随时邀请朋友。”老师说:“好,你们什么时候可以让宿舍卫生过关,床铺、衣柜都很整齐了,就可以随时来老师的宿舍做客。”

把内务卫生和交朋友联系在一起,内务卫生标准越高,交到的朋友层级越高。由此,孩子们开始对学习内务有了愿望和动力。老师配合了《扫除道》的案例,让孩子们看到榜样的力量。

第二回合,经过老师手把手带教,每个孩子经过2~3天都学会了打扫卫生、整理衣柜和置物架,保持7天连续的督促和执行,让这个行为成为习惯。后面试着放手了5天,突击检查时只有一位同学是保持标准的。

其他同学的标准都相应下降了,还有一位同学又恢复到最初几乎不会的状态。为了奖励这位保持标准的同学,老师同意孩子的要求带大家去宿舍做客。

孩子们来到老师房间也被“吓”到了:“哇,好明亮,还有香味。”孩子们开始伸手扣缝,无论是窗户轨道、开关、拐角处还是衣柜和抽屉都干净整齐。香味是因为房间每天点香净化空气的味道。甚至连植物上的每片叶子都清洁如新,孩子们亲眼见证身边的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都惊叹不已。

接着和孩子们立下契约:互相监督、随时抽查。通过让孩子们看到现实中的榜样,激起孩子们不断追求卓越的心态,并且愿意执行契约精神。上面二个回合都为第二步:“引”

第三回合,第二天孩子们之前的卫生标准就被集体举手否定了。都愿意提高标准,向高标准靠近。

所以,我们开始重新制定标准。比如:“窗户的扣缝、置物架的归类、书架的分类、墙壁的洁净、床铺没有褶、被子叠豆腐块等等”(当然,这些标准是针对之前可以达标的孩子们的,有一位孩子的卫生内务还是无法达标的,所以暂时还按照初始标准执行。后来又加入一位新同学,也按照初始标准执行。)

其他孩子经过三天的高标准要求,有了突破的喜悦,开始爱上打扫,进入对卫生内务要求极致的状态。

比如:有个孩子跪在地上擦地板,一擦就是二小时,一尘不染;一个孩子用口袋折叠法整理,把每件大小不同的衣服都叠成一个宽度;一个孩子把书柜排列整齐,不同类型的书分类摆放。

通过这些细节的操作,孩子们的思维也得到了训练。当然,这一步缺乏不了老师和伙伴的认可和赞赏,放大了孩子们心中的喜悦。这一步为“提”。

事实证明看到孩子有问题就心生恐惧去堵,堵了没用就训斥,训斥不行就惩罚的方式已经out了。方法不对,努力白费!只有这种层层递进的清晰和执行才能凸显效果。接下来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让这个行为持续下去成为习惯,这是需要家校合力、标准一致才能实现的。

做规则的主人而不是仆人

现在的孩子普遍都呈现二个极端,要不就是不懂思考的“傻白甜”,要不就是叛逆的“作大爷”,经过一个月的引导孩子们是如何跳出原有模式形成规则意识的呢?

新教育既不是培养只会遵守规则的考试工具,也不是培养充满创意的行为怪物,而是要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人。那么理性的思考和愿意遵守规则来维护和谐是基础。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让孩子们看到问题。

经过新学期前面几天的问题呈现,孩子们也都看到了问题,接着老师的阶层引导让孩子们意识到如果不改变会让自己沦落为底层讨饭人员。为愿意遵守规则打下了积极心态的基础,接下来需要一套统一的规则来规范大家的行为。于是大家自发的一起制定了行为规则:卫生内务、学习、运动、礼仪都有了标准。 

因为之前都是规则仆人的体验。孩子们要么心有不甘,要么就是不会思考的麻木跟随。这次是大家共同制定的规则,感受到了足够的尊重。所以,每个人都争做规则的主人,遇到问题互相提醒,共同维护规则。但是,要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还需要培养自律能力。自律能力的养成还需要经过奖惩制度的严格执行来形成的坚实的心理模式。下面通过学习和礼仪这二项的执行结果来举例。

 关于学习,自从制定了详细的规则,孩子们从开始没有规则时一个上午3个小时只能学习2~3课的内容,到有了详细的积分制度后,这个月末几天,孩子们1.5小时可以学习5~10课内容了。例如:《开明国语课本》的学习和《sight word》的学习。(当然,这种提升也根据每个孩子的情况个性化的给了一些学习方法)孩子们因此获得了成长和突破的喜悦,并为自己赢得了更多的游戏时间和学习的机会,体验到了迅速完成任务的众多好处,自然改善了拖拉的恶习。

关于礼仪,通过电影《窈窕淑女》让孩子们对如何优雅的展现自己有了认识。又配上主题课“我们的日常状态”里面老师们偷拍了很多孩子当众吃手、挖鼻孔、抠脚趾、大爷坐、等等不雅照片和视频,让孩子们对自己的形象有了警醒,开始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很快孩子们学会了礼貌打招呼、端正的坐姿和有力的步伐。这些标准都直接用积分表示。

经过几次反复修改规则后,我们的规则积分和奖惩制度越来越合理、详细。积分每周统计一次。10分以内的可以换购水果、坚果、小玩具、学习用品。10~20分的可以换购书籍、课程、资源(社会实践)、解决问题的方法。20~30分换购荣誉,上台和视频展示的机会。

接着通过主题课《积累福报》,引导孩子们逐渐向更高层的荣誉感靠近,提升孩子们对福报、功德的认知,并落地在每天的生活中,用积分来体现。而惩罚都会让孩子们自己提出来,通常其他孩子有奖励其实就是对这个孩子的惩罚了。只要规则制定的好,奖励就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了。

接下来的二个月会严格执行规则和奖惩制度,让孩子们形成稳定的心理模式,遵守规则是有好处的,通过规则形成稳定的自律,这是至上精神的基础。当然,最后孩子们的自律能力的培养还取决于家庭的配合才能让效果持续,避免回家就打回原型,返校又要重新来一遍。切忌这样的反复,让孩子形成老油条的心理,再完美的规则,没有持续的执行就没有用。

“任务管理”助力学习目标的达成

和合的校训第一句:“会读书不如会做事”,古文中也清晰的写到:“行有余力,则学文。”在和合,做事情不过关是没有学习资格的。之前二周都在学习做事,每天只有完成了卫生内务任务的孩子才有学习的机会。二周后终于每个孩子的做事都达标了,为自己赢得了学习的机会。因此,孩子们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学习也是有方法的,如果只是盯着结果而忽略了学习的方法,就会使孩子们觉得学习是痛苦的事情。那么我们是如何将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呢?

首先,就是根据每个孩子的综合情况(心理、行为、兴趣、目前水平等因素)的分析来制定专属于他的学习方案。

比如,有一个孩子识字量已经达到2000了,但是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经常爱幻想。我们就给他准备了自然科学类和推理类的书籍,让他看完后给其他孩子讲故事。这样不但提升了他的理性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还让他有了责任和荣誉感,被他人需要让他乐在其中。

再比如,有一个孩子学习是零基础的,语言表达混乱,不敢发言。我们就准备了识字卡片,专门变幻花样给他玩识字游戏。每天白天让他带领饭前感恩词,锻炼他上台发言的胆量。晚上做总结时,鼓励他发言,称赞他内务做的好,让他从自己的强项开始总结,把经验分享给大家,帮他梳理。几天的调整,现在可以静下来学习,一周的时间就完成近300字的识字量并且主动积极上台发言了。

这个月孩子们在学习效率上都获得了提升。学会了每天制定学习计划并在固定时间内完成计划。

开始二周没有制定学习计划就是按照兴趣来学习,第三周开始有了考核,发现孩子们对时间没有概念,每次都拖拉,到最后快要吃饭了才来考核,有的孩子可以一次过关,而有的孩子却无法一次过关就挤压了吃饭的时间。

老师并不去催促,每次一到吃饭就眯眯笑说:“哦,亲爱的娃,看来你们又要把吃饭推后了。你们的学习境界已经达到了废寝忘食啊。”二次过后,孩子们意识到拖拉的是自己的时间,一件事情做完才能做另外一件事情。所以,拖拉很不划算,开始加快速度。

老师发现孩子的效率还可以提高,但是孩子并没有掌握任务管理的能力。于是,一对一带教。让孩子们先列出自己当天的学习任务,然后把任务划分成多个小任务,再根据能力一样一样制定完成小任务的时间。就像玩升级游戏一样,每件小任务可以提速一分钟,最后所有任务加起来就提升了10分钟。然后同学之间比赛,谁在自己的能力基础上提速最快的前三名获得多余的加分资格和额外的奖励。

因为有即时反馈带来的利益和积分激励,到第四周每个孩子的学习效率明显上升几个层级(详细参照做规则的主人第四段中的细节),并且品尝到任务管理带给他们多余的游戏时间和额外的资源。

切实有效的方法和任务管理是提高效率的关键,这种益处也是孩子们拥有至上品质的精神土壤,这就是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在每天的学习和生活的细节中带给孩子们神奇的变化,平淡却真实可行。

结语:通过一个月的学习生活,孩子们都沉稳了很多,也让我们看到了“慢就是快”的效果。做事磨心性看起来很慢,一旦心性定了,学习做事效率就高。一颗种子的成长,离不开阳光、水和空气共同的滋养,如同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伙伴共同的促进。让我们将润物细无声的力量传递,静待花开!

和合家舘

家舘公务邮箱:

 hehejiaguan@188.com  

和合家舘访问/入读信息表 : 

http://cn./bbuHmY2  

咨询QQ: 2629856033

咨询微信号: 13776118842

和合家舘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5931862674 

和合家舘QQ交流群:37605633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