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韩有录|乡村教学时光(4)

 西宁的表情 2020-06-28

乡村教学时光(4)

文/韩有录 

1991年11月5日 

时间过得真快,又到了期中考试的时间。学生流失了4个,他们都是由于经济问题而流失。

今天安排复习,自己编写了几套复习题目。因为很难找到别的资料,学生无力购买练习册,教师也没有足够收入,学校也仅仅维持自己的周转,无能力投入更多的资源。

忙里偷闲,到大办公室打乒乓球,出了一身汗,又回到办公室批阅学生日记。

1991年11月6日 

虽然有太阳,但天气很冷,这是冬天的味道,路上的行人也都瑟瑟发抖。

第一节有课,因为复习迎考,比平时早去了半个小时。

走进教室,学生们早早打开书,有的低声读课文,有的在做昨日发的复习题。在教室里来回走动,解释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明显,学生们专心投入到复习之中。需要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让他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效果会更好一些。

1991年11月7日  多云

到清真寺,观察阿訇的教学方法。

阿訇端坐中间,满拉们围坐在阿訇周围。首先要求一位满拉朗读所讲的课文,然后阿訇开始讲课。第一步,进行语法分析,而语法分析又分两步走。先分析词法,由于阿拉伯语是曲折性的语言,其词的的形态在应用中发生较大变化,所以清真寺教学非常重视词法;然后进行语法分析,之后进行修辞与逻辑分析。修辞与逻辑分析是清真寺的高级课程,有一定难度。这时候,只有少部分满拉留下来,结合《古兰经》内容学习修辞与逻辑。

而汉语课并不重视语法,其实语法课程是近代从西方引进的,中国古人从未学习过语法课程,但这并不妨碍古人熟练掌握语言。

清真寺的这种授课方式非常古老,迄今完整保存。而学生则是班级授课制,这一授课形式实际上也起源于清真寺,因为清真寺根据不同年龄,分层讲授不同课程。但有人说班级授课制起源于西方,这种说法并不准确。给学生发毕业证,也起源于中世纪摩洛哥的一家伊斯兰学院,此方法后来传播到西方。

1991年11月8日 多云

教室里很冷,但并没有妨碍学生答试卷。我监考的同伴是王老师,一位参加工作不久的女老师。她很认真负责,顺利结束监考。

1991年11月9日

到下午五点半,其中考试顺利完成,学校为老师们准备晚餐,到饭馆吃饭。

在8年教学中,这是第一次由学校出钱请老师们吃饭。我经常听到别的单位有出差报销之说,所有的老师从来没有享受过报销的待遇,公款吃喝,根本没有。年轻人不愿从事教育工作,从中可见一斑。他们的待遇太低了,连生存都成问题。

宣传的结果就是大批教师纷纷转行,我的一半的同学离开教学岗位,干别的工作去了。

经典回顾

乡村教学时光

韩有录|乡村教学时光(3)
乡村教学时光(2)

作者简介:韩有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