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图说 || 镇平县城的历史印迹

 公司总裁 2020-06-28

静静地做自己,让世界发现你。

  青花文学联盟出品 

qingchunzai

我们始终相信有一天,鱼跃此时海,花开彼岸天。


NO.1078

镇平县城的历史印迹

作者 | 侯建

出自 | 青春在(ID:gh_f887e6203f7d

QINGCHUNZAI

镇平,金正大三年(1226年)设县。是从原来的邓县(今邓州市)分出来的。

镇平县城起初在原来邓州的阳管镇,而后北徙今址。碑刻《元重修三潭龙祠记》记“故阳管镇立县曰镇平”。

虽然宛西自治时期镇平的自治中心在侯集镇,但解放后镇平县城并没有像南召将县城移往李青店那样移往侯集镇。

自镇平县城北徙今址,一直未动。但其城池的大小,应该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消长,起码是微调。而其城楼的风格,只要是毁后重修,也势必会随着朝代的变化而随之变化。

清康熙《镇平县志》载镇平“县封在府西七十里,其广袤为九十里。东至南阳界四十里,西至内乡界五十里,南至邓州界五十里,北至南召界四十里。路至开封府六百七十里,至直隶顺天府二千三百里。”

1995年,镇平县被国家命名为“中国玉雕之乡”。

2008年,“镇平玉雕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他名片,诸如“中国地毯之乡”“中国玉兰之乡”“中国金鱼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新锐城市名片”等。

QINGCHUNZAI
镇平首任县令是元好问。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个名句就是元好问写的。

他创作了不少有关镇平的诗词。

如选自《遗山集》中的六首:

镇平寄侄孙伯安笔

隆颅犀角掌中珠,
不见经年日念渠。
领取阿翁郧管笔,
试教学写问安书。

镇平县斋感怀

四十头颅半生白,
静中身世两关情。
书空咄咄知谁解,
击缶鸣鸣却自惊。
老计渐思乘款段,
壮怀空拟漫峥嵘。
西窗一夕无人语,
挑尽寒灯坐不明。

自镇平暂往秋林道寄家

风雨尘埃了半生,
西山归去眼增明。
浮云夫婿今如此,
莫遣迎门有叹声。

镇平书事

劝农冠盖已归休,
了却逋悬百不忧。
可是诸人衰老子,
半窗红日拥黄绸。

从邓州相公觅酒时在镇平

寒日山城雪四围,
空斋孤坐意多违。
江州未觉风流减,
可使陶潜望白衣。

再如选自《元好问诗词集》中的一首:

清平乐
罢镇平归西山草堂

垂杨小渡,
处处归鞍驻。
八十田翁良愧汝,
把酒千言万语。
细侯竹马相从,
笑渠奔走儿童。
十里村箫社鼓,
依然傀儡棚中。

(图片来源:马蜂窝)

QINGCHUNZAI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忻州市韩岩村人,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七岁能诗,20岁写下《箕山》、《琴台》等诗,名震京师。31岁中进土,官至行尚书省左右司员外郎。金朝灭亡后,不再做官,专事著述。他的诗歌创作颇丰,被认为是“少陵(杜甫)之后无此作”。史学方面,他作为金朝元老,编成了野史《壬辰杂编》、《中州集》等,成为后来编纂金史的重要史料。

  (图片来源:马蜂窝)

QINGCHUNZAI

清咸丰年间的铁炮

该铁炮出土于镇平北门。有铭,铭曰:“咸丰三年XX,镇平知事汪丙新制造。”(供图:苏长军)

QINGCHUNZAI

李振铎老师画作《拂晓》。

民国36年(公元1947年)11月17日,镇平第一次解放,隶属豫陕鄂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画中解放军在镇平城门口张贴公告,并现场为百姓做宣传。(供图:孙占杰)

QINGCHUNZAI

李振铎老师画作《镇平魁星楼》。(供图:孙占杰)

镇平魁星楼位于镇平城墙东南角,起于三层圆形高台之上,每层高台皆有石雕栏杆。魁星楼为两层八面八角阁楼建筑,阁楼每层皆有围廊,八柱。檐角起挑,下缀风铎。

传说魁星面目狰狞,金身青面,赤发环眼,上头还有两只角,单脚踩在金鳌头部,意为'独占鳌头'。身上刻有八字:克己复礼,正新修身。他左手托斗,右手号笔,赤心昌文运,火眼识俊才。只有那些志向高远下过彻骨透心功夫的人,神笔才会点到其头上。

1947年镇平解放,魁星楼毁于炮火。

QINGCHUNZAI

镇平县原乔氏祠门头上的明代镇平城城砖。砖有铭,或曰:“镇平城”,或曰“镇平县”。(供图:苏长军)

镇平县城城墙周围九百二十三丈,砖筑,高一丈八尺,厚八尺。隍深一丈五尺,阔以丈五尺。门楼四座。

明成化间,知县李贤、李逵先后重修。

刘勋展城数十步,名其东曰“安阳”,南曰“信民”,西曰“武平”,北曰“怀远”。

明万历年间,知县翁金堂重葺,更名其门。东曰“毓元”,南曰“宣昭”,西曰“省城”,北曰“宾穆”。

李幼勋又葺,匾其门。东曰“瞻旭”,南曰“景正”,西曰“观成”,北曰“拱辰”。

明崇祯年间,知县钟其硕周围增筑营房八百余间,添置敌台十二座。

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李自成攻陷洛阳,继而南下,五月,攻破镇平县城。

清代亦有修复。


QINGCHUNZAI

上图为民国《镇平县志》中的《镇平县城图》。(供图:苏长军)

下图为闫英明《与涅阳合影》里的民国《镇平县城图》(供图:贾元武)

民国时期的镇平城墙外用青砖镶嵌,内用黄土填充堆垛,城墙周长6华里,墙高6米,厚2.7米,城垛1396个,有城门四座。护城河深5米,宽5米。

1939年,为防日军飞机空袭,拆除了部分民国城墙,供群众疏散。解放后全部拆除。

城墙是不存在了,护城河还有断断续续的痕迹。

县直幼儿园的东北角,就是老花园亭子的位置,正是镇平老县城的东北角。由此向西,过北大街桥头,再往西,一直到公园侯记烧鸡楼后,折向南流。

流经园中园路口东50米的桥头,继续南流,直到县政府西桥头,再向流。

折而东流,到锦上花南50 米桥头,继续东流,直到曾家街的东南角,折而向北。

到东关村部东50米桥头,继续向北,回到县直幼儿园东南角亭子处。

民国镇平城墙呈东西长、南北窄的矩形格局。

其东门和西门是相对的,东门的位置在东关村部50米桥头处,西门位置在园中园口东50米桥头处。这中间就是现在的中山街。

但南门和北门不相对,北门在北大街与桥头处,南门在老法院往南50米桥头处。

北门外就是柴火市,因为伏牛山在镇平城北,山上的槲叶柴和硬柴都从北方来。

QINGCHUNZAI

清末民初的镇平城门。(供图:闫英明)

QINGCHUNZAI

镇平县城隍庙山门现貌。(图片来源:网络)

2006年,镇平县城隍庙被公布为河南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山门、戏楼,大殿和东西廊房各数间。皆为清代建筑。

该建筑元至正元年(1341年)始建,明代洪武至万历年间相继重修、增修,一直为镇平道会司所在地。在清前期堪称豫西南较有声望的宫观之一。高丘城隍庙和枣园城隍庙均为其分舵。

QINGCHUNZAI

镇平县城隍庙大殿揭顶大修。我们可以看到这时的城隍庙大殿博风板已经是水泥做成的了,博风板上的悬鱼已经缺失。建议文物主管部门修旧如旧。

(图片来源:南阳网)

QINGCHUNZAI

镇平县城城隍庙卷棚做法。(图片来源:南阳网)

QINGCHUNZAI

镇平县城城隍庙大殿明窗、櫈槽与勾搭做法。(图片来源:南阳网)

镇平知县张薇撰立的《重修县城隍庙碑记》

幼读史,见项籍破彭越也。荥阳被围,甚危。将军纪公,慷慨献谋,自乘王车,诳楚王至,以身殉。千载而下,其精忠义烈之概,犹想见焉。
庚午秋,予卷命宰镇,下车后,闻父老相传,谓汉纪将军以功封本邑城隍,已数百年。
夫以将军之佐汉高征伐,其功可谓大矣。荥阳危而以身殉主,其忠可谓至矣。衡以有功德,于民之义,俎豆千秋,理所应尔。
余自莅兹土,凡三祷雨一祈晴,所以为民请命者,无不相应如响。每逢神诞,远方之人,来者络绎于道。是神之佑民者深,故民之奉神益虔也。崇庙貌,壮观瞻,乃可以邀神贶。可听其风雨璀璨乎?
修之、葺之,有司之职也。爰于壬申二月上旬兴工,越五甲子而成。凡木石丹获之费,皆官绅士庶所集资。
兹于其成也,诸绅以碑记属予,因纪其始末如此。

QINGCHUNZAI

镇平县城黉学大成殿现貌。现存大成殿,殿前月台,殿门外左右古柏各一株。

地址在民国镇平县城南门内。

黉学亦称文庙,是官办县学。

镇平黉学始建于元初(1272年),由县尹李丙明奉命所建。

后经明成化年间知县李贤、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知县叶日升两次筹资修葺。

镇平黉学占地2.4万平方米,内设教谕和训导两署,俗称东西两学,负责宣讲儒家经典、皇帝训示、举办科举考试、管理全县教育祭祀等事宜。

       到清雍正二年(1724年),县令张晋生再次筹资翻新。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以后,这里成为讲学之所,兼理文庙祭祀。


(图片来源:睛彩镇平)

QINGCHUNZAI

镇平县城黉学《顺治九年礼部题奉》卧碑。碑在大成殿前檐东侧,此碑用以规范生员的品行与操守。

所涉条款八,如下:

生员之家,父母贤智者,子当受教,父母愚鲁有非为者,子既读书明理,当再三恳告,使父母不限于危亡。 

生员立志当学为忠臣、清官,史书所载忠清事迹,须互相讲究,凡利国安民之事,更宜留心。

 生员居心忠厚正直,读书方有实用,出仕必作良吏。若心术邪刻,读书必无成就,为官必取祸患。行害人之事者,往住自杀其身,常宜思省。   

生员不可求于官长,交结势要,希图进身。若果心善德全,上天知之,必加以福。  

生员当爱身忍性。凡有官司,衙门不可轻入。若有切己之事,只许家人代告。不许干与他人词讼,他人亦不许牵连生员作证。

生员当尊重先生。讲话皆要诚心听受,如有未明,则从容再问,毋妄行辩难。为师者当尽心教训,勿致息懒。

军民利害不许生员上书陈言,如有一言建白,以违制论革治罪。

生员不许纠党多人,立盟结社,把持官府,武断乡曲。所作文字,不许妄行刊刻,违者听调官治罪。  


(图片来源:睛彩镇平)

QINGCHUNZAI

民国十九年(1930年镇平黉学“大成殿”。(供图:苏长军)


QINGCHUNZAI

镇平县察院现貌。(图片来源:察院小学)

瓷砖和地板砖贴了不少,加装了电动门,这是保护文物吗?

可怜的察院,就剩下个卷棚,还不知道珍惜。

QINGCHUNZAI

民国时的镇平县曾家街。(供图:闫英明)


《青春在》作家文刊发布Youth exists

总编|祁  娟

主编 丨剑眉下 胡东伟

编辑 | 金小贝  赵长春  刘文方  韩  晓  王晓健  

杨晓鹏  陈  婉   尤红梅  武  华

800字以上,作者简介、帅照同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