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北作家】戴振福 | 回家过年

 聚力阅读 2020-06-28

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作者:戴振福

一过腊月二十三,在老家居住的父亲就打来电话,要我们提前准备好,早点回老家过年。

“回老家过年有什么好?又冷又脏,活受罪。”妻当然不乐意。回老家过年像是小搬家,吃的、喝的、用的都得捎带上。陈年老屋又脏又窄,早已凹凸不平的土炕睡上一宿浑身生疼。可老父亲早已把炕烧得热乎乎的,盼着儿子媳妇,还有孙女回家过年。

两年前,妻子曾试探着问过父亲,能不能上城里来过年,把孤居在家的父亲接来,减少许多“折腾“之苦。但被父亲一口回绝:人家天南海北的都往家奔,你这么近能不回去?只要我活着你就甭兴这种心。

看来,年龄不同,对过年的看法就不一样。最近两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渐渐倾向于回家过年了。一个人如果常想的是过去的事,经常回忆儿童时代或青年时代的美好时光,那么就说明这个人已上了岁数;如果一个人常想的是将来的事,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说明这个人年纪尚轻。人生就像爬山,又像行路,时时瞻望前途,证明刚刚启程;常常回望来路,说明离目的地不远了。老人期盼着子女们回老家过年,无非是为了在浓浓的年味氛围中重温一下过去的美好时光,而我们自己,也可以拾起童年时代那闪光的“贝壳”。

回老家过年,是为了再亲近一下那故乡的小路,那故乡的田野,那掩住村庄像山脉一样青魆魆的树木以及弥漫着的缕缕炊烟。走在少年时走过的乡间小路上,看见遍地的衰草,新起的坟头,才竖的墓碑,远处欲塌的砖窑,竟然有一种温暖的味道,想象着与儿时伙伴割草的情景,嬉笑的场面,如在眼前。

回老家过年,是为了感受一下农村新年的热闹气氛。家家门前挂上大红灯笼,户户门上贴上红红的对联,一群群的孩子们追着,跑着,跳着,笑着。男孩子们放几个爆竹,摔几声响炮;小姑娘们打扮的花枝招展。村子里组织了秧歌队、小车子会,或男子或娃娃或年轻媳妇,描上眉,画上眼,打扮得漂漂亮亮,扭过来扭过去。几百年的玩意儿,招式虽没什么变化,但热闹的气氛却烘托出来;咚咚的年鼓敲起来,此起彼伏,震得人们心里发痒,像是揣着一只小兔。

回老家过年,是为了二十五那天白胖胖的馒头,二十六那天笑吟吟的包子,二十七的炖肉,二十八的熬鱼,二十九蒸鸡,三十上供祭奠祖先。家家户户,一锅锅,一盆盆,热气腾腾,醇香扑鼻。

回老家过年,是为了看一看那儿时的玩伴,小时的同学。在斑白的鬓角间寻找过去的影子,在饱经风霜的皱纹里追寻流逝的岁月。站在村间不平的土路上,听着久经风雨的广播喇叭里流出的“哈哈腔”,高亢嘹亮,苍凉悲歌,感受着时光的流逝,世事的沧桑。

回老家过年,是为了在年三十的下午,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看着西南角上的太阳一步一步走回家。是为了除夕之夜,一家人聚在一起,一边欣赏着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品头论足;一边剥着花生,还美其名曰:剥银子。

回老家过年,是为了在子夜时分,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时候,给先祖列宗的供桌前端上饺子,给立在灶旁的“灶王爷”呈上供品,给居住的屋里、给水缸、灶头、门洞内发码子,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祈祷先祖列宗保佑子孙幸福安康,万事如意。

回老家过年,是为了在大年初一早晨听着爆豆般的鞭炮声醒来,煮熟香喷喷的饺子,然后,在院中的枣树上挂上长鞭,点燃。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细细地品着浓浓的年味儿。是为了在列祖列宗面前,与妻子一起恭恭敬敬地给父亲拜个年;是为了在吃饺子时渴望着突然吃到一个带钱的,坚硬的钢镚硌得牙生疼,可脸上的笑纹久久的不能收回去;是为了给孩子们压岁钱,在孩子们拿了红包蹦蹦跳跳跑出去的一刹那分享着他们的快乐;是为了披着明亮的晨星,沐着寒冷的晨风,来到祖先、来到母亲的坟前,点燃纸钱,燃响鞭炮,给母亲来传递人间的消息;绵长的烟丝,震耳的炮声,是儿女们对母亲的思念;是为了串遍村东村西,串遍村南村北,给长辈们拜年,祝福来年好运,长寿安康;是为了在以后的几天里去亲戚朋友家里,拜望一下年迈的老人,看望一下活泼的外甥。

回老家过年,是为了感受家乡的新气象,新时尚,是为了真切感受一下家乡涌动着的新的希望。

过年,有这么多的说道,有这么多的趣事,有这么多的感情,你说,能不回去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