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身边一朋友因病倒下,颇为感慨。她独立好强,为人精明。不过,从我们的交往,我隐隐感觉她内心深处的一种落寞。尽管,自尊心极强的她从不与外人言说婚姻中的不如意。可是,面对突如其来的病魔,她要强不起来。 看惯了人生百态,见过了悲喜人生,也就明白谁的人生都不易。就是《红楼梦》里的薛宝钗也一样。 蒋和森《论红楼梦稿》中说《红楼梦》是一首爱情的青春赞歌,美的人美的灵魂颂歌。周汝昌先生也说《红楼梦》写的美,都诗化了。的确是这样,《红楼梦》的艺术之魅力大抵就在其悲壮多于悲剧吧。 《红楼梦》全书有五百一九人,其中女性二百三十七人,主要人物也达几十个,但每一个人物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哪怕是穿起情节的傻大姐都能“挑起事端”;看角门的老仆焦大都有天大秘密……尽管有时,我们甚至于不知道贾母长什么样?穿什么衣服?林黛玉长什么样?梳什么头发?…… 不过,对宝钗,曹雪芹先生倒是说:“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初读红楼梦者,无不感叹宝钗“圆滑,世俗、老练、城府、世故”等等。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再读,会对薛宝钗生出些感概。 一、宝钗之出生 薛宝钗系金陵人,本为书香继世之家,现领着内帑钱粮,采办杂料,薛家还是“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皇商之家。可是,父亲早逝,身边只一寡母和老大不成器的“呆霸王”哥哥。薛姨妈眼见儿子薛蟠不成器,只能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宝钗身上。宝钗比哥哥小两岁,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当日父亲在日极爱宝钗,令其读书识字,较乃兄竟高十倍。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安慰母心,他便不以书字为念,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代劳。 宝钗的身世介绍十分重要,其是宝钗性格形成的关键。古今红学家,对宝黛研究文字颇多,局限于认知水平,在此只好简单搬弄宝钗点“是非”。 《红楼林》第四回开始写薛家进京。其进京目的之一送薛宝钗“待选”“嫔妃”或“才人赞善”。不过,小说自第四回后再没提起此事,好像没了下文。不过,文中应该有所暗示。鲁迅先生不大写小说,不研究红楼梦,但他的《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四篇讲,《红楼梦》最大特点或个性是“伏线”。 此话暂且放下,还是先看宝钗进入贾府后的为人处世,行事张弛。 二、宝钗之精明 小说第五回,曹雪芹先生给读者画出宝钗大致轮廓:“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大,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 宝钗的“豁达行为,从时随分”,无不彰显着宝钗的精明。他的精明,处处皆见。第八回写宝玉问候薛宝钗的小痒,宝钗却巧借莺儿之口说出:“倒象姑娘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借莺儿之口将“金玉良缘”合盘托出。二十二回,元春遣太监送出一个灯谜,宝钗“近前一看,是一首七言绝句,并无新奇,口中少不得称赞,只说'难猜’”。“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这体现的正是宝钗的成稳,成静。特别是自己的生日,贾母问“爱听什么戏?爱吃何物?”宝钗深知:“贾母年老之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便总依着贾母素喜都说了一遍。”使得贾母更加喜欢。第三十五回,宝钗明知凤姐嘴巧,却当着贾母面说:“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二嫂子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 宝钗做事分寸,说话妥帖,哪个不喜欢?这不正体现着一个人的EmotionalQuotient?你看,贾母一高兴不是就把连宝玉都没有给看过的古董送给了宝钗? 第四回交待:自薛蟠父亲死后,各省中所有的卖买承局、总管、伙计人等,见薛蟠年轻不谙世事,但趁时拐骗起来,京都几处生意渐亦销耗。不难看出曾经的“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薛家在呆霸王手上败落得一蹶不振了。家庭的环境,培养了宝钗的心计、胆识与能力,否则,宝钗何以在贾府这样复杂的环境中立住脚? 在贾府,宝钗“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可是,王夫人让他协理园子,他立马放开手脚,并向王夫人建议:“如今该省减的不省减些,说不得当日的话”。真不愧是个过日子的。探春“兴利除弊”,他“小惠全大体”。在挑选弄香草的人时,他精明圆滑,不让自己受一星半点牵连,把事情做得滴水不露。 不难想到,宝钗在过往的生活是经历了不少人生历练。宝钗的成熟,会做人,赢得贾母、王夫人好感。这,难道不是现实生活中,每个人追求的吗? 三、“上进”的宝钗 宝钗在诗词上,稍逊黛玉的。但,他的《柳絮词》引得许多红学家的关注。诗言志。这首柳絮翻案之作,确实是他的言志之作。宝钗一直在有自己的人生追求。这点,较黛玉理智。一个女人怎能把自己的全部人生寄托于爱情? 读小说,不难看出,宝钗对婚姻的谋算。以宝钗之成熟,这最正常不过。反之,那就不是薛宝钗了。所以,在第八回,宝玉去问候薛宝钗的小恙,第一次来到薛姨妈的房中,宝钗就主动看了宝玉的玉。三十五回,他进了宝玉房中,便说莺儿打的汗巾络子“有什么趣”,提议用“金”线“把玉络上”(要知道之前是林黛玉打的,因生气被林黛玉剪坏了)。三十六回,宝钗夏日中午,又来得宝玉房中,坐在宝玉床边——袭人刚刚起身的地方给宝玉做起肚兜。晴雯就曾抱怨:“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我读红楼梦,反正有宝玉黛玉的地方,总有宝钗寻了来。巧合? 宝钗不仅有思想,他还是个行动主义者。他“看玉”,再“把玉络上”,又大中午帮宝玉做肚兜…… 宝钗既认定宝玉,那他也会为宝玉的将来谋算。宝玉的将来,或许也是他的将来。后来,宝钗总见缝插针地对宝玉进行“金殿对策”“立身扬名”“仕途经济”的说教。宝玉时斥“好好一个清静洁白女子,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蠹之流”,但宝钗不在意。袭人就说:“宝玉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咳了一声,拿起脚来就走了”。当时,把宝钗羞得满脸通红,“谁知过后还是照旧一样”。他认准了目标,就不在意宝玉的态度了。他终归是“端庄大方”的。 当然,湘云也劝,但湘云之劝不同于宝钗。第三十二回,湘云笑道:“……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没见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些什么!” 黛玉也劝,不过好像确实是高鄂强加于黛玉的。第八十二回,宝玉上学回来,来到黛玉房中,黛玉道:“我们女孩儿家虽然不要这个,但小时跟着你们雨村先生念书,也曾看过。内中也有近情近理的,也有清微淡远的。那时候虽不大懂,也觉得好,不可一概抹倒。况且你要取功名,这个也清贵些。”高鄂自己走的仕途经济,所以他总想着维护“仕途经济”,“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你如认真读这些文字,总感觉高鄂跳出来在讲话。况且,《红楼林》三十二回,宝玉明明说:“林姑娘是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 说宝钗费尽心思也好,挖空心思也罢,他一直与命运抗争,争得自己的婚姻。即便婚后,宝钗仍不放弃让宝玉“博得一第”。可是,天不遂人愿,贾宝玉终是“走出名利无双地,打出樊笼第一关”。“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现实人生也如此。 四、宝钗的才能 宝钗长得不逊黛玉,其才能也不相上下。《红楼林》第十七回元春省亲,姊妹们各题一匾一诗。元妃评“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所及”。但黛玉《世外仙源》诗匾相比与宝钗《凝晖钟瑞》,终归输在气度上。不仅如此,宝钗在其他方面也是出类拔萃。四十二回写惜春要画园子。宝钗对颜料、画纸、配色等说出了一大套理论。怎样布局、哪些技法、什么画纸?还有什么“雪浪纸”“写意画”“托墨”“皴染”等等,说的头头是道。只他开出的单子,就用了450多字。黛玉曾就单子取笑宝钗:“你瞧瞧,画个画儿,又要起这些水缸子来,想必糊涂,把他的嫁妆单子也写上了。”细想,何尝不是!这时的宝钗还哪见“罕默寡言”?! 顺便说句,整部小说,此回的黛玉最高兴的。此一回将他的幽默、诙谐、机灵、调皮痛快淋漓。例:“论理,一年也不多,这园子就盖了一年。”特别是“又要照着园子画”一句,连宝钗都说:“颦儿这几话,虽没什么,回想却有滋味。我倒笑的动不得了。”要知道,宝钗一直是“端庄”的,要知道刘姥姥的、“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一句,曾使贾府上上下下哈哈大笑。可是就不见宝钗笑。黛玉后来又给惜春的画起了个诙谐的名字——《携蝗大嚼图》,又把众人笑的前仰后合。接着又怜牙利齿地调侃李纨……寂寞林也有活泼时,只可惜…… 宝钗平日吟诗、填词,当仁不让;说起画来,她还是那样津津乐道,真正是博古通今。用宝玉的话说“姐姐通今博古,色色都知道。”可不是?黛玉酒令冲口说出《西厢记》《牡丹亭》中的词句,让他做了一回大文章。之后,在第四十五回宝钗竟与黛玉“金兰契互剖金兰语”。我们与其说宝钗装愚,倒不如说他韬晦。他时而“罕默寡言”,时而“挥洒张驰”,却拿捏有度。 五、宝钗之冷漠 金钏之死,宝钗的表现的确让读者心里颇感不舒服,这姑娘怎么这么冷呢?可他的一番话,把王夫人说得心里热乎乎的。宝钗最擅长揣摩人的心理的了。宝钗对王夫人这样劝道:“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傍边儿玩,失了脚掉下去的。……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 尤三姐为柳湘莲,“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再难扶”;柳湘莲为尤三姐“芳灵蕙性,渺渺冥冥,不知那边去了。”此时,连颇有谋算的薛姨妈“也不知为何,心甚叹息”。前文曾写,柳湘莲救了薛蟠一命,薛姨妈本打算替他买房子,治家伙,择吉迎娶,报他救命之恩(雪芹先生的“不知为何”一词意味深长)。连呆霸王薛蟠也“眼有泪痕”。惟宝钗听了,并不在意,只道:“俗语说的好,'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也是他们前生命定,妈妈也不必伤感了”。接着就把他家经商的急务和薛姨妈说了一番:“倒是自从哥哥打江南回来了一二十日,贩了来的货物,想来也该发完了,那同伴去的伙计们冷言辛辛苦苦的,回来几个月了,妈妈和哥哥商议商议,也该请一请,酬谢才是。别叫人家看着无理似的。” 宝钗这一通话如他闺房——雪洞般。我们说宝钗冷漠也好,实务也罢。想想,宝钗说的句句在理,句句务实。不过,也侧面也读到薛姑娘的不容易,薛家一应大事小情,都少不得他操持。他哪里还有闲心,伤别人的痛? 六、宝钗的不易 两害相交取其轻,两利相交取其利。这是宝钗考虑问题的原则,也是宝钗“装愚”之嫌疑。第二十八回,当宝玉说到三百六十两的银子的丸药时,王夫人不相信。宝玉就说起上次薛大哥求他一二年才要得方子。宝玉只得向宝钗求证,可宝钗听说,只笑着摇手道:“我不知道,也没听见。” 宝钗察颜观色,见机行事,装愚过拙,迎逢长辈,赢得贾府上上的称赞,确实不易。他不仅付出心计与精力,还有情感与财力。史湘云送他一副戒指,自己不戴却转送袭人;哥哥从南方带回些土产,连赵姨娘那样没时运的人,她也恭恭敬敬地送上一分。开诗社,史湘云没钱做东,她想的周周到到,用自己买卖里的肥螃蟹,为史湘云做东圆场。邢岫烟缺件衣服,也没逃过宝钗双眼,就连自己的情敌黛玉,宝钗也不忘送上几两燕窝。赵姨娘这种不着调的人都说:“宝丫头好!会做人,又大方!” 你说宝钗处心积虑也好,你说他挖空心思也罢。这宝钗里里外外一把手,上上下下得人心,焉知不是贾府宝二奶奶最合适人选?曹雪芹先生反话正说也好,正话反说也好,总也是对宝钗最最准确的描写。 宝钗在贾府的“大得人心”,一度让率真而单纯的黛玉有些抑郁不忿之意。“举止娴雅,端庄大方”的宝钗行事风格与黛玉就不同了。他尽力避免与人冲突,清虚观打醮,黛玉讥讽他专留心人家带的东西,她装没听见。第三十回对黛玉因宝玉奚落自己而得意,也只旁敲侧击地回敬。不过仅有那么一次,宝钗没有“罕默寡言,装愚守拙。” 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龄官画蔷痴及局外》中,宝钗是发火了。这一回之前,黛玉刚刚与宝玉伴过嘴,宝玉去黛玉处刚刚说了一通好话。这天,也刚好是薛蟠生日,宝钗在家只看了两场戏又来到大观园。宝钗说自己怕热,看了两出戏就躲了来。宝玉就搭讪:“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贵妃……”宝钗听说,登时红了脸,辛辣回道:“我倒像杨贵妃,只是没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做得杨国忠的!”正巧小丫头靓儿来找扇子,“宝钗借扇机带双敲”。这还不算,当他看出黛玉脸上的得意之色时,又借《负荆请罪》中的“李逵骂宋江,后来又赔不是。”来敲打宝黛。连凤辣子诧异道:“……怎么这么辣辣的呢?” 纵观全书,宝钗这顿火发得蹊跷。我曾在《评红楼梦》(一九七四年,上海出版社)一书中看到,这宝姑娘应该是这时候碰到了很大的挫折,很可能是“待选”没成功。对此,刘心武先生也这样认为。这是草色灰线。真相应该是这样。 真相是由观察者的角度决定的。看你怎么读书中人。《红楼梦》之所以成为空前,迄今为止也是绝后的伟大的作品,主要是其人物写得好,据实写来。说白了,哪个人活着都不易,况宝钗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