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化斗彩葡萄杯的传奇

 文间寻趣 2020-06-29

说起瓷器,人们往往会说“明看成化,清看雍正”,这说明了明代成化年间瓷器的烧造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为世人所看重。而在成化诸多瓷器的种类中,有一种瓷器,它声名显赫,集青花和多彩于一身,优雅清丽,玲珑俊秀,它就是具有时代特征的斗彩瓷器。

如今,在北京首都博物馆的陶瓷展厅里,有一对造型娇小的成化斗彩葡萄纹杯,它看上去轻盈秀丽,恬淡素雅,就像两个文静的小姑娘一样,在那里默默地沉思着。也就是这对斗彩葡萄杯,见证了三百多年前一段凄美而又催人泪下的故事。

娘娘坟内  长伴瓷杯

在北京市西直门桥北,通往学院路的大路上,有一处地名叫索家坟。这个地方曾经是清康熙时首辅大臣索尼家的坟地,索家的后人也大都埋在了这里,其中就包括了大名鼎鼎的保和殿大学士索额图。在索家坟北边不远处,便是北京师范大学。19627月,时值盛夏,在北京师范大学南院,工人们正在进行地基挖掘,不料却意外发现了一座大墓,据记载,这座墓在清代叫做“娘娘坟”。经考古发掘,发现墓主人是一个小女孩,而这对斗彩葡萄纹杯,就出自这座墓葬,除此之外,还出土有明永乐的甜白釉瓷器,明嘉靖的五彩炉等。在当时,能用成化斗彩葡萄杯为一个小女孩作陪葬,这绝对是不敢想象的,这肯定与皇室有关,看来这个小女孩的身份可不一般,她就是首辅大臣索尼的孙女、索额图的长女黑舍里氏,因患麻疹而夭折,于康熙十三年去世,年仅7岁。索尼十分疼爱这个小孙女,索家上下也万分悲痛,于是便厚葬了黑舍里氏。也正是这一年,康熙皇帝的皇后,22岁的赫舍里氏也因为难产去世,而赫舍里氏正是黑舍里氏的堂姐。有专家认为,黑舍里氏墓里出土的随葬品,包括斗彩葡萄纹杯,都是康熙皇帝御赐之物,或许是为了安慰一年之内痛失两位孙女的索尼,这也彰显了索家皇亲国戚的地位。

成化斗彩葡萄纹杯在地下与黑舍里氏相伴了将近三百多个春秋,直到1962年才重现于世。它的出土,不仅记录下了这一段凄美的故事,也为我们研究斗彩瓷器留下了珍贵的实物例证。

争奇斗艳  二次入炉

明代成化时期瓷器的烧造,达到了瓷器烧造的一个高峰。景德镇瓷器的生产经过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空白期”的衰败之后,到成化时走上了兴旺之路。《明史》记载:“成化间,遣中官之浮梁景德镇,烧造御用瓷器,最多且久,费不赀。”宫廷重视,资金有保证,瓷器生产因此得以发达。成化年间景德镇御窑厂恢复烧造时,大多已改永乐、宣德以来雄健豪放的风貌,造型玲珑秀奇,胎体细润晶莹,彩料精选纯正,色调柔和宁静,绘画淡雅幽婉,以其轻盈秀雅的风格独步一时。这种风格,也与成化皇帝柔弱的性格有关,他本人也不喜欢浓艳的色彩,只对柔和的颜色非常感兴趣。瓷器大家孙瀛洲曾赞颂成化瓷器说:“成化瓷器,胎质细腻纯白,白釉莹润如脂,彩色柔和,笔法流利,造型轻盈秀美,表里精致如一。”成化时期瓷器造型庄重圆润,具有艺术上的线条美。成化官窑以小器为多,又因此时饮酒品茗之风盛行,故传世品种多见杯类,器形小巧俊美,为世人所珍奇。这时,景德镇御窑厂极为注重制作质量,稍微有点瑕疵,都要摔碎深埋,不让流入民间。这一时期,最有成就的便是青花和斗彩。

斗彩,也称“逗彩”, 又有所谓“青花填彩”、“青花点彩”、“青花加彩”等说法,取其釉下青花与釉上诸彩争奇斗艳之意。首先启用斗彩名称的是成书于清雍正年间的《南窑笔记》,书中记述,凡是“青料画其半体,复入彩料,凑齐全体”这种拼斗成完整图案的,称为斗彩。斗彩萌发于宣德,1985年发现的西藏萨迦寺收藏的宣德青花五彩莲池鸳鸯纹碗,其突出的特点即在鸳鸯纹饰上采用了青花和五彩结合的工艺,它开启了有明一代斗彩工艺的先河。其工艺制作过程比一般瓷器多一道程序,即用青花在胎上勾描出完整构图的纹饰轮廓,然后罩透明釉入窑,在1300°C的高温下第一次烧制,烧成后,再于釉上青花轮廓线内填画艳丽或淡雅的彩料完成彩色图案,再入炉以700°C800°C低温二次烧成,形成釉下青花与釉上彩色的鲜明对比,交相辉映,堪称陶瓷艺术上的瑰宝。

成化斗彩名气大,影响深,鸡缸杯、葡萄纹杯、婴戏杯、花鸟杯、三秋杯、天字罐等都名重一时,后世争相摹作。饮誉于世的斗彩三秋杯,据说就是成化皇帝为了博得比他大19岁的万贵妃的欢心而特意烧造的,可以说,斗彩瓷器见证了这对“姐弟恋”的爱情故事,也给后人留下了一段深宫大院内的千古佳话。到了明末,斗彩瓷器已经十分昂贵,千金难买,万历《神宗实录》中记载:“神宗时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鸡缸杯一双,价值十万。”

闻名于世的斗彩,在成化朝烧制的最为成功,其淡雅之态,如轻歌曼舞,淡而隽永,彩色中的“姹紫”,更是独具特色,可谓成化一朝的标志,而斗彩葡萄杯更是将“姹紫”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抹姹紫  惊艳世人

现收藏于首都博物馆的这对斗彩葡萄纹杯,是斗彩瓷器中难得的珍品。它口径5.6厘米,足径2.6厘米。造型小巧玲珑,胎质细腻,色彩鲜艳,制作精致。杯底落款为青花“大明成化年制”,双行双方框楷书六字款,而这种款字外围双方框的体例为成化朝首创。

这对杯子,最大的特点便是它杯壁上的葡萄纹饰。葡萄本来也不是中国内陆的产物,而是由遥远的西域传进来的。《齐民要术》记载:“汉武帝使张骞至大宛,取葡萄实,于离宫别馆旁种之。葡萄纹在内陆装饰图案艺术中出现,是从东汉开始的,最初表现在石刻艺术上。康熙时民窑曾烧造过一种青花瓷盘,盘心绘了一枝葡萄,旁书“福寿葡萄”,可见当时的人们就已将葡萄视为福寿的象征。葡萄蔓延的枝条和丰硕的果实,象征着“富贵长寿”,这样就为更多的人所喜爱。这对杯子上的折枝葡萄纹饰,构图严谨,线条流畅,画意生动,用彩适宜。它以红彩为枝,红中闪紫,表现得粗壮有力。绿彩为叶,并透现出叶茎。黄彩为蔓,娇嫩的蔓须似正在生长,具有自然气息。紫彩为葡萄果实,正如熟透了的紫葡萄悬挂在枝上一样。而这种紫彩,就是非常罕见的“姹紫”,用色浓厚,但又不失整体恬淡之韵,其色如赤铁,表面暗淡无光,后世都没有这种紫色,也极难模仿。经过科学分析,所谓成化斗彩中出现的“姹紫”现象,其实是由于矿物质彩料的提纯不精,导致烧制过程中铁质渗出,釉料的颜色发生了改变。这种色彩的运用,生动地表现葡萄的真实面貌,惟妙惟肖。

在绘画技法上,为适应玲珑娇小的形体和优雅的瓷质,以青花料精细勾勒其所绘图案轮廓,外轮廓青花为国产平等青料,这种青料高锰低铁,烧后呈色清新淡雅。釉上的色彩则是随手画来,带有一种强烈的稚拙感。绿叶、葡萄的彩料溢出轮廓,桑椹、葡萄、蔓草、折枝,图案布局疏密有序,虚实相托,动静结合。整体风格随意中透着严谨,精致中又不乏质朴。

如今,含有标准“姹紫”色的成化斗彩瓷器,除首都博物馆收藏的这对葡萄纹杯外,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还收藏有一对三秋杯,上面有几只蝴蝶翩翩起舞,而蝴蝶身上所施的颜色,就是标准的“姹紫”。由此可见,葡萄纹杯的兄弟姐妹是多么的稀少啊!

明成化斗彩葡萄纹杯的成功烧制,在瓷器烧造史上是一个奇迹,它那独一无二的“姹紫”色给瓷器烧造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当你走进首都博物馆,驻足在它的面前时,肯地会被它那一抹姹紫的独特韵味所深深折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