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雅舍谈吃》——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简单之中蕴藏智慧

 高山仙人掌 2020-06-30

《雅舍谈吃》

一、

本书共92篇散文,篇幅短的不足半页,长的也仅六七页间。

想看本书,是冲着梁实秋先生“华语文坛散文宗师”的大名去的,至于“谈吃”,心中颇不以为然,觉得一个“吃”还能谈出个啥“道行”来?

吃的应该看《舌尖上的中国》或抖音、快手的美食小视频,有视觉冲击,才能令食指大动。

文字“谈吃”,是否干瘪无劲?这真是没看过梁实秋“谈吃”的文章之前所想,看了梁先生之文,“吃”虽没有视觉的直观,却有文雅、酥然的味道,深厚的文化底蕴配合绚极归淡的文字,读起来,真的是非常舒服。

梁实秋(1903-1987),原名梁治华,字实秋,号均默,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华人世界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其散文,文笔简约、平实,文风恬淡雅朴,三言两语道尽人生哲理,字里行间充溢诙谐幽默,展现了文学大师个性独异的文心、文气、文调,以及他的积雪之厚、文采之富和幽默之妙。(简介没有介绍梁先生是何处人,不过本书好几篇文章梁先生都说自己“生长于北平”,即现在的北京,本书介绍的“吃”也以北平的居多。有的书介绍梁实秋是杭州人,是因为其母亲是杭州人而记误?)

《雅舍谈吃》从日常饮食到饭馆名菜,从中国名吃再论及国外食物,从论待客到评食谱,不仅仅是舌尖上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故乡的味道和记忆的味道。

二、

本书的文章除了读起来恬淡雅朴、平实简约外,还能学到极多有趣的知识。

引用如下。

芫荽是什么?俗名香菜。芫荽是雅名?(“芫荽”音读“言虽”)

北京烤鸭,鸭从哪来?“北平苦旱,不是产鸭盛地,唯近在迟尺之通州得运河之便,渠塘交错,特宜蓄鸭。”

狮子头,扬州名菜。北方饭庄称之为“四喜丸子”,因为一盘四个。

核桃来自羌胡,故又名“胡桃”,是张骞(西汉时著名的外交家、开拓者)时传到中土的,北方盛产。

鱼翅就是鲨鱼(鲛)的鳍,脊鳍、胸鳍、腹鳍、尾鳍。外国人是弃置不用的废物,看见我们视为席上之珍,传为笑谈。

腊肉就是经过制炼的腌肉,到了腊尾春头的时候拿出来吃,所以叫作腊肉。普通的暴腌咸肉,不能算是腊肉。

我们常吃的菠菜,非我土产,唐太宗时来自西域。《唐会要》:“太宗时尼波罗国献波棱菜”,波棱菜即今日之菠菜。

茶之以浓酽胜者莫过于工夫茶。《潮嘉风月记》说工夫茶要细炭初沸连壶带碗泼浇,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梅花我没嚼过,工夫茶浓酽的芳烈倒是天天呷之!)

美洲印第安人初与白人接触,就是被酒所倾倒,往往不惜举土地畀(音毕)人以换一些酒浆。印第安人的衰灭,至少一部分是由于他们的荒腆于酒。(记此,是因这段话有两百多年前写的《富兰克林自传》所佐证,富兰克林在自传中谈到当时的印第安人好酒之深直比吸食鸦片还要难禁,当时白人以酒就轻易换取了印第安人的大片土地。酒,以适为宜,忌贪杯误事!)

据西方辞典所载苹果最早见于高加索一带,后来才繁衍至其他各处。

北平没有汤圆,只有“元宵”,到了元宵季节街上有叫卖煮元宵的。袁世凯称帝时,曾一度禁称元宵,因与“袁消”二字音同,改称汤圆,可嗤也。

淮扬的菜能独树一帜,那是因为当年盐商集中在那一带,穷奢极侈,烹饪自然跟着讲究。豫菜也曾盛极一时,那是因为当年河南开封是办理河工的主要据点,河工是肥缺,虚糜无已,自然要享受一点口腹之欲(在吴其昌写的《梁启超传》一书中引用过相关资料批判了晚清的河工虚糜无已的铺张浪费)。“吃在广州”,早已驰誉全国,那是因为广州自古为市舶之所,海外贸易的中心,所以富庶的人家特多,当然席丰履厚。而北京善于吃者,莫过于北京的旗人,从前旗人,坐享钱粮,整天闲着,便在吃上用功。(梁先生这段论说各地美食所以成名的来由,颇为切中)

近日报纸喧腾的“满汉全席”,那是低级趣味荒唐的噱头,以我所认识的人而论,我不知道当年有谁见过这样的世面。(我也被那噱头蒙了多年!)

三、

有趣有料的内容不少。

文,怡情、增识。

书,冶心、博闻。

读之、乐之、安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