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启超的绝笔,正是辛弃疾悼朱熹的十六个字,何尝不是他的写照?

 史家之韵 2020-07-01

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清末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梁启超一生学术研究涉猎甚广,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尤以史学研究成绩最为显著。

梁启超一生勤奋,著述宏富,在其将近36年的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每年平均写作达39万字之多,各种著述累计达1400多万字。

  

1924年,梁启超妻子李惠仙因不治之症病逝,梁启超悲痛欲绝,乃写下一篇深情并茂的《祭梁夫人文》:

我德有阙,君实匡之;我生多难,君扶将之;我有疑事,君榷君商;我有赏心,君写君藏;我有幽忧,君噢使康;我劳于外,君煦使忘;我唱君和,我揄君扬;今我失君,只影彷徨。

此后,梁启超尿中开始带血,但因不愿累及家人,一直秘不告人。直到1926年1月,梁启超才到医院检查,医院诊断后确定是尿血症,但始终找不到病源所在。大夫判定是右肾生瘤,3月16日,将右肾切除后一检查,却发现切除的竟是梁启超健康的肾。

1927年4月初,梁启超再到医院检查,肾功能已经完全恢复,但需要他避免疲劳。而梁启超却并不注意休息,导致1928年再次住院。6月,他到天津暂住,每天只是读书,因为得到了休息,尿血症也有所好转。

  

9月,梁启超开始编写《辛稼轩年谱》。9月24日,梁启超编至辛弃疾52岁时,痔疮复发,但他仍不停笔,继续侧坐编写。此后,病情加重,不能再坐,27日又入协和医院治疗。

在住院期间,梁启超无意中搜寻到辛弃疾轶事二本,于是不顾医嘱,提前出院返回天津,不料他在归途中得了感冒却不自知,导致病情加重,从此卧床不起。

11月28日,梁启超再次住进协和医院。1929年1月19日下午两点五十分,梁启超溘然长逝,享年56岁。

那部未完成的《辛稼轩年谱》遂成了梁启超的绝笔,他生命最后时刻记录下的正是辛弃疾悼念朱熹的四句话: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朱熹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也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朱熹所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更是成为后世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作为同时代的著名词人辛弃疾非常敬服朱熹的学问,视为师长辈,朱熹也很欣赏辛弃疾的气节性情,虽然比辛弃疾大十岁。但两人都坚持对金作战,反对议和,故彼此惺惺相惜。

宋宁宗庆元年间,韩侂胄当政,凡与他意见不合者都被称为“伪学”,从而对理学掀起了一场史所罕见的残酷清算,朱熹被斥之为“伪学魁首”,朱熹及其门人弟子均受到残酷的打击。

  

庆元六年(1200年)三月,朱熹在血雨腥风的“庆元党禁”运动中去世。往日亲近的门徒友人都只敢将拜祭放在心上,甚至到了“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的地步。

唯独辛弃疾来了,辛弃疾不止是来了,他在这黑暗的时刻还带来了令天下震动的祭文,称朱熹“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实际上,我们仔细看梁启超的一生,他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梁启超对近代中国的影响甚大,近代政治学家萧公权(1897-1981年)称赞梁启超说: “五四运动的领袖几乎没有一个不曾因读了他的文字而受到启发。”

康有为曾对胡适说:“我的东西都是26岁以前写的。卓如(梁启超字)以后继续进步,我不如他。”

清末外交家、思想家黄遵宪曾对梁启超的文笔做了这样的评价:“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

  

梁启超弟子吴其昌写到他的老师时,称:“他自己承认陈胜、吴广之功,而天下后世的公评,他的气魄、精神、声威,实在比陈胜、吴广要高出万倍。”

1943年1月,梁漱溟写《纪念梁任公先生》一文,对梁启超的一生作了如下的评价:“当任公先生全盛时代,广大社会俱感受他的启发,接受他的领导,其势力之普遍,为其前后同时代任何人物——康有为、严幾道、章太炎、胡适等等——所赶不及。我们简直没有看见过一个人可以发生像他那样广泛而有力的影响。”

本文参考自:《细说民国大文人:那些国学大师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