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出酸味的老白茶,别扯上“有机酸”,那是穿凿附会的茶圈新骗术

 小陈茶事 2020-07-01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作者:村姑陈

《1》

夸人是一门艺术。

韦小宝他在宫中做事,接近了康熙,开始发迹。

那时,康亲王就很有学问的夸了他。

“你是皇上身边的人,只怕皇上一天也少不得你。”

这句话看起来举重若轻,看似不是夸人,但却巧妙的把韦小宝最牛逼的地方给夸了 ,这就叫做夸人夸到位了。

人情练达皆文章,很多人觉得夸人很容易嘛,不就是把人往实力表扬,不断贴金就行了吗?

注意,这可不是那么简单的,夸人夸到位,也是需要本事的。

要不然,夸人夸不到位,那是很尬的事。

行走江湖要是对人家的行业、志趣不了解,乱夸一通那就尴尬了。

比如,像是夸黄药师。

“这是桃花岛黄岛主,曾经和全真七子都战过平手。”

这样的过往,正主觉得压根微不足道,甚至都不想提,那可不是很尴尬?

像是夸茶叶里的老白茶,基本功都还没学好。看到“有机酸”这三个字,就强行穿凿出存放了三、四年的白茶会慢慢积累酸味。

并且还跟毫不相干的“武夷酸”拉拢出来,认为茶叶存出酸味是正常。

这可是,太能断章取义了,是茶圈里的新骗术。

《2》

武夷岩茶,是乌龙茶,是半发酵茶。

而白茶是轻微发酵,两者间如何能相比?

纵观六大茶类的加工,白茶和岩茶是两种极端。

一者的加工,最最推崇天然简朴原生态。

另一者的工艺,却以繁琐复杂独步茶圈,要做青,要揉捻,要焙火。

用武夷酸去类比白茶中的酸味,这怎么也行不通哇。

岩茶和白茶之间,不论是树种还是工艺,都差远了。

武夷岩茶的茶树品种,涵盖了很多,水仙、肉桂、黄观音105、金牡丹220、北斗、梅占、铁罗汉等等。

论茶树品种的性状特征,有灌木型的,也有小乔木型的。

叶片形态有大的宽的,也有细的窄的。

有早生的品种,也有芽叶发育状态较为迟缓一些的。

但白茶的茶树品种就显得简单多了,市面上绝大部分的白茶成品,树种都可溯源到大白茶、大毫茶上。

据有关不同茶树品种的有机酸含量测定,数据显示,采用福鼎茶树品种加工的烘青绿茶有机酸含量最低,为0.538mg/ml,这点数量,几乎可忽略不计。

另外,再从不同茶类的对比看,有机酸的含量差异也很大。

从红茶和乌龙茶中的有机酸总量可以看出,茶叶有机酸和加工工艺,特别是发酵程度有关。发酵越重,有机酸含量越高。

而传统白茶的加工,基础工艺是萎凋,干燥,整体的发酵程度不高。

是以,白茶内部的有机酸含量极低。

用“武夷酸”去类比白茶的有机酸,那可就太穿凿附会了。

《3》

有人说,“存放了三、四年的白茶,有机酸会逐渐积累,酸味物质会慢慢体现”。

乍眼一看,听起来好像对。但仔细一想,却怎么也不合理。

正常的老白茶不一定有酸味啊,发出酸味那不就是存坏了吗?

这句话背后的逻辑错误,在于弄错了有机酸的形成原理。

茶叶里的有机酸是怎么形成的?圈内好多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有机酸,可与醇反应生成酯。羧基是羧酸的官能团,羧酸在自然界中常以游离状态或以盐、酯的形式广泛存在。

茶叶里面含有多种数量较少的游离有机酸。

有机酸的形成,有些是茶树生长时自带的,参与茶树的新陈代谢。

比如种子萌发时和新梢萌发时形成较多的有机酸,这是茶树代谢旺盛的标志。

另外,有的有机酸是在制茶过程中产生或增加的。

赵和涛的研究表明,红茶经过萎凋、揉捻、发酵等加工工序后,有机酸总量呈增长趋势,如草酸、琥珀酸等有机酸,鲜叶中含量为1.44% ,萎凋叶中含量为1.51% ,揉捻叶中含量为1.72% ,直至干燥时才有所降低。

至于说“白茶中的酸味是陈化产生的,是有机酸的积累。”

从源头上看,这可完全就错了。

茶树的生长特性里,有机酸的是植物本身具有的物质。

而再退一万步说,哪怕是将茶青鲜叶采下来后,有机酸的含量增加了。这也不是在储存陈化过程中增加的,而是在加工过程中变多的。

并且,这还与茶叶的发酵程度,以及特定的工艺有关。

传统白茶的加工,没有揉捻,没有杀青,只有萎凋和干燥。

又怎么会在制茶时,无缘无故的让白茶的有机酸的含量变高呢?

《4》

话说,有机酸一定是酸味吗?

看到一个“酸”字,不少人容易创造一个谬论——有机酸=酸味物质。

额,这是错的。在这样的谬论里,包含了化学的基础知识。

有机酸它是一个大分类,还不一定是酸味!

广义上含有羧基的有机化合物均被称为有机酸,但从茶叶化学成分的测定角度来看,有机酸又有不同的划分归类。

如,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组分之一。氨基酸里的茶氨酸,滋味是清爽、清甜的。

绿原酸和没食子酸,归入为多酚类物质。

抗坏血酸是维生素的一种。

至于乙酸、丁酸、己烯酸则被归类于易挥发的化合物。

研究表明,茶叶中含有近30 种的有机酸,而在茶叶香气成分里发现的有机酸,就有25种。

有机酸里,其中的脂肪酸会影响茶叶的香气组分形成,像是乙酸、正丁酸等,可以构成香气。

另外,由于茶叶中的亚麻酸、亚油酸等氧化降解可生成己烯醇和己烯醛等芳香物质。

可见有机酸是茶叶香气形成的主要成分之一。

对茶叶而言,有机酸更多的是呈香物质,而非是酸味!

看到“有机酸”三个字,想当然的理解成“酸味”。那可就太不严谨,太望文生义了。

《5》

老白茶里的酸味,是怎么产生的?

这和茶叶的含水量,脱不了关系。

要不然,请所有标榜白茶有“梅子味”等酸味情况的茶掌柜,先测一测自家老白茶的含水量。

看看那些发酸的茶叶,含水量是否超过了8.5%?

(含水量低于8.5%是白茶国标的硬性规定)

如果含水量超标,干度不合格。

那么不好意思,所谓发酸的老白茶,实际上是茶叶受潮存坏的表现。

前文提到,脂肪酸是茶叶的重要香气组分。

但随着茶叶贮藏时间的延长,在较高的温度、强光照和有氧的贮藏条件下,茶叶中的脂类化合物将进一步水解氧化分解,产生具有挥发性的小分子醛、酮、醇等成分,这是茶

叶陈化或劣变的主要原因之一,产生霉味或腐败味。

注意,高温、强光,不密封的存茶条件,和白茶的储存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所有茶叶的保存,避光、密封、干燥、阴凉、无异味储存,是基础要求。

长期储存老白茶,外包装建议用瓦楞纸箱、塑料袋、铝箔袋逐层密封,内袋的开口要分别绑紧。

而外层的纸箱要用胶带密封。经过严实的三层包装打包后,存茶的纸箱还要离墙、离地储存,避免沾上太多的潮湿水汽。

至于储存茶叶的室内环境,空气不能太沉闷,不能有灰尘味,要定期打扫。

白茶的储存陈化环境,以常温25℃以下,室内湿度不要超过45%为宜。

严格标准仓储出来的白茶,对外界的水汽做到了严防死守,茶叶内部根本不会发生“酸败”反应。

除非是茶叶没存好,将茶叶存坏发酸了。

才要穿凿附会的将“有机酸”当成是老白茶里的酸味,并广而告之,误导大众。

但事实上,带酸味的老白茶,就是不好。

酸味的产生,来源自茶叶的受潮变质,可别扯上有机酸来说事!

《6》

有机酸,是茶叶专业领域里研究较少的内容。

对普通大众而言,更是一个陌生概念。

一开始看到这样“高大上”的新名词时,若是不加严谨查证,很容易出错。

特别是圈子内有部分,既对基础化学知识不了解,又别有用心的人,会强行拉出“有机酸”为梅子味的老白茶作背书。

实际上,黑就是黑,白就是白。

白茶的陈化过程中,不会增加有机酸的含量。

更何况,现在在茶叶里发现了30种有机酸,绝大部分和香气物质有关。

遇上一款发酸的白茶,那和有机酸没太大关联,存坏酸变的概率更高!

参考资料:

1.刘盼盼,钟小玉,许勇泉,等. 茶叶中有机酸及其浸出特性研究[J]. 茶叶科学,2013(5):405 - 410.

2.谭和平,叶善蓉,陈丽,等. 茶叶中有机酸的测试方法概述[J]. 中国测试技术,2008,34(6):77 - 80

3.廖书娟. 不同茶树品种脂肪酸和糖苷类香气前体物质的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06.

4.赵和涛. 红茶加工中有机酸代谢及对茶叶香气形成的影响[J]. 茶叶通讯, 1993 (1): 25-27.

欢迎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版权声明:本文归小陈茶事村姑陈(cunguchen2018)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茶友们转发至朋友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