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商法于2019年初正式实施,国家对于电商平台知假售假行为的处罚打击力度,提高到200万元。但这能否会彻底终结“山寨假冒家电”投机时代?还是一个未知数。 荀玉||撰稿 今年以来,随着拼多多再次激发家电行业对于山寨、假冒、傍品牌等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怒火。这也将电商平台经营者的追责问题,推向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在这样的契机下,8月的最后一天,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电子商务法》,并明确从2019年起正式实施。 自此,被视为中国经济活力象征的电商平台,有了自己的行业专属法律。这既是约束并规范电商行业发展的一部法律,也是一部意在推动电商产业持续稳健发展的规范。众多家电厂商对于电商法的正式颁布也充满期待: 一方面,可以约束电商平台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野蛮行为和手段,特别是逼近家电厂商在促销活动中“二选一”等情况,将会得到有力打击;另一方面,电商平台的知假售假行为也将面临国家的严厉打击和处罚,这将压缩山寨、假冒、傍名牌的侵权行为。 那么,电商立法的颁布和实施,这能否真正解决当前家电产业借助电商平台发展和崛起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比如,众多家电厂商普遍痛恨的山寨家电、傍名牌家电等问题呢?笔者认为,虽然会有一定的威慑和警示作用,但很难根治并杜绝这一系列的问题发生。 应该看到,20多年以来,山寨、假冒,以及傍名牌等侵权行为,之所以在政府的严打之下,还能“久盛不衰”。关键原因在于:一方面,假冒、山寨、傍名牌形成一支庞大的利益链条,不只是牵扯造假者、售假者的利益,与很多地方的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也存在一定关联;当然,造假、售假形式多样,不只是线下电商平台,线下的实体店,甚至还有大量的QQ群、微信群均可以,引发了打假、定性,甚至是处罚的证据收集难; 另一方面,则是中国经济和消费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假冒、傍名牌等产品,在一定范围内还是拥有不错的消费空间。甚至,一些消费者在买不起真名牌家电时,还会有意识买一些假冒商标的产品,装点门面。这也就给很多厂商“可乘之机”。 同时,还应该看到,我国电商产业经过激烈的野蛮扩张基本趋于稳定,形成了京东、阿里、苏宁,以及唯品会等一系列综合性和专业化电商平台,运营模式也大致形成,但从电商本质而言,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而从电商模式的长远发展来看,国家既要规范约束,又要给予一定的“放养”空间。由此,这个“度”如何把握,才能为电商业打开更健康的发展空间,着实是个难题。 尽管,此次颁布的《电商法》第45条规定:电商平台经营者知假售假,将与侵权人一起承担连带责任。第84条规定:电商平台经营者对销售假冒、傍名牌等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未采取措施,情节严重的将处5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的罚款。但是,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各地应该如何处罚和处理,还需要一个探索的过程。 曾经,生机勃勃的电商巨头们,革掉了众多实体店的命,击垮了无数大卖场和连锁门店。而今乱象丛生、监管乏力等问题却又让实体店“回潮”、卷土重来。但这并没有阻止电商业的脚步,而是继续席卷三四级市场、吸引老年人加入网购大军,很多不法商家更是有恃无恐。这不仅是消费者之痛,更值得整个电商业深刻反思。 毫无疑问,电商法在一定程度上明确平台责任、规范网购乱象,但并不代表就可以彻底杜绝乱象,终结电子商务野蛮生长的时代。从其中一些责任归属的模糊处理来看,可能会为后期法律的实施留下隐患,在未来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也将逐渐完善和优化,更好地保护各方权益。 因此,《电商法》的出台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数字经济领域的立法进程仍然任重而道远,清理假冒、山寨、傍名牌家电还需要一个持续过程。 ==== 家电圈:覆盖产业面广阔、内容专业、观点鲜明的价值分享平台。文章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