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代工、贴牌为主的富士康,早在多年前就开始打造自主品牌的消费电子产品,以及3C零售卖场和农村销售渠道,甚至在最近几年还收购诺基亚手段、日本夏普、东芝笔记本等业务,谋求向自有品牌商转型。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富士康总是在拿代工思维做自有品牌的市场运营,结果却是“极其艰难”。 池梅||撰稿 2019年是非常困难和充满竞争的一年。这是正在寻求转型的富士康内部的评价。确实,在代工业务衰退,收购的夏普推进乏力无法成为自主品牌发力的支点时,富士康正陷入新的困局。 近日,有媒体报道,拥有百万雇员的富士康计划在2019年削减200亿人民币开支,其中iPhone业务明年需减60亿元开支,甚至计划裁去约10%的非技术人员,并计划削减在A股上市的工业富联30亿元开支,富士康将裁员34万员工。 尽管对外否认了裁员计划,但是一直在寻求从传统制造企业向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业务转型的富士康,百万员工的体量确实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大问题。 对富士康来说,转型一直都是进行时。从2005年开始,富士康就开始走在拆掉“代工”标签的路上。试水房地产、布局半导体业务、入局液晶面板向上游开拓、甚至与腾讯等成立互联网造车公司,还早早布局人工智能领域。仅仅对相关产业的自主品牌开拓上,富士康就收购了微软旗下Nokia功能机业务,之后又收购夏普。 不过进入2018年,富士康的这一脚步必须加快。一方面是因为长久以来没有找对步调,转型效果不佳;另一方面则是其最主要的客户苹果公司因竞争压力和关税等而需求疲软,令富士康原本衣食无忧的生活,开始捉衿见肘;同时备受外界瞩目的“夏普”被没有在富士康手上完全发挥提升自主品牌的功能,高端市场增长遇阻。 资本市场能最直观的反应外界对富士康的期待,今年以来富士康集团的三家上市公司,均表现惨淡。11月份,受苹果新机销量不佳等消息的影响,鸿海精密的总市值跌破1万亿新台币大关,跌到9857亿新台币,为2013年11月以来首次。 在制造业普遍毛利率不高的背景下,“代工”企业压力更大,转型的机遇到底在哪?从郭台铭和阿里集团创始人马云“蚂蚁和大象在江湖对决”的段子中可以看出,在富士康眼中工业互联网是个大风口。对富士康而言,代表“蚂蚁”的互联网和代表“大象”的制造业,如果能通过工业互联网融合,那就找到了互利发展的道路。 在“工业互联网”方面的布局,富士康显得野心勃勃。放富士康眼全球制造工业全局,打造了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富联,并专门成立了工业互联网学院。在今年6月举行的鸿海集团股东大会上,郭台铭透露,鸿海在10年前就决定要用机器人来取代人力,公司内部计划在5年内,将工人裁减80%。” 不过,现实似乎不容乐观。从工业富联招股说明书中可知,过去三年中,其销售收入分别为9.3亿元、6.5亿元和9.66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均不足0.35%。其中工业机器人产能、产量与销量连续三年下降。而今年6月在A股上市的工业富联,短暂冲高后下跌,甚至在11月底破发。 “我们不是工厂,而是智能制造基地。”郭台铭不止在一个场合这样表示。而对富士康的描述早已变成“全球领先的通信网络设备、云服务设备、精密工具及工业机器人专业设计制造服务商”。但是理想很丰满,要真正变为现实,富士康要跨越的还有很多。 ==== 智家电(ijiadian):智能互联网时代家电新媒体,关注互联网智能化拐点时代的家电产业转型进程。 |
|